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人口总数很大的比例,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得失。正因如此,我國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的那种“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按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我市在上级精神的指导下,对本市的学校进行了合理的布局调整,我镇农村小学的撤点并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乡镇教师,我目睹了我镇小学的布局调整过程。调整之前,我镇有小学八所,分散在几个较大的村子,经过几年的撤并,最后合并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心小学。亲历并观察这一过程,我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我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调整以前,各村的小学校舍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大部分的学校校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雨雪天气,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提心吊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过去,无论学校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投入,以及教师、管理人员的投入,这样使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调整后,我镇在原来的镇完小的基础上建设了高标准的教学楼,新的教学楼结实坚固,抗震能力强。学生搬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不论什么天气,都能安心地学习。
过去学校分散时,各小学基本没有餐厅,学生的午饭都靠从家里带,学校没有伙房,不能为学生热饭,就餐时只能吃凉的。新的餐厅设备齐全,干净卫生,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学校为学生编排了合理的菜谱,为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上级为学校配置了一定数量的课桌椅,图书馆有上千册图书,闲暇时间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实验设备和体育器械则满足了学生学习和运动的需要。新学校的各项设施让学生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得到了全面发展。
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建设了四层的宿舍楼,实行规范化管理,四人一个宿舍。学生在校住宿,学习上既有教师辅导,生活上又有教师的照料,按时作息,规律进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二、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学校布局调整不仅仅是学校地理位置的变化,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在这次调整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调整后,教师数量增加了,多个学校的教师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尽量为教师提供方便。从师德、师风、专业素养、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不断创造条件,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些过去在村小的老教师不仅更新教育理念,还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手段,上课时用上了多媒体,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学校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一批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脱颖而出,多人获得了上级的表扬与肯定,部分教师执教的课被评为地市级的优质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三、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偏远地区调整前的学校由于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学科配置结构不合理,英语、音、体、美教师短缺的问题突出。由于英语教师数量少,很多教师兼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音、体、美等课程虽然开设了,但因缺少专业教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各方面素质难以提高。部分学校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不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兄弟学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村民反响较大,有的村民甚至把学生送到了距离较远的学校读书。
新的中心小学,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不随意加课减课。学校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校长、教导主任、行政值班人员每天从早读、晨会开始到放学结束,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不按教学常规上课,课堂环节脱节、不完整,随意上自习或未按规定时间放学等现象,都作为教学事故记录在案,并根据学校奖惩条例进行处理。
正是规范化的管理,使学校教师能够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一些从偏远村小来的学生进步更大,缩小了与原来镇小学学生的差距,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农村小学的历史原因、村民意识、资金投入等决定了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这一活动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观察我镇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家长的负担有所加重。
布局结构调整后,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有的学生距学校20-30里甚至更远,上下学的接送问题给学生家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住宿的同学,周末回家,远的要走一个小时,既浪费时间又不安全。学校没有能力配备校车,家长接送孩子用的是摩托车或无牌照的三轮车,特别是苹果的采收季节,交通拥堵,这些接送学生的车辆风险很大,安全隐患严重,给学生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学生在校就餐,费用增加。以前在村小读书,学生一日三餐都是回家吃,没有额外的支出。合并后,离家远的学生要在校就餐,虽然学校本着保本的原则,可是还是有些家长不理解,埋怨饭菜的价格和质量,有的学生吃不惯学校的伙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有的家长还有心理方面的压力。小学的孩子年龄普遍较小,刚离开家,许多家长并不放心,总觉得孩子小,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会担心他们路上是否安全、伙食是否卫生等。
二是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
合并学校的目的之一就是扩大学校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合并后的学校往往学生成倍增加,学生多了,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的不便,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存在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对于年纪小的学生更是如此。班级学生多了,学生情况复杂,班主任就难当,班主任既当老师还得当保姆,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好教育和教学。
我校建起了一座高标准的宿舍楼,对部分学生实行寄宿制。根据经验,在寄宿管理过程中寄宿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对新环境会产生陌生感,不知如何面对新教师、新同学;有的同学胆小怯懦,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睡觉时从床上掉下来,怕自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有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性格孤僻、冷漠,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与老师沟通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加大了学校与老师的管理难度,给新的学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农村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活动开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一活动的利远大于弊。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我们应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尽自己所能,为农村教育的更好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的那种“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按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我市在上级精神的指导下,对本市的学校进行了合理的布局调整,我镇农村小学的撤点并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乡镇教师,我目睹了我镇小学的布局调整过程。调整之前,我镇有小学八所,分散在几个较大的村子,经过几年的撤并,最后合并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心小学。亲历并观察这一过程,我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我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调整以前,各村的小学校舍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大部分的学校校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雨雪天气,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提心吊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过去,无论学校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投入,以及教师、管理人员的投入,这样使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调整后,我镇在原来的镇完小的基础上建设了高标准的教学楼,新的教学楼结实坚固,抗震能力强。学生搬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不论什么天气,都能安心地学习。
过去学校分散时,各小学基本没有餐厅,学生的午饭都靠从家里带,学校没有伙房,不能为学生热饭,就餐时只能吃凉的。新的餐厅设备齐全,干净卫生,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学校为学生编排了合理的菜谱,为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上级为学校配置了一定数量的课桌椅,图书馆有上千册图书,闲暇时间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实验设备和体育器械则满足了学生学习和运动的需要。新学校的各项设施让学生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得到了全面发展。
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建设了四层的宿舍楼,实行规范化管理,四人一个宿舍。学生在校住宿,学习上既有教师辅导,生活上又有教师的照料,按时作息,规律进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二、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学校布局调整不仅仅是学校地理位置的变化,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在这次调整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调整后,教师数量增加了,多个学校的教师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尽量为教师提供方便。从师德、师风、专业素养、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不断创造条件,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些过去在村小的老教师不仅更新教育理念,还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手段,上课时用上了多媒体,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学校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一批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脱颖而出,多人获得了上级的表扬与肯定,部分教师执教的课被评为地市级的优质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三、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偏远地区调整前的学校由于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学科配置结构不合理,英语、音、体、美教师短缺的问题突出。由于英语教师数量少,很多教师兼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音、体、美等课程虽然开设了,但因缺少专业教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各方面素质难以提高。部分学校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不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兄弟学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村民反响较大,有的村民甚至把学生送到了距离较远的学校读书。
新的中心小学,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不随意加课减课。学校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校长、教导主任、行政值班人员每天从早读、晨会开始到放学结束,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不按教学常规上课,课堂环节脱节、不完整,随意上自习或未按规定时间放学等现象,都作为教学事故记录在案,并根据学校奖惩条例进行处理。
正是规范化的管理,使学校教师能够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一些从偏远村小来的学生进步更大,缩小了与原来镇小学学生的差距,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农村小学的历史原因、村民意识、资金投入等决定了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这一活动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观察我镇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家长的负担有所加重。
布局结构调整后,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有的学生距学校20-30里甚至更远,上下学的接送问题给学生家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住宿的同学,周末回家,远的要走一个小时,既浪费时间又不安全。学校没有能力配备校车,家长接送孩子用的是摩托车或无牌照的三轮车,特别是苹果的采收季节,交通拥堵,这些接送学生的车辆风险很大,安全隐患严重,给学生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学生在校就餐,费用增加。以前在村小读书,学生一日三餐都是回家吃,没有额外的支出。合并后,离家远的学生要在校就餐,虽然学校本着保本的原则,可是还是有些家长不理解,埋怨饭菜的价格和质量,有的学生吃不惯学校的伙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有的家长还有心理方面的压力。小学的孩子年龄普遍较小,刚离开家,许多家长并不放心,总觉得孩子小,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会担心他们路上是否安全、伙食是否卫生等。
二是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
合并学校的目的之一就是扩大学校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合并后的学校往往学生成倍增加,学生多了,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的不便,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存在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对于年纪小的学生更是如此。班级学生多了,学生情况复杂,班主任就难当,班主任既当老师还得当保姆,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好教育和教学。
我校建起了一座高标准的宿舍楼,对部分学生实行寄宿制。根据经验,在寄宿管理过程中寄宿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对新环境会产生陌生感,不知如何面对新教师、新同学;有的同学胆小怯懦,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睡觉时从床上掉下来,怕自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有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性格孤僻、冷漠,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与老师沟通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加大了学校与老师的管理难度,给新的学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农村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活动开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一活动的利远大于弊。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我们应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尽自己所能,为农村教育的更好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