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0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利用引力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2007-2018年,在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方面,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和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地区表现最为突出;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的态势,空间集聚强度也表现出“M”型形态的波动情况;冷热点的空间结构从整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不均衡发展的形态;空间联系网络结构逐渐从简单的折线型演变为区域型、直到形成复杂的网络型空间网络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异质性。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演化特征;经济增长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端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为依托创新驱动和大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1][2][3]。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培养出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4]。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首要任务就是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领域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由此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新技术产业发展,以达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效果[5][6]。
  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紧缺、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7][8]。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如果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其影响力就会起到负面的效果[9]。在此状况下,应当统筹社会整体资源,推动其合理配置,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共同发展[10]。以往,学术界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研究,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具体机制仍相对不足[11][12]。教育作为一个多因素结合的研究问题,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尽管有学者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但仍然停留在理论框架的探讨阶段[13]。
  因此,本研究拟以中国省域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引力模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演化特征,再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析。以期谋划基于区域协同联系的职业教育发展新策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及推动经济增长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持。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31个省份(包括直辖市和自治区)为研究区域(不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考察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8-2019)以及《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9)。
  另外,本研究还收集了中国省域对应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相关数值来自于《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2008-2019)。
  (二)研究方法
  1.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研究空间相互作用能力的典型模型[14][15]。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引力模型研究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的空间联系,量化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强度。模型设立见文献[16]。
  2.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1)Moran’s I指数。全局Moran’s I指数通常用来分析空间自相关情况,其计算过程见文献[17]。
  (2)Getis-Ord Gi指数。Getis-Ord Gi指数可以识别高值的空间聚集情况和低值的空间聚集情况[18]。
  3.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
  本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对某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并建立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对经济增长的模型[19]。同时,在普通面板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计入了空间因素,探讨中国省域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形成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根据相关研究成果[20],构建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的经济增长空间模型。
  三、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演化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势能演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势能可以衡量某一省份在空间联系格局中的中心地位。由表1可知,2007-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和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地区最为突出。2007年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势能比重最大的是北京,占全国省域的9.57%,位列第一,表明北京的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辐射能力居全国首位;天津、上海、浙江分别占全国的比例为6.09%、6.99%和6.15%,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分别是江苏和河北,前六名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共占全国的37.4%,表明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势能表现地较为突出。到2012年,虽然整体的空间联系势能在大幅度增长,但是各省份的比例并没有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动,各省份的排名也基本保持不变。直至2018年,天津高等職业教育势能比例有所下降,而上海持续增长攀升至第二位,但总体以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为重点区域的格局仍未变化。
  (二)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自相关演化
  本研究进一步测算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全局Moran’s I指数和G值,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分布的空间集聚性,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07-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的Moran’s I指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中国各省域之间的高等职业教育情况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整体而言,Moran’s I指数的数值均在0.500上下波动,总体变化趋势较为接近,但在2015年出现最低值0.298,说明此时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集聚效应表现相对较弱。同时,G指数也表现出显著为正,即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势能存在显著的热点集聚区和冷点集聚区;而进一步分析G指数的变动情况,可以发现数值呈现出“M”型形态的波动情况。   为进一步探究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高低值聚集分布情况,本研究将局域Getis-Ord Gi指数,利用ArcGIS软件按照自然断点法从高到低分为五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热点区域、次热点区域、随机分布区、次冷点区域和冷点区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07年、2012年和2018年数据经可视化表达为图1。
  由图1可知,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冷热点分布的空间结构从整体上呈现出“东部高值集聚,中部随机分布,西部低值集聚”的不均衡发展态势,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以及江浙沪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西藏等西部地区。在2007年,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高等职业教育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较为突出的高值聚集区域;冷点区域和次冷点区域为新疆、西藏和青海等西部地区。到2012年,冷点区域和次点区域数量呈现出扩张的趋势,达到了7个和6个,其中黑龙江、吉林和海南由原来的随机分布区转变为次冷点区域。2018年热点区域又增加到4个,河北和江苏由原先的次热点区域跃升到热点区域,另有山东等3个次热点区域。冷点区域、次热点区域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总体而言,空间联系的热点区域主要在京津冀和江浙沪这两块地区,而冷点区域的数量却呈现出扩张蔓延的趋势。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空间联系网络演化
  为方便对比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网络结构的变化,利用ArcGIS10.2软件进行网络分析,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选取空间联系量的数据,将中国31个省份高等职业教育的空间联系量按统一尺度标准划分,分别为小于500、500~2000、2000~5000、5000~10000和大于10000,共5个等级,并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出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网络分布图,见图2。
  根据图2可以发现,2007年至2018年,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从简单的折线型演变为区域型、直到形成复杂的网络型空间网络结构。
  2007年,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仅表现在东部地区,且还处于简单的雏形状态,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连线为核心的“折线型”空间结构。这也符合早期中国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状况,是早期空间格局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到2012年,地区间彼此联系开始加强,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变化显著并越来越复杂,逐渐形成了简单的“区域型”空间结构。到2018年,网络结构整体上呈现扩散态势,并向中西部地区不断辐射蔓延。各省域高等職业教育增长幅度不同,加剧了空间联系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形成复杂的“网络型”空间网络结构。省域之间的空间联系持续显著增强,以京津冀和江浙沪两大区域为核心构成网络结构的空间联系密集区,形成了以“山西—北京—黑龙江,内蒙古—北京—浙江”交叉“十”字形为核心的复杂的空间网络结构。
  四、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经济增长分析
  为研究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经济增长效应,本研究运用R语言的plm包首先对普通面板数据进行了参数估计,并在传统非空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利用splm扩展包对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极大似然估计,得到了参数估计的结果,见表3。同时,为了充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将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值作为引入自变量逐步增加到模型中,得到了不包含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模型I与包含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模型II,分别进行参数估计。在研究空间面板模型时,通常采用bsktest函数来检验模型中是否存在个体效应(随机效应或者固定效应)、是否存在空间效应(空间自回归项是否有必要引入模型)等。结果得到LM-H=2018.6,p-value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推拉理论为研究视角,从“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国(境)内推力与国(境)外拉力的双重角度,构建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推拉概念模型,并以唯物辩证关系为指导,探究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的动力运行机制,剖析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动力根源和办学逻辑,研究认为,只有高职院校“走出去”的推力体系与拉力体系通过系统作用形成的外部动力转化为质量发展压力驱使的内部动力,才能最终决定高职院校“
摘 要 培养“职业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追求,决定了高职院校应当促使学生成为职场中的优秀人才,故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核心素养。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源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客观依据。在基本内涵上,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不是发展职场专业素养和职场基础素养,而是发展有关职场交往和职场活动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情意,具体体现为统筹素养、人际素养、科技素养、系统素养和媒介素养等
2014年6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项目学校验收结果。《通知》指出,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在学校总结自查、省级验收检查的基础上,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对首批项目学校进行了综合评议和现场抽查。在综合考虑省级验收情况和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251所项目学校通过验收,正式确定
摘 要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金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确立了以产教深度融合支撑金融人才供给的发展方向。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在发展中进一步构建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办学优势与特色、创建特色育人品牌,在探索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焕发了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 金融高等职
摘 要 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环境背景下,针对金融高职院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金融服务意识培育为目标,以金融服务能力养成为核心,以创业就业素质培育为拓展,以教学质量监控为保障的金融高职院校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经过充分的实践检验,该模式对于提升金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金融高职院校;复合技能型人才;“P M”培养模式  中图分
摘 要 姜大源先生的新作《职业教育要义》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著作由12观、12论、12说、12辨组成,“观”是理念,使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可以建立自己本真的理念系统;论是规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探讨教学、学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规范人才培养过程;说是内涵,揭示职业教育各种内在的意蕴,树立职业教育正确的发展路径;辨是本质,梳理职业教育发展和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比较、辨析中澄明职业
摘 要 当前职教专硕教学研究能力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制约了高层次职教师资人才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在培养和提升职教专硕教研能力过程中,组建了由学术导师(校内专业“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导师和职业学校导师三方协同的导师组,建立“研究生学术委员会—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各专业方向导师组—职业学校导师团队—行业企业导师团队”五位一体的导师组负责制运行和管理机制;遵循研究生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习得规律,在培养
摘 要 关注高等教育的过程和质量,是教育公平理论在现阶段的重要特征。残障大学生的在学人数不断增长,其学习参与现状和影响因素值得探究。基于理论分析,并对应用型院校的残障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其学习参与由校园物理参与、校园机构参与、同伴交往、合理生活安排、生师互动和深度学习参与六个维度构成;校园物理参与和校园机构参与是残障大学生学习参与的重要内容,保障了日常学习的有序进行;残障大学生学习参与的整体状况一般
摘 要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实践资源建设与使用,建设专兼结合、职责明确的师资队伍以及优化保障制度等措施,构建金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生态,“双创”教育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今后,可以在加强校外优质资源开发、注重发挥生态孵化功能、形成生态发展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  关键词 金融高职;创新创业
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中职示范校建设的任务是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形成类型特色、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一些中职示范校积极行动,探索适合本校发展模式的特色,健全了包括学校管理、教学服务等领域的管理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特色办学的环境氛围进一步优化。据了解,首批项目学校共有在校生160多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98.06%。面向企业和社区开展了6400多个生产、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