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冲击着我国的各个行业,包括文化产业。但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业低迷相比,中国出版业却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趋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2009法兰克福书展上强调说,金融危机虽未见底,但“危”中有“机”,中国出版业大有文章可做,出版业增长呈不可逆转趋势。
中国出版业逆势上扬
2009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意向与协议12656项,比2008年增长10.52%。2009上海书展七天共成交:主会场2800万元销售额、分会场1000万元销售额,1.8亿元订货码洋,800万元团购码洋。在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柳斌杰署长表示有数据显示,与2008年相比,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突破万亿元大关。图书销售增长20%左右,产值约780亿元;报刊业保持6%的增长速度,日报出版总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新媒体出版增长42%左右,总产值超过750亿元,几乎与图书销售产值相当;出版投资总额增长35%左右。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出版业在金融危机中依然取得了新的发展,图书销售、版权贸易、数字出版等领域出现了明显的逆势发展趋势,出版业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为何风景这边独好
传奇出版人、兰登书屋的创始人贝内特·瑟夫在其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中曾经写下这样的话:“出版业总是相对稳定的。在事事疯狂人人有钱之时,它不会一飞冲天……同样,当一切糟糕透顶(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书还是最便宜的乐趣来源之一。”但是纵观全球出版业,在金融风暴及经济萧条中“快乐”起来的好像只有中国出版业,为什么呢?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据25%的突出比重,是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英国的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文化产业也占到了GDP的20%左右。同时,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大型出版集团都是上市企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全球股市下滑,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出版业。出版商业周刊的股指下挫速度甚至比道琼斯指数更快,市值大量蒸发,再加上银行业雪崩造成的贷款困难,不论是出版社还是销售商,都感受到了资金压力。
而纵观我国文化产业现状,整个行业占GDP的比重仅是个位数,很难被经济状况所左右。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上市机制,尽管个别公司上市或借壳上市,但毕竟是极少数,股价的波动并没有形成出版社的资金压力,相应的也不会出现由于资金不足而破产的现象。
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文化产业这种生产“知识和乐趣”的行业。出版业生产的是人们的日常消费品,是相对稳定的行业,没有过多的暴利与泡沫。甚至在经济危机大环境之下,人们希望通过补充金融知识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反而促进了相关书籍的走俏,拉动了图书消费市场。
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加上已经开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即将到来的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盛事,对报纸、新闻刊物、指南、地图等纸印刷量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带动了印刷出版行业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多。同时,国家投入极大的精力开展宣传“全民阅读日”活动,不断刺激民众的阅读欲望。2009年7月适时推出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无疑是给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出版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出版业如何做
危机也是转机,上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业曾受到电视行业的巨大冲击,但这并没有阻挡美国出版业的加速发展,也没有阻碍这一新兴行业的崛起。出版社老总轮番上电视节目,一方面赢得了电视收视率,另一方面又宣传了图书,实现了双赢。日本和韩国的动漫游戏业也是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才飞速发展,两国也进而成为了亚洲出版业大国。
转制:我国2003年来实行的出版体制改革,为出版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69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一批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所有制的合作、联营、并购、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2010年底完成转制工作,同时借着金融危机对资金的重新洗牌,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企业上市融资,仍然是发展我国出版业的必要手段之一。
数字化: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超过750亿元,中国国民数字出版阅读率是24.5%,都远超过传统出版业,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出版正在不断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行业,科技创新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局部的、手段上的技术要求,而应成为整体的、战略上的必然选择。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查询快速、存储海量、成本低廉、更加环保的特性,使得人们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越来越习惯购买和阅读电子书。显而易见的,数字出版是目前既能降低成本,又极具发展前景的模式之一。
开拓多种销售渠道: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兰登书屋通过收购现代文库,与“每月一书”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分享版税的方式平稳度过。西蒙&舒斯特率先推出免运费退货制度,为零售商和消费者免去了后顾之忧,顺利度过危机。今天,出版业的资金链更为紧密与脆弱,出版业更应节俭开支,降低营运成本。同时,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人们在当当、卓越网上购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网络销售已经成为我国出版物销售的新模式和增长点。
中国出版业逆势上扬
2009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意向与协议12656项,比2008年增长10.52%。2009上海书展七天共成交:主会场2800万元销售额、分会场1000万元销售额,1.8亿元订货码洋,800万元团购码洋。在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柳斌杰署长表示有数据显示,与2008年相比,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突破万亿元大关。图书销售增长20%左右,产值约780亿元;报刊业保持6%的增长速度,日报出版总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新媒体出版增长42%左右,总产值超过750亿元,几乎与图书销售产值相当;出版投资总额增长35%左右。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出版业在金融危机中依然取得了新的发展,图书销售、版权贸易、数字出版等领域出现了明显的逆势发展趋势,出版业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为何风景这边独好
传奇出版人、兰登书屋的创始人贝内特·瑟夫在其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中曾经写下这样的话:“出版业总是相对稳定的。在事事疯狂人人有钱之时,它不会一飞冲天……同样,当一切糟糕透顶(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书还是最便宜的乐趣来源之一。”但是纵观全球出版业,在金融风暴及经济萧条中“快乐”起来的好像只有中国出版业,为什么呢?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据25%的突出比重,是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英国的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文化产业也占到了GDP的20%左右。同时,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大型出版集团都是上市企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全球股市下滑,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出版业。出版商业周刊的股指下挫速度甚至比道琼斯指数更快,市值大量蒸发,再加上银行业雪崩造成的贷款困难,不论是出版社还是销售商,都感受到了资金压力。
而纵观我国文化产业现状,整个行业占GDP的比重仅是个位数,很难被经济状况所左右。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上市机制,尽管个别公司上市或借壳上市,但毕竟是极少数,股价的波动并没有形成出版社的资金压力,相应的也不会出现由于资金不足而破产的现象。
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文化产业这种生产“知识和乐趣”的行业。出版业生产的是人们的日常消费品,是相对稳定的行业,没有过多的暴利与泡沫。甚至在经济危机大环境之下,人们希望通过补充金融知识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反而促进了相关书籍的走俏,拉动了图书消费市场。
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加上已经开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即将到来的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盛事,对报纸、新闻刊物、指南、地图等纸印刷量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带动了印刷出版行业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多。同时,国家投入极大的精力开展宣传“全民阅读日”活动,不断刺激民众的阅读欲望。2009年7月适时推出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无疑是给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出版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出版业如何做
危机也是转机,上世纪30年代,美国出版业曾受到电视行业的巨大冲击,但这并没有阻挡美国出版业的加速发展,也没有阻碍这一新兴行业的崛起。出版社老总轮番上电视节目,一方面赢得了电视收视率,另一方面又宣传了图书,实现了双赢。日本和韩国的动漫游戏业也是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才飞速发展,两国也进而成为了亚洲出版业大国。
转制:我国2003年来实行的出版体制改革,为出版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69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一批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所有制的合作、联营、并购、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2010年底完成转制工作,同时借着金融危机对资金的重新洗牌,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企业上市融资,仍然是发展我国出版业的必要手段之一。
数字化: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超过750亿元,中国国民数字出版阅读率是24.5%,都远超过传统出版业,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出版正在不断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行业,科技创新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局部的、手段上的技术要求,而应成为整体的、战略上的必然选择。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查询快速、存储海量、成本低廉、更加环保的特性,使得人们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越来越习惯购买和阅读电子书。显而易见的,数字出版是目前既能降低成本,又极具发展前景的模式之一。
开拓多种销售渠道: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兰登书屋通过收购现代文库,与“每月一书”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分享版税的方式平稳度过。西蒙&舒斯特率先推出免运费退货制度,为零售商和消费者免去了后顾之忧,顺利度过危机。今天,出版业的资金链更为紧密与脆弱,出版业更应节俭开支,降低营运成本。同时,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人们在当当、卓越网上购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网络销售已经成为我国出版物销售的新模式和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