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曹植的弃妇诗,其前后期既有共同特点,如善于将抒情与叙事、写景相结合显得词采华茂;同时不同点也是很明显的,如所站的立场不同,前期的曹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而后期则自拟身份展现其“臣妾意识”,还有曹植前后诗风也呈现出相异的风貌。
关键词:曹植 弃妇诗 前后期 比较
弃妇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品类。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此类的诗词,如《诗经·卫风· 氓》。曹植身处汉魏之际,因其特殊的人生际遇,也写下了不少弃妇诗。仔细比较,他的前期与后期的弃妇诗,既有一贯的特点,又有相异的特征。
一.曹植前后期弃妇诗赋的共同特点
著名的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曾在《诗品》中称赞其作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益今古,卓尔不群。”其中“词采华茂,情兼雅怨”在其弃妇诗赋中有着很鲜明的体现。
1.抒情与叙事的巧妙结合
汉乐府诗歌都以叙事见长,语言质朴。曹植则在继承了乐府诗歌叙事的长处基础上,又加上了抒情的色彩,使作品显得声情并茂,这一特点在他的前后期弃妇诗中都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如其前期作品《出妇赋》一篇中有句:“遂摧颓而失望,退幽屏于下庭。痛一见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一面叙述自己被丈夫厌弃,退于下庭的事,同时写出了自己对丈夫始乱终弃的痛恨。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不落痕迹。同样的,在曹植后期创作的弃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如著名诗篇《七哀》中写道:“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1]写出了丈夫在外十年,自己孤苦无依的事,“孤妾”、“独栖”将妻子的孤独、寂寞表现地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弃妇的悲惨命运,文赋全文在叙事中抒情,自然朴质又不乏真情实意。
2.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刻画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特征。《诗经·召南·摽有梅》中通过写“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成熟梅子的掉落,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恨嫁之情。曹植的诗赋也承袭了《诗经》用景物来暗喻人的特点。如《弃妇篇》中有句:“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此处的“丹华”是指女子美丽娇艳,“实不成”则是暗喻指女子没有生育的功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的七出之条其中“无子,为其绝世也”即妻子生不出子女,理由是“绝世”,在传统的社会中,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诗中的女主人公无法生育出子女,必然是要被休弃的。曹植身为贵族子弟、统治阶级的上层者尤其是作为一个男子却能关注到封建女子的不幸,可见其关心百姓疾苦的忧民思想。又如《浮萍篇》写道:“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女子以无根植物自比,写出了愿为心上人随风漂流,结果却“无端获罪尤”的幽怨,接下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离骚》中多次用“茱萸”、“桂”、“兰”来表示美好的事物,暗喻君臣之间的关系。此处作者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暗喻“新人”与“旧人”,使文章显得生动、自然,可见曹植继承了楚辞离赋“香草美人”的写法,表现了自己对君臣之间隔膜的不解与不受重用的苦闷。
二.曹植前后期弃妇诗赋的不同点
曹植一生,以曹操之死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期,这在学术界早有共识。其遭际的落差,造成了他前后文学作品多方面的相异。曹植的弃妇诗赋,同样如此。
1.前后期所站的立场不同:旁观者与自拟者
文人的创作是对其生活的完美映照。曹植笔下的弃妇诗赋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后因生活境遇的完全不同也有着迥异的情感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立场观点。
建安二十五年之前的曹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受父亲的庇护,过着贵族子弟的优渥生活,所以曹植前期的创作诗赋中充满着开朗、乐观的情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曹植前期写弃妇的诗赋总共只有两首,即《弃妇诗》与《出妇赋》。《出妇赋》描写的则是女子因年老色衰被弃的故事。“悦新婚而忘妾,哀爱惠之中令。遂摧颓而失望,退幽屏于下庭。”直白的道出了自己被弃的真相,让人心酸。表现了曹植对女子的深切同情。另一首《弃妇诗》写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无子”而理所当然的被休掉的故事。诗中“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结,流星没无精。”四句将有子之妇与无子之妇的遭遇表现的天差地别。有学者认为曹子建这首诗揭示出封建制度、“七出”规定迫害广大妇女的罪恶,在客观上对封建社会提出了控诉。[2]曹植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居然能够看到普通妇女的悲哀,不难看出其忧国忧民的志向。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植只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同情封建女性,而并没有切实的代入感,就像是一个戏外的人只是弃妇悲情的见证者。
若说前期的曹植是一位见证者,那么后期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曹植则是一位被君主丈夫抛弃的可怜弃妇。细读他的弃妇诗,我们可以看出曹植前期写弃妇仅仅是为了表达对封建女子或因无子被休或因色衰爱弛被弃的悲惨命运,而后期的曹植写弃妇则是以弃妇自比表示自己无端被君主猜忌、不受重用的愁苦。有人认为曹植的妇女题材的诗歌,承继了前代“香草美人”和“闺怨思妇”的主题,丰满了作品中女性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并清楚的在作品中显露了“臣妾意识”,将自我感受寄托在作品中的女性身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3]如《浮萍篇》有句:“新人虽可爱,不若旧人欢。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该篇描写了一位女子无端被丈夫抛弃,渴望丈夫回心转意的可悲女子。文中充满了“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悲凉。而这恰恰是曹植数年向君主表明忠君思想却得不到回应的真实写照,表达出曹植渴望重新得到君主的信任并建功立业的心情。又如《七哀》中写道:“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诗中写女子甘愿放弃生命也要重回丈夫的怀抱,可见曹植报国忠君思想之诚。可是丈夫的怀抱却不为她打开,表达了曹植在面对君主猜忌时的苦闷。曹植以诗中“贱妾”自比,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为君主献出生命却不被接受的幽怨之情。此时的曹植不再是一位看戏人,而是一位早已入戏的悲情人。
关键词:曹植 弃妇诗 前后期 比较
弃妇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品类。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此类的诗词,如《诗经·卫风· 氓》。曹植身处汉魏之际,因其特殊的人生际遇,也写下了不少弃妇诗。仔细比较,他的前期与后期的弃妇诗,既有一贯的特点,又有相异的特征。
一.曹植前后期弃妇诗赋的共同特点
著名的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曾在《诗品》中称赞其作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益今古,卓尔不群。”其中“词采华茂,情兼雅怨”在其弃妇诗赋中有着很鲜明的体现。
1.抒情与叙事的巧妙结合
汉乐府诗歌都以叙事见长,语言质朴。曹植则在继承了乐府诗歌叙事的长处基础上,又加上了抒情的色彩,使作品显得声情并茂,这一特点在他的前后期弃妇诗中都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如其前期作品《出妇赋》一篇中有句:“遂摧颓而失望,退幽屏于下庭。痛一见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一面叙述自己被丈夫厌弃,退于下庭的事,同时写出了自己对丈夫始乱终弃的痛恨。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不落痕迹。同样的,在曹植后期创作的弃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如著名诗篇《七哀》中写道:“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1]写出了丈夫在外十年,自己孤苦无依的事,“孤妾”、“独栖”将妻子的孤独、寂寞表现地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弃妇的悲惨命运,文赋全文在叙事中抒情,自然朴质又不乏真情实意。
2.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刻画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特征。《诗经·召南·摽有梅》中通过写“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成熟梅子的掉落,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恨嫁之情。曹植的诗赋也承袭了《诗经》用景物来暗喻人的特点。如《弃妇篇》中有句:“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此处的“丹华”是指女子美丽娇艳,“实不成”则是暗喻指女子没有生育的功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的七出之条其中“无子,为其绝世也”即妻子生不出子女,理由是“绝世”,在传统的社会中,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诗中的女主人公无法生育出子女,必然是要被休弃的。曹植身为贵族子弟、统治阶级的上层者尤其是作为一个男子却能关注到封建女子的不幸,可见其关心百姓疾苦的忧民思想。又如《浮萍篇》写道:“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女子以无根植物自比,写出了愿为心上人随风漂流,结果却“无端获罪尤”的幽怨,接下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离骚》中多次用“茱萸”、“桂”、“兰”来表示美好的事物,暗喻君臣之间的关系。此处作者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暗喻“新人”与“旧人”,使文章显得生动、自然,可见曹植继承了楚辞离赋“香草美人”的写法,表现了自己对君臣之间隔膜的不解与不受重用的苦闷。
二.曹植前后期弃妇诗赋的不同点
曹植一生,以曹操之死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期,这在学术界早有共识。其遭际的落差,造成了他前后文学作品多方面的相异。曹植的弃妇诗赋,同样如此。
1.前后期所站的立场不同:旁观者与自拟者
文人的创作是对其生活的完美映照。曹植笔下的弃妇诗赋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后因生活境遇的完全不同也有着迥异的情感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立场观点。
建安二十五年之前的曹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受父亲的庇护,过着贵族子弟的优渥生活,所以曹植前期的创作诗赋中充满着开朗、乐观的情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曹植前期写弃妇的诗赋总共只有两首,即《弃妇诗》与《出妇赋》。《出妇赋》描写的则是女子因年老色衰被弃的故事。“悦新婚而忘妾,哀爱惠之中令。遂摧颓而失望,退幽屏于下庭。”直白的道出了自己被弃的真相,让人心酸。表现了曹植对女子的深切同情。另一首《弃妇诗》写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无子”而理所当然的被休掉的故事。诗中“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结,流星没无精。”四句将有子之妇与无子之妇的遭遇表现的天差地别。有学者认为曹子建这首诗揭示出封建制度、“七出”规定迫害广大妇女的罪恶,在客观上对封建社会提出了控诉。[2]曹植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居然能够看到普通妇女的悲哀,不难看出其忧国忧民的志向。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植只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同情封建女性,而并没有切实的代入感,就像是一个戏外的人只是弃妇悲情的见证者。
若说前期的曹植是一位见证者,那么后期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曹植则是一位被君主丈夫抛弃的可怜弃妇。细读他的弃妇诗,我们可以看出曹植前期写弃妇仅仅是为了表达对封建女子或因无子被休或因色衰爱弛被弃的悲惨命运,而后期的曹植写弃妇则是以弃妇自比表示自己无端被君主猜忌、不受重用的愁苦。有人认为曹植的妇女题材的诗歌,承继了前代“香草美人”和“闺怨思妇”的主题,丰满了作品中女性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并清楚的在作品中显露了“臣妾意识”,将自我感受寄托在作品中的女性身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3]如《浮萍篇》有句:“新人虽可爱,不若旧人欢。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该篇描写了一位女子无端被丈夫抛弃,渴望丈夫回心转意的可悲女子。文中充满了“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悲凉。而这恰恰是曹植数年向君主表明忠君思想却得不到回应的真实写照,表达出曹植渴望重新得到君主的信任并建功立业的心情。又如《七哀》中写道:“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诗中写女子甘愿放弃生命也要重回丈夫的怀抱,可见曹植报国忠君思想之诚。可是丈夫的怀抱却不为她打开,表达了曹植在面对君主猜忌时的苦闷。曹植以诗中“贱妾”自比,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为君主献出生命却不被接受的幽怨之情。此时的曹植不再是一位看戏人,而是一位早已入戏的悲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