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指有节奏地、有音调地大声诵读诗文,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代代相传,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李白就有“吟诗作赋北窗里”这样的诗句。中国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
吟诵既不同于从国外舶来的朗诵,也不同于乐音。朗诵诗歌是不用考虑古典诗歌内在的格律和声调的,可根据自己的意图拿腔捉调。也就是说哪怕一首表达哀伤之情的诗歌,我们也可以通过声调和节奏使之轻盈欢快。乐音就是我们所说的唱歌,以曲为主词为辅。为了迎合曲调,它弱化了字词本来的发音。
吟诵的特点是发字本音,平常仄短,依字行腔。像唱歌又像诵读,回归创作者本来的意图。在诗词的教学中加以推广,反复练习,有利于师生理解名篇佳作的内涵,体会古典诗词独特的神气和韵味,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一、借助吟诵,激发兴趣
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古诗词成为一大难题。古诗词内容比较深奥,字、词、句不容易读懂。加之学生文学和历史知识有限,又缺乏背诵时间,我们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标越来越远。
生活是学生最鲜活最感亲切的课堂。吟诵可以使学生对年代较为久远的古典诗词感到亲切,使它们能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中去。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古典诗词的吟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来,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诗词变得鲜活起来。
如讲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这个抽象的问题要联系到哲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讲到愁绪,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讲到春夏秋冬的交替精彩纷呈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使学生吟得摇头晃脑,诵得兴趣盎然。
这样的吟诵课堂拉近了生活和诗词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觉得诗词是遥远的、枯燥的,记忆诗词也就会事半功倍。
二、以诵入境,享受美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这项艺术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语音不仅可以传情达意,而且可以让人们贴近美,感受美,获得一种愉悦。
吟诵可以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得美感的一种重要手段。音效的感染不仅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语言的韵味。经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在反复吟诵中学生可以自行感知。
柏拉图说:“美是难的”。过去,我们的学生总觉得诗词虽是经典,但离我们久远,如《离骚》甚至相距几千年。和白话文相比,生涩难懂。要理解内涵,发掘美感更无从谈起。比如我们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字面上我们的解读是一名落第的举子的凄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可能是落第之后的痛苦惆怅,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担忧。美虽美,却是一种凄美。
这首诗用吟诵的方法辅助,两联都是闭口音-开口音-闭口音。四五个开口音或闭口音的字连在一起,结果吟诵起来就会口型变化少,体现的是一种悠长抒情。由于其中开口度大的字在中部集中出现,加上韵字的反复出现(除了押韵的地方外还有两处,另还有两个仄声字是同样的韵母),使得这首诗读来不像字面意思那么凄凉,而是意境开阔,所以愁思也就超越了眼前,有感慨人生之意。
又如我们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歌曲的旋律和吟诵格律基本相同,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很快就能把这首词记住。而且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种无奈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豁达有深层次的认识。最后一句的韵脚是平的,吟诵起来也是悠长的,这种美随着悠长的声调会萦绕在学生的耳边,最终扎根在学生的心田。
吟诵的方法把音效的渲染引入课堂,使得古诗词的意境不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课堂是适当地使用吟诵,既可以在学生和创作者之间搭一座桥梁,很好的再现意境,也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使他们心驰神往。
三、细斟慢酌,拥抱经典
虽然选入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篇是经典,流传至今具有广泛的认识度,但还是存在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认识不同。究竟是谁离作者的涵义更近一些?谁能够真正拥抱经典呢?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一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通过吟诵的方式来分析:这首词用的是“尤韵”(iou),这个韵里的字有“秋、游、留、羞、楼、流、悠、求、囚、忧、愁……”,这个韵平声悠远深长,入情入心,最适合表达愁绪绵长,挥之不去。作者回顾少年不知什么是愁苦,衬托今天已经深深领略愁的滋味,却没办法说出来。“却道天凉好个秋”把一腔的愁绪转到天气上是何等的压抑和无奈!
古诗词的创作是靠吟诵出来的!作者通过反复吟诵直到满意才会记录下来。在诗词教学中,吟诵可以成为教师的一大助力。运用恰当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诗词知识,感受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师生真正接近经典,拥抱经典。
★作者单位:广东海丰县彭湃中学。
吟诵既不同于从国外舶来的朗诵,也不同于乐音。朗诵诗歌是不用考虑古典诗歌内在的格律和声调的,可根据自己的意图拿腔捉调。也就是说哪怕一首表达哀伤之情的诗歌,我们也可以通过声调和节奏使之轻盈欢快。乐音就是我们所说的唱歌,以曲为主词为辅。为了迎合曲调,它弱化了字词本来的发音。
吟诵的特点是发字本音,平常仄短,依字行腔。像唱歌又像诵读,回归创作者本来的意图。在诗词的教学中加以推广,反复练习,有利于师生理解名篇佳作的内涵,体会古典诗词独特的神气和韵味,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一、借助吟诵,激发兴趣
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古诗词成为一大难题。古诗词内容比较深奥,字、词、句不容易读懂。加之学生文学和历史知识有限,又缺乏背诵时间,我们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标越来越远。
生活是学生最鲜活最感亲切的课堂。吟诵可以使学生对年代较为久远的古典诗词感到亲切,使它们能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中去。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古典诗词的吟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来,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诗词变得鲜活起来。
如讲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这个抽象的问题要联系到哲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讲到愁绪,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讲到春夏秋冬的交替精彩纷呈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使学生吟得摇头晃脑,诵得兴趣盎然。
这样的吟诵课堂拉近了生活和诗词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觉得诗词是遥远的、枯燥的,记忆诗词也就会事半功倍。
二、以诵入境,享受美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这项艺术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语音不仅可以传情达意,而且可以让人们贴近美,感受美,获得一种愉悦。
吟诵可以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得美感的一种重要手段。音效的感染不仅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语言的韵味。经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在反复吟诵中学生可以自行感知。
柏拉图说:“美是难的”。过去,我们的学生总觉得诗词虽是经典,但离我们久远,如《离骚》甚至相距几千年。和白话文相比,生涩难懂。要理解内涵,发掘美感更无从谈起。比如我们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字面上我们的解读是一名落第的举子的凄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可能是落第之后的痛苦惆怅,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担忧。美虽美,却是一种凄美。
这首诗用吟诵的方法辅助,两联都是闭口音-开口音-闭口音。四五个开口音或闭口音的字连在一起,结果吟诵起来就会口型变化少,体现的是一种悠长抒情。由于其中开口度大的字在中部集中出现,加上韵字的反复出现(除了押韵的地方外还有两处,另还有两个仄声字是同样的韵母),使得这首诗读来不像字面意思那么凄凉,而是意境开阔,所以愁思也就超越了眼前,有感慨人生之意。
又如我们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歌曲的旋律和吟诵格律基本相同,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很快就能把这首词记住。而且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种无奈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豁达有深层次的认识。最后一句的韵脚是平的,吟诵起来也是悠长的,这种美随着悠长的声调会萦绕在学生的耳边,最终扎根在学生的心田。
吟诵的方法把音效的渲染引入课堂,使得古诗词的意境不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课堂是适当地使用吟诵,既可以在学生和创作者之间搭一座桥梁,很好的再现意境,也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使他们心驰神往。
三、细斟慢酌,拥抱经典
虽然选入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篇是经典,流传至今具有广泛的认识度,但还是存在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认识不同。究竟是谁离作者的涵义更近一些?谁能够真正拥抱经典呢?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一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通过吟诵的方式来分析:这首词用的是“尤韵”(iou),这个韵里的字有“秋、游、留、羞、楼、流、悠、求、囚、忧、愁……”,这个韵平声悠远深长,入情入心,最适合表达愁绪绵长,挥之不去。作者回顾少年不知什么是愁苦,衬托今天已经深深领略愁的滋味,却没办法说出来。“却道天凉好个秋”把一腔的愁绪转到天气上是何等的压抑和无奈!
古诗词的创作是靠吟诵出来的!作者通过反复吟诵直到满意才会记录下来。在诗词教学中,吟诵可以成为教师的一大助力。运用恰当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诗词知识,感受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学素养。师生真正接近经典,拥抱经典。
★作者单位:广东海丰县彭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