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一改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被愈来愈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是不是唯有热闹才有效果呢?如何切实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呢?笔者反思多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就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导入的意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探究式教学的中心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过探究的热情度有多少?效果如何?却与课堂的导入效果密切相关。
传统教学认为,导入必须是精彩的、隆重的、让学生印象深刻的,而事实上强烈的情绪如果后续不能跟上,反而容易造成情感上的落差。
笔者认为,有效的导入是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到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面前的,是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探究方向,有时虽悄然无言,却情景交融,遥望可及,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温故促新”法
通过和学生一起复习原有的生物知识和概念实施导入是高中生物新授课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该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旧概念,在复习回顾过程中感受到科学上需要进一步的解惑和发展,进而自然地导入新知识。复习导入新课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由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师生间有预设的对话,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和概念的注意,导入新课;亦可以是教师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开始就设置可以应用旧知识进行解释的中心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在应用原有知识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对于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或内容十分相似时,还可以通过教师阐述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引起学生对原有知识、方法的回忆,并加以联想和迁移,学生思考的维度得以发散,完成新课的导入。
例如,在讲“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时,笔者设置问题:(1)什么是有性生殖?(2)有性生殖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围绕这几个问题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归纳并导入了新课。
使用复习旧知识方法来导入新课,一定要注意所布设的问题要与新授课内容密切联系,在复习提问的过程中,清新自然地触及到新知识的核心,实现知识间的有效正迁移,提升学生的思维定向能力。
2.“现场直播”法
理性的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收集,通过生物实验或其他直观的模型,可以将枯燥的文字信息直观地显现出来,以直观的问题为载体切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丰实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有助于集中其学习注意力和激发一探究竟的欲望。
例如,在讲“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时,笔者刚开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学生分组去完成实验:
(1)选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同时进行编号进行区分,在一支试管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蔗糖溶液。
(2)分别给两支试管添加2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并振荡、混合均匀。
(3)把两支试管的下半部都浸入60℃的热水中,维持保温时间5分钟。
(4)取出试管,分别添加2mL斐林试剂,同时把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在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并用大烧杯加热,煮沸1分钟。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大多都喜欢做实验,并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一支试管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另一支试管没有出现沉淀。疑问就此生成了:为什么会有沉淀生成呢?学生自己发现的奇特现象,都急于想知道其原因,所以在很自然的状态下,笔者点出教学的中心:“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从这两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来看,都重视了学生对新知识感性材料上的积累,都符合最近发展区教学原理,通过感官上的深入,生成与新知识相关的问题或疑虑,在不知不觉中触及新课的中心探点。
二、过程的体验:花开花落自丰盈,云卷云舒愈从容
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习得知识过程中方法和能力的提升,科学素养和价值情感的升华、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究而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一探究过程或省略,或由教师越俎代庖,其结果都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对知识停留在记忆性的表面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知识的习得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在课堂上放手,由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可以在此之前预设一定的轨道,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亦不可能完全沿着预定轨道运行,课堂生成在所难免,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对于这些生成我们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这正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亮点所在。
要有效地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教材是权威,所言所语,不容学生去反驳和质疑,学生的思维空间被狭隘到想着如何把教材上和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对于有想法的学生提出些与教材说法不一致的问题,往往被看作为“异类”,备受排挤,课堂呈现出专制性。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证实,专制的课堂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奇思妙想是科学进步的开端,应该受到鼓励和赞许,只有学生敢想、敢猜,勇于质疑权威的正确性,才会有创新,其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就要解放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
开放、民主的环境可让学生将所有的心理包袱通通释放掉,轻装探究,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上是自由的,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流露出自己思考的真实内容,面对“对与错”都十分坦然,即使错误的想法,也饱含价值。
自主探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但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存在,民主的课堂气氛里,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是啦啦队,亦是教练。教师从宏观上进行调控,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探究的每一个细节,通过鼓励,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探究中的困难,教师适当地“拉一把”,将问题的台阶降低些,将问题细化为学生可以探究的小问题。
2.及时讨论和交流探究阶段性成果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未知到已知,中途有许多个枝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搭建平台,及时地讨论和交流学生的阶段性探究成果,通过交流和讨论,实现成果的分享,同时促进学生多方位观察、思考和分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进一步升华,保证了探究的有序性,确保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和小结,学生能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知识系统化的构建。同时,通过阶段性的讨论,分段进行总结,有利于对整个自主探究过程进行控制,做到收放自如。
对于每一节课之间的学习亦要做好交流探讨引导工作,可以课后布置一定的具有开放性和探讨度的思考题,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际背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内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实践——认识——具体实践”的探究旅程,通过阶段性的讨论和交流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课堂不是知识的填埋场,更不是教师作秀的舞台,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造适合学生思维发散的民主气氛,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在知识的获取方面要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主动地完成知识的习得。教师是学生获知过程中的合作者、促进者,适时的鼓励、帮扶和促进可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有序性和连贯性。
一、导入的意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探究式教学的中心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过探究的热情度有多少?效果如何?却与课堂的导入效果密切相关。
传统教学认为,导入必须是精彩的、隆重的、让学生印象深刻的,而事实上强烈的情绪如果后续不能跟上,反而容易造成情感上的落差。
笔者认为,有效的导入是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到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面前的,是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探究方向,有时虽悄然无言,却情景交融,遥望可及,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温故促新”法
通过和学生一起复习原有的生物知识和概念实施导入是高中生物新授课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该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旧概念,在复习回顾过程中感受到科学上需要进一步的解惑和发展,进而自然地导入新知识。复习导入新课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由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师生间有预设的对话,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和概念的注意,导入新课;亦可以是教师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开始就设置可以应用旧知识进行解释的中心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在应用原有知识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对于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或内容十分相似时,还可以通过教师阐述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引起学生对原有知识、方法的回忆,并加以联想和迁移,学生思考的维度得以发散,完成新课的导入。
例如,在讲“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时,笔者设置问题:(1)什么是有性生殖?(2)有性生殖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围绕这几个问题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归纳并导入了新课。
使用复习旧知识方法来导入新课,一定要注意所布设的问题要与新授课内容密切联系,在复习提问的过程中,清新自然地触及到新知识的核心,实现知识间的有效正迁移,提升学生的思维定向能力。
2.“现场直播”法
理性的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收集,通过生物实验或其他直观的模型,可以将枯燥的文字信息直观地显现出来,以直观的问题为载体切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丰实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有助于集中其学习注意力和激发一探究竟的欲望。
例如,在讲“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时,笔者刚开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学生分组去完成实验:
(1)选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同时进行编号进行区分,在一支试管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蔗糖溶液。
(2)分别给两支试管添加2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并振荡、混合均匀。
(3)把两支试管的下半部都浸入60℃的热水中,维持保温时间5分钟。
(4)取出试管,分别添加2mL斐林试剂,同时把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在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并用大烧杯加热,煮沸1分钟。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大多都喜欢做实验,并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一支试管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另一支试管没有出现沉淀。疑问就此生成了:为什么会有沉淀生成呢?学生自己发现的奇特现象,都急于想知道其原因,所以在很自然的状态下,笔者点出教学的中心:“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从这两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来看,都重视了学生对新知识感性材料上的积累,都符合最近发展区教学原理,通过感官上的深入,生成与新知识相关的问题或疑虑,在不知不觉中触及新课的中心探点。
二、过程的体验:花开花落自丰盈,云卷云舒愈从容
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习得知识过程中方法和能力的提升,科学素养和价值情感的升华、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究而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一探究过程或省略,或由教师越俎代庖,其结果都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对知识停留在记忆性的表面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知识的习得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在课堂上放手,由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可以在此之前预设一定的轨道,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亦不可能完全沿着预定轨道运行,课堂生成在所难免,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对于这些生成我们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这正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亮点所在。
要有效地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教材是权威,所言所语,不容学生去反驳和质疑,学生的思维空间被狭隘到想着如何把教材上和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对于有想法的学生提出些与教材说法不一致的问题,往往被看作为“异类”,备受排挤,课堂呈现出专制性。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证实,专制的课堂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奇思妙想是科学进步的开端,应该受到鼓励和赞许,只有学生敢想、敢猜,勇于质疑权威的正确性,才会有创新,其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就要解放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
开放、民主的环境可让学生将所有的心理包袱通通释放掉,轻装探究,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上是自由的,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流露出自己思考的真实内容,面对“对与错”都十分坦然,即使错误的想法,也饱含价值。
自主探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但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存在,民主的课堂气氛里,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是啦啦队,亦是教练。教师从宏观上进行调控,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探究的每一个细节,通过鼓励,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探究中的困难,教师适当地“拉一把”,将问题的台阶降低些,将问题细化为学生可以探究的小问题。
2.及时讨论和交流探究阶段性成果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未知到已知,中途有许多个枝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搭建平台,及时地讨论和交流学生的阶段性探究成果,通过交流和讨论,实现成果的分享,同时促进学生多方位观察、思考和分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进一步升华,保证了探究的有序性,确保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和小结,学生能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知识系统化的构建。同时,通过阶段性的讨论,分段进行总结,有利于对整个自主探究过程进行控制,做到收放自如。
对于每一节课之间的学习亦要做好交流探讨引导工作,可以课后布置一定的具有开放性和探讨度的思考题,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际背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内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实践——认识——具体实践”的探究旅程,通过阶段性的讨论和交流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课堂不是知识的填埋场,更不是教师作秀的舞台,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造适合学生思维发散的民主气氛,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在知识的获取方面要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主动地完成知识的习得。教师是学生获知过程中的合作者、促进者,适时的鼓励、帮扶和促进可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有序性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