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写作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但是许多学生自感作文无材料可写、无方法可循、无兴趣写作。老师要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写作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现状分析 指导措施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如何具体落实好新的标准精神,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对作文感兴趣,而且有话可说;如何让河流穿越学生心中“干涸的沙漠”,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
从我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的结果看,害怕作文的学生所占比重相当大,喜欢作文的所占比重相当小。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学生作文水平低、效率差,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得法。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生、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可以说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学生平时缺乏关注社会、体验生活,不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致不能积累素材,因此写作的时候,无材料可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后硬着头皮东拉西扯、胡言乱语地凑成一篇作文,形式上完成了作业,实际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久而久之,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思想,作文就成了大难题,就成了令学生头痛的问题。
为了解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原因,寻求解决有效途径,我对28位不喜欢作文的同学进行个别座谈。多数学生回答:“无兴趣和没有材料可写。”面对一个作文题或话题,相当多的同学第一感觉是头脑“一片空白”。
二、指导措施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去说、去写。因此,我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命题满足学生好奇心,贴近生活,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唤起他们的创作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使他们以愉悦、好奇的情感进入写作境界。
情感是作文的思想灵魂。作文的目的是表达鲜明的中心,阐述深刻的道理。内容和形式都是灵魂真情服务的。这就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用自己的口写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手抒内心的情。优秀的文章就应该具有让人哭、让人笑,使人欢喜、使人忧愁的感人肺腑的魅力。我班有一位男生,他的外婆家在四川茂县,在发生地震时他妈妈正好在他外婆家,且不幸身负重伤无法回家。于是,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经历》,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这个命题,学生大部分有话可说,特别是那个男生,写着写着就哭了,写他无法和他母亲见面,常常在梦里呼唤妈妈,希望妈妈早日康复,回到家里享受亲人的温暖,还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和母亲在外婆家的快乐生活。这位男生平时的作文是“假、大、空”,而这次写出的作文是那么的感人,说明了他用心体会生活,写出了真情实感。当我把这篇作文读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全班同学流下了眼泪。正因为他有如此的经历才写出这样的美文。其实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寻常的经历,只要用心挖掘,就能写出佳作。这样学生怎能不对作文产生兴趣呢?
其次,在写作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写法是作文的工具,是作文布局谋篇的一种技法。好的内容必须通过恰当的表达才更显神采。
阅读是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材料。我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多读:读内容、读写作技巧、读表达方式;多学:学内容、学选材、学写作技巧、学表达方式。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地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体会生活无处不学校、世事无事不学问的情感,让学生怀着一颗体察万物的心,领略不同的写作风景。
如指导学生学习《白杨礼赞》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心去解读文章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和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学生充分认识了《白杨礼赞》边议边赞的写法之后,能做到当场口头作文《青松》、《小草》、《梅花》等。他们把青松喻为坚强的人,把小草喻为默默无闻的人,把菊花喻为吃苦耐劳的人,他们都能说出独特的感受。这样既能熟练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又能体验到写作成功的快乐,学生怎能不对作文产生兴趣呢?
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意识,就会在心底变为练笔的激情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会使他们用意志去克服困难,完成写作。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作意识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观察,时时处处体会美、发现美、感受美、感受快乐,从而培养笑对作文的快乐心理。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时,先让他们观察同桌,再口头作文。在全班同学齐参与的热闹气氛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把握了作文的要旨。
(二)指导学生掌握利用材料的方法
1.指导利用联想和想象组织材料
想象和联想是以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一种形象思维,是创新的思维灵魂。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想,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种树联想到育人。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凡卡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再造想象,即根据语言文字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课文《清明上河图》想象其热闹繁华的画面。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了学生,至少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可是想象和联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观察与积累。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积累素材,充实感性经验,这样才有组织材料的源头,想象与联想也有了坚实的基础。如中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有位考生创作了《“诚信”漂流记》,该文广为流传,至今还为许多网站、资料选用,当然也被我引用。原文写道:话说“诚信”被那个“聪明”的年轻人投到水里之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下面写了“快乐”不救他,“地位”不救他,“竞争”不救他,最后是“时间”老人救了他,文章末尾写道: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终会失败。”我想这位考生正是靠着平日的积累,大胆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把文章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意义十分重要。如果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就会使文章满文生色、感人至深;如果缺乏联想和想象,那么文章必然苍白干瘪,读起来也会味同嚼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这样才会启开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才会出现一篇篇文采精美的佳作。
2.指导从不同角度开发同一材料
一个事物,如果我们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角度,由于观察和分析事物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和倾向,得出的结论就也有可能不同。可以遵循如下步骤:(1)找出事件中所有角色,并分清主角、配角和“群众演员”;(2)找出所有角色的所有情节;(3)从同一角度不同情节、相同情节的不同角度分析。学生所学过的《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成语故事,它们隐含了很多方面的信息,可以抓住其中一点,对它作不同角度的开发,根据主题的需要,充实它的细节,把它写出来,就不仅能解决写作材料的问题,而且能使文章主题表现得更突出。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根据成语“相濡以沫”充实细节、适当改造来表现“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的。
题目《那两条鱼儿……》
主题是:两条鱼儿在干涸的河床中,用自己的唾液滋润对方的嘴唇,努力维持着对方的生命,也许上天真的被感动了,不知何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然后它们发誓永不分离,因为这两条鱼在那生死关头,学会了搀扶,学会了相濡以沫。是鱼赋予了人的情感,两条鱼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都有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的高尚情操。细节感人,又非常切题。找这样的材料当然比临场原创要省时省事得多。
3.指导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去寻找材料
沿着时间的维度,回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往往能找到恰当的材料,因为发生的故事太多。例如:《这就是幸福》我班有位学生开头的一段,就是用这个办法解决材料问题的。他写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是幸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幸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幸福,刘胡兰的慷慨就义是幸福,到许虎等人的幸福。然后打开空间角度,写作材料如果在中国找不到,就到外国找,这就一定不会缺乏写作材料。如在训练议论文时,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学生立即谈到爱迪生、居里夫人、海伦·凯勒等人的感人事迹。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去思考,材料纷至沓来,写之无物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学生从生活中储备有价值的材料好比一条河流,那么学生写一篇文章只需用到这条河流中的一瓢水,足矣。这样的一条河流怎么不会穿越沙漠,让沙漠变绿洲呢?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需要情感兴趣和材料这两个催化剂。我们期待着每一位同学都能写出辞情兼美的文章来,让河流穿越沙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江苏教育研究,2004,(6).
[3]黄集中学研究课题.卡片评价法尝试.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现状分析 指导措施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如何具体落实好新的标准精神,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对作文感兴趣,而且有话可说;如何让河流穿越学生心中“干涸的沙漠”,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
从我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的结果看,害怕作文的学生所占比重相当大,喜欢作文的所占比重相当小。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学生作文水平低、效率差,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得法。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生、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可以说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学生平时缺乏关注社会、体验生活,不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致不能积累素材,因此写作的时候,无材料可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后硬着头皮东拉西扯、胡言乱语地凑成一篇作文,形式上完成了作业,实际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久而久之,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思想,作文就成了大难题,就成了令学生头痛的问题。
为了解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原因,寻求解决有效途径,我对28位不喜欢作文的同学进行个别座谈。多数学生回答:“无兴趣和没有材料可写。”面对一个作文题或话题,相当多的同学第一感觉是头脑“一片空白”。
二、指导措施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去说、去写。因此,我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命题满足学生好奇心,贴近生活,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唤起他们的创作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使他们以愉悦、好奇的情感进入写作境界。
情感是作文的思想灵魂。作文的目的是表达鲜明的中心,阐述深刻的道理。内容和形式都是灵魂真情服务的。这就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用自己的口写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手抒内心的情。优秀的文章就应该具有让人哭、让人笑,使人欢喜、使人忧愁的感人肺腑的魅力。我班有一位男生,他的外婆家在四川茂县,在发生地震时他妈妈正好在他外婆家,且不幸身负重伤无法回家。于是,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经历》,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这个命题,学生大部分有话可说,特别是那个男生,写着写着就哭了,写他无法和他母亲见面,常常在梦里呼唤妈妈,希望妈妈早日康复,回到家里享受亲人的温暖,还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和母亲在外婆家的快乐生活。这位男生平时的作文是“假、大、空”,而这次写出的作文是那么的感人,说明了他用心体会生活,写出了真情实感。当我把这篇作文读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全班同学流下了眼泪。正因为他有如此的经历才写出这样的美文。其实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寻常的经历,只要用心挖掘,就能写出佳作。这样学生怎能不对作文产生兴趣呢?
其次,在写作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写法是作文的工具,是作文布局谋篇的一种技法。好的内容必须通过恰当的表达才更显神采。
阅读是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材料。我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多读:读内容、读写作技巧、读表达方式;多学:学内容、学选材、学写作技巧、学表达方式。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地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体会生活无处不学校、世事无事不学问的情感,让学生怀着一颗体察万物的心,领略不同的写作风景。
如指导学生学习《白杨礼赞》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心去解读文章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和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学生充分认识了《白杨礼赞》边议边赞的写法之后,能做到当场口头作文《青松》、《小草》、《梅花》等。他们把青松喻为坚强的人,把小草喻为默默无闻的人,把菊花喻为吃苦耐劳的人,他们都能说出独特的感受。这样既能熟练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又能体验到写作成功的快乐,学生怎能不对作文产生兴趣呢?
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意识,就会在心底变为练笔的激情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会使他们用意志去克服困难,完成写作。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作意识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观察,时时处处体会美、发现美、感受美、感受快乐,从而培养笑对作文的快乐心理。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时,先让他们观察同桌,再口头作文。在全班同学齐参与的热闹气氛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把握了作文的要旨。
(二)指导学生掌握利用材料的方法
1.指导利用联想和想象组织材料
想象和联想是以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一种形象思维,是创新的思维灵魂。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想,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种树联想到育人。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凡卡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再造想象,即根据语言文字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课文《清明上河图》想象其热闹繁华的画面。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了学生,至少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可是想象和联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观察与积累。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积累素材,充实感性经验,这样才有组织材料的源头,想象与联想也有了坚实的基础。如中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有位考生创作了《“诚信”漂流记》,该文广为流传,至今还为许多网站、资料选用,当然也被我引用。原文写道:话说“诚信”被那个“聪明”的年轻人投到水里之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下面写了“快乐”不救他,“地位”不救他,“竞争”不救他,最后是“时间”老人救了他,文章末尾写道: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终会失败。”我想这位考生正是靠着平日的积累,大胆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把文章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意义十分重要。如果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就会使文章满文生色、感人至深;如果缺乏联想和想象,那么文章必然苍白干瘪,读起来也会味同嚼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这样才会启开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才会出现一篇篇文采精美的佳作。
2.指导从不同角度开发同一材料
一个事物,如果我们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角度,由于观察和分析事物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和倾向,得出的结论就也有可能不同。可以遵循如下步骤:(1)找出事件中所有角色,并分清主角、配角和“群众演员”;(2)找出所有角色的所有情节;(3)从同一角度不同情节、相同情节的不同角度分析。学生所学过的《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成语故事,它们隐含了很多方面的信息,可以抓住其中一点,对它作不同角度的开发,根据主题的需要,充实它的细节,把它写出来,就不仅能解决写作材料的问题,而且能使文章主题表现得更突出。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根据成语“相濡以沫”充实细节、适当改造来表现“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的。
题目《那两条鱼儿……》
主题是:两条鱼儿在干涸的河床中,用自己的唾液滋润对方的嘴唇,努力维持着对方的生命,也许上天真的被感动了,不知何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然后它们发誓永不分离,因为这两条鱼在那生死关头,学会了搀扶,学会了相濡以沫。是鱼赋予了人的情感,两条鱼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都有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的高尚情操。细节感人,又非常切题。找这样的材料当然比临场原创要省时省事得多。
3.指导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去寻找材料
沿着时间的维度,回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往往能找到恰当的材料,因为发生的故事太多。例如:《这就是幸福》我班有位学生开头的一段,就是用这个办法解决材料问题的。他写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是幸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幸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幸福,刘胡兰的慷慨就义是幸福,到许虎等人的幸福。然后打开空间角度,写作材料如果在中国找不到,就到外国找,这就一定不会缺乏写作材料。如在训练议论文时,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学生立即谈到爱迪生、居里夫人、海伦·凯勒等人的感人事迹。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去思考,材料纷至沓来,写之无物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学生从生活中储备有价值的材料好比一条河流,那么学生写一篇文章只需用到这条河流中的一瓢水,足矣。这样的一条河流怎么不会穿越沙漠,让沙漠变绿洲呢?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需要情感兴趣和材料这两个催化剂。我们期待着每一位同学都能写出辞情兼美的文章来,让河流穿越沙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江苏教育研究,2004,(6).
[3]黄集中学研究课题.卡片评价法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