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概念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正确的概念作为逻辑思维的基础,就不可能揭示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现象。
【关键词】概念教学 教学原则
中学物理概念,一般地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义性地描述客观自然现象的某些属性。例如:机械运动、相对静止、弹性形变、磁场等。另一类是定量地描述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即通常说的物理量。例如:速度、密度、比热容、波长等。不论是定性概念,还是定量概念,从认识的难易程度看,又可分为五种。一种是直接定义性的概念,它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某些属性,比较直观,也容易理解。例如:长度、体积、平均速度等。第二种是抽象性的概念,它是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客体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建立起来的,需要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建立。例如: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第三种是推断性的概念,它需要有较丰富的思维想象力,才能推断出本质,正确地建立起来。例如:惯性现象等。第四种是比较抽象、相当费解的概念,需要具有更高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建立起来。例如:能量、磁场等。第五种是形象性的概念,虽然比较形象,但又必须和模型严格区别开来。这种既要借用模型来理解,又要避免混淆的概念,难度是很大的。例如:光线、磁感线等。由于物理概念有以上这些特点,再加上中学生的实践少,抽象思维能力低,分析综合能力不高,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能力。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由直观到抽象地逐步去建立。同时也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这些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这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这就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引入物理概念时,要注意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物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引入物理概念时,必须坚持唯物论,以事实为依据。要反映客观现象的共同属性建立概念,就得首先将这些现象摆出来加以比较,然后再抽象出概念,并进一步挖掘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使学生感到不这样引入这个概念,就无法去了解这些事物本质及规律性。当然,有些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应主要以描述大量宏观现象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例如:在引人机械运动之前,教师可以大量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例子。有些现象在头脑中虽然也有印象,但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经过演示实验把现象再现出来,才能使学生看清楚,总结抽象出概念。而有些现象在同学们的实际中是很少接触的,这就更加教师做出演示实验,或让学生亲手去做实验,首先要其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电磁感应,只要做出实验,便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理解物理概念时,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原则
1、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规律
在教学中把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学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现象进行比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将电阻与道路的阻碍进行比较:沙子土路和柏油公路阻力不同,好比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公路越长行走越费力,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公路宽行走起来阻力小,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这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
2、反思方法,总结规律
习题教学中,解完一道题要让学生反思:应用了什么知识?用了什么方法?有无其它方法?为什么这样做等等,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灵活性。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直观的方法引人概念,容易使学生接受。但是如果忽略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光凭教师讲现象、做演示、下定义,还是不容易使学生理解的。必须在演示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事物的什么属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令其进行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什么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从而引出正确的概念,最后再给以严格的定义。仍以机械运动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大量的同学们熟悉的实例,例如:各种车辆在马路上行驶,各种动物在原野上奔跑,运动场上进行的各项运动,工厂里各种机器的运转等等。还可以演示物理小车在桌子上的运动。通过这些现象的描述与演示,引导学生们发现去发现这些运动的共同点就是不同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机械运动的本质。这样,经过同学们自己的思考、发现、加工、抽象出的概念,就会理解得更深一些。
三、形成概念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所以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也是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步完善的。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也得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步地去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学深学透。因此,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适可而止。例如:关于力的概念教学,在初中阶段刚开始学习力时,就得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凭借肌肉的紧张程度的感觉中去认识。这样由认识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开始,进一步去认识物体对物体也可以有施加力的作用,进而去逐步认识重力、浮力、支持力、分子力等。所有这些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认识,而是贯穿在整个中学物理力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另外还应注意不同阶段要有适当的提法和深度。重力这个概念,在初中时只能提地球的吸引作用,电场力、磁场力在初中阶段只能从实验事实说明在一定情况下是吸引力还是排斥力。在中学阶段对于力的概念是逐步加深的,面是逐步加宽的,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能力。
四、巩固深化概念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物理概念初步形成之后,还需要逐步去深化。这里联系实际包括以下几个意思。第一要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第二要联系日常生活工作实际。第三要联系最新科研成果实际。第四要联系物理实验实际。第五要联系综合练习实际。这样教师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去反复接触物理概念,掌握它的全部准确内容、实质和适用条件及范围,才能使学生学懂弄通,运用自如。
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好、学好物理概念是首要的任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学好初中物理起到关键作用,课堂上教师通过物理实验演示。不但让学生加深了认识、加强了理解,也使其在学习技能技巧有很大程度的进步。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会比教师的枯燥讲解要记忆得更深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在以新课改为前提的基础上,从应试教育的制约中走出来,转变原有的观念及观点,运用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概念教学 教学原则
中学物理概念,一般地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义性地描述客观自然现象的某些属性。例如:机械运动、相对静止、弹性形变、磁场等。另一类是定量地描述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即通常说的物理量。例如:速度、密度、比热容、波长等。不论是定性概念,还是定量概念,从认识的难易程度看,又可分为五种。一种是直接定义性的概念,它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某些属性,比较直观,也容易理解。例如:长度、体积、平均速度等。第二种是抽象性的概念,它是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客体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建立起来的,需要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建立。例如: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第三种是推断性的概念,它需要有较丰富的思维想象力,才能推断出本质,正确地建立起来。例如:惯性现象等。第四种是比较抽象、相当费解的概念,需要具有更高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建立起来。例如:能量、磁场等。第五种是形象性的概念,虽然比较形象,但又必须和模型严格区别开来。这种既要借用模型来理解,又要避免混淆的概念,难度是很大的。例如:光线、磁感线等。由于物理概念有以上这些特点,再加上中学生的实践少,抽象思维能力低,分析综合能力不高,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能力。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由直观到抽象地逐步去建立。同时也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这些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这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这就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引入物理概念时,要注意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物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引入物理概念时,必须坚持唯物论,以事实为依据。要反映客观现象的共同属性建立概念,就得首先将这些现象摆出来加以比较,然后再抽象出概念,并进一步挖掘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使学生感到不这样引入这个概念,就无法去了解这些事物本质及规律性。当然,有些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应主要以描述大量宏观现象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例如:在引人机械运动之前,教师可以大量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例子。有些现象在头脑中虽然也有印象,但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经过演示实验把现象再现出来,才能使学生看清楚,总结抽象出概念。而有些现象在同学们的实际中是很少接触的,这就更加教师做出演示实验,或让学生亲手去做实验,首先要其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电磁感应,只要做出实验,便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理解物理概念时,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原则
1、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规律
在教学中把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学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现象进行比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将电阻与道路的阻碍进行比较:沙子土路和柏油公路阻力不同,好比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公路越长行走越费力,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公路宽行走起来阻力小,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这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
2、反思方法,总结规律
习题教学中,解完一道题要让学生反思:应用了什么知识?用了什么方法?有无其它方法?为什么这样做等等,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灵活性。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直观的方法引人概念,容易使学生接受。但是如果忽略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光凭教师讲现象、做演示、下定义,还是不容易使学生理解的。必须在演示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事物的什么属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令其进行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什么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从而引出正确的概念,最后再给以严格的定义。仍以机械运动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大量的同学们熟悉的实例,例如:各种车辆在马路上行驶,各种动物在原野上奔跑,运动场上进行的各项运动,工厂里各种机器的运转等等。还可以演示物理小车在桌子上的运动。通过这些现象的描述与演示,引导学生们发现去发现这些运动的共同点就是不同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机械运动的本质。这样,经过同学们自己的思考、发现、加工、抽象出的概念,就会理解得更深一些。
三、形成概念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所以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也是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步完善的。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也得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步地去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学深学透。因此,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适可而止。例如:关于力的概念教学,在初中阶段刚开始学习力时,就得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凭借肌肉的紧张程度的感觉中去认识。这样由认识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开始,进一步去认识物体对物体也可以有施加力的作用,进而去逐步认识重力、浮力、支持力、分子力等。所有这些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认识,而是贯穿在整个中学物理力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另外还应注意不同阶段要有适当的提法和深度。重力这个概念,在初中时只能提地球的吸引作用,电场力、磁场力在初中阶段只能从实验事实说明在一定情况下是吸引力还是排斥力。在中学阶段对于力的概念是逐步加深的,面是逐步加宽的,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能力。
四、巩固深化概念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物理概念初步形成之后,还需要逐步去深化。这里联系实际包括以下几个意思。第一要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第二要联系日常生活工作实际。第三要联系最新科研成果实际。第四要联系物理实验实际。第五要联系综合练习实际。这样教师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去反复接触物理概念,掌握它的全部准确内容、实质和适用条件及范围,才能使学生学懂弄通,运用自如。
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好、学好物理概念是首要的任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学好初中物理起到关键作用,课堂上教师通过物理实验演示。不但让学生加深了认识、加强了理解,也使其在学习技能技巧有很大程度的进步。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会比教师的枯燥讲解要记忆得更深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在以新课改为前提的基础上,从应试教育的制约中走出来,转变原有的观念及观点,运用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