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概括了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并指出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是对邓小平科技观的重要发展,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观; 发展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4-0025-02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科技观加以创造性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技观。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新观点。显然,这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世纪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事实,深刻认识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这三个“深刻认识”和一个“充分发挥”,标志着他对科学技术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江泽民同志不仅能够从科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性,而且对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2000年6月28日,当得知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时,他在第一时间、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破例谈到科学问题,指出“人类基因组序列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希望中国科学家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就。他还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预测,他说,在21世纪,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将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技领域,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洁净高效能源、航空航天、环境保护领域将不断取得新突破,人类将继续拓展对宇宙空间、海洋、地球深部的研究探索,将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开拓了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新领域,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就是例子。在下个世纪里,科学研究应更加重视与人类前途命运攸关的全球性问题,尤其要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走向极端条件与物质本原、系统综合与统一,进一步加强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新科学的重要生长点。(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14页)
二、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石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和科学文化。其中,思想道德文化决定着整个文化的社会性质,统帅整个文化发展,是先进文化的核心;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石。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科技工作者要争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创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76、68页)
科学文化是近代科技革命的产物。科学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科学知识揭示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使人类得以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能动地驾驭自然和社会,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方法要求唯实、求真。要做到唯实,就必须能够做到去伪存真。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按照周光召的说法,主要包括7个要点,即求真精神、求知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继承精神、团队精神、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精神等。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可见,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基石。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民族的创造能力。科技的贫困会导致物质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精神的贫困是一切愚昧和迷信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科学技术是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动力
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技术是实现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重要力量。
总体来看,在当代中国,民富国强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民富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国强就是通过发展,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民群众一旦掌握科学技术,就会在致富路上成为领跑者。靠科技才能走上致富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样,靠科技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这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科教兴国战略的目的和实质就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具体来说,科学技术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重要工具。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质量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的改善,折射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历程。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以极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我们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科学技术没有国界
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对宇宙起源、生命本质和物质世界本源的研究,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超出了一个国家可以支撑的范围。因此,应该大力加强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做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各种社会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对合作各方和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14—215页、208页)当今世界,科技全球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使之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对于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无数的隐忧。比如,核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的发展以无尽的能量,也给人类以毁灭的可能;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可以创造出新的物种,但克隆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突然意识到已有的人际伦理可能遭到扰乱和破坏。江泽民同志以政治家特有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远见,做出了科技伦理问题将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的论断。他提出科技伦理的“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要“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17页)
这些观点揭示出了科技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原则和取向,具有世界意义,对于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观; 发展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4-0025-02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科技观加以创造性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技观。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新观点。显然,这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世纪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事实,深刻认识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这三个“深刻认识”和一个“充分发挥”,标志着他对科学技术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江泽民同志不仅能够从科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性,而且对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2000年6月28日,当得知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时,他在第一时间、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破例谈到科学问题,指出“人类基因组序列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希望中国科学家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就。他还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预测,他说,在21世纪,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将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技领域,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洁净高效能源、航空航天、环境保护领域将不断取得新突破,人类将继续拓展对宇宙空间、海洋、地球深部的研究探索,将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开拓了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新领域,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就是例子。在下个世纪里,科学研究应更加重视与人类前途命运攸关的全球性问题,尤其要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走向极端条件与物质本原、系统综合与统一,进一步加强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新科学的重要生长点。(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14页)
二、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石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和科学文化。其中,思想道德文化决定着整个文化的社会性质,统帅整个文化发展,是先进文化的核心;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石。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科技工作者要争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创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76、68页)
科学文化是近代科技革命的产物。科学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科学知识揭示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使人类得以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能动地驾驭自然和社会,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方法要求唯实、求真。要做到唯实,就必须能够做到去伪存真。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按照周光召的说法,主要包括7个要点,即求真精神、求知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继承精神、团队精神、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精神等。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可见,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基石。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民族的创造能力。科技的贫困会导致物质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精神的贫困是一切愚昧和迷信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科学技术是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动力
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技术是实现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重要力量。
总体来看,在当代中国,民富国强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民富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国强就是通过发展,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民群众一旦掌握科学技术,就会在致富路上成为领跑者。靠科技才能走上致富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样,靠科技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这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科教兴国战略的目的和实质就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具体来说,科学技术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重要工具。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质量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的改善,折射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历程。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以极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我们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科学技术没有国界
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对宇宙起源、生命本质和物质世界本源的研究,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超出了一个国家可以支撑的范围。因此,应该大力加强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做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各种社会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对合作各方和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14—215页、208页)当今世界,科技全球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使之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对于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无数的隐忧。比如,核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的发展以无尽的能量,也给人类以毁灭的可能;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可以创造出新的物种,但克隆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突然意识到已有的人际伦理可能遭到扰乱和破坏。江泽民同志以政治家特有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远见,做出了科技伦理问题将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的论断。他提出科技伦理的“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要“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17页)
这些观点揭示出了科技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原则和取向,具有世界意义,对于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