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逻辑性,只有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学好数学。随着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变革和创新,高年级数学知识基本属于基础知识,使用的教材要与“创造、独思、引导”式的教学要求相符,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关键。针对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开始接受教育,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探索新事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加以重视,为其提供产生独特想法与见解的机会,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目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分析
创造性思维主要指的是具有创见的思维,能将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加以揭示,产生新颖且独特的想法,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善于独立分析和思考的思维。通常创造性思维具有综合性、灵活性、求异性、联想性、独创性等特征,其中综合性是指思维调节复杂与简单、间接与直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理和概括诸多信息,将抽象、繁杂的内容变得简单、具体,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系统的经验,以便准确理解、熟练掌握所学的法则、公式、定理、解题策略。灵活性是指突破“规范”“定向”“模式”“系统”思维的禁锢,即在学习中不拘泥于教师所教和书本所学的知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多变,实现知识的活学、活化、活用。求异性是指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思维,能出奇制胜,即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盲从长久形成的方法和思维,不拘泥于一题一解,而是谋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联想性是指面对某种教学情境时,实现思维的纵向发展,即察觉某种现象后,能对其反面进行设想。独创性是指思维不受先例和传统习惯的束缚,超出常规,即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所学的解题策略、解题思路、公式、定义、法则、定理等提出合理与科学的怀疑,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一)注重兴趣的激发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是产生兴趣的前提,兴趣又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创设教学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的拓展。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创新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解数学知识,对学生是否能理解、掌握所讲知识加以考量,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激发,或者是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回顾旧知,运用创新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倍数与因数”为例,教师可通过趣味性的方式讲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如要求学生将倍数和因数分别视为队伍中的“将军”和“士兵”,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地认知;同时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提出趣味性问题:在“2、4、6、10、12”这些数字中,哪些数字是“8”这个倍数将军的士兵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善于用创新思维来回答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达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二)丰富课堂内容
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因此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趣味性强的知识,如乘法口诀表也称之为“九九歌”;阿拉伯数字竟然是印度人发明,而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等等。在素质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摒弃以师为尊的观念,与学生平等对话,构建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对老师传授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进行体验,或者是引导学生转换思维,体会概念和知识的传播及创造过程,形成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课前准备环节,学生为讲好本堂课,往往会请教同学或教师,翻阅、收集大量资料,这样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课外学习效率。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只有丰富知识面,才能记忆、内化、升华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善于将课题转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认知矛盾,通过设疑、激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讲解“圆的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在导入环节可先设计动画,利用动画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如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推导方法(数方格法),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圆的面积时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和问题意识,情绪高涨,有些回答“割补法”,有些回答“拼合法”,还有些回答“数方格法”。学生继续观察动画会发现这些方法都不能快速且准确地求出圆的面积,有些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会产生新问题:将圆切开再拼接,这样能否求出圆的面积?通过实践操作得出“切拼法”能求出圆的面积。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准确掌握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知识的获得不能只依赖于模仿和传授。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作为研究者,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创造过程,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感知、探索、理解、概括知识,将所学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可先提出问题:分数5/6的分母和分子同时扩大2倍会怎样?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会发现商保持不变;教师继续提问:5/6的分母和分子同时扩大4倍会怎样?6/7的分母和分子同时扩大相同倍数会怎样?学生通过验证会发现结果依旧是商保持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了解该结论的产生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时,教师若只单纯讲解课本知识,往往会让课堂变沉闷、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因此,教师可开展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将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接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每拼成一个长方体,则记录其高、宽、长和体积,通过计算验证其体积是否等于“高×宽×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自主探究和学习知识,对学习过程进行主动理解,激活创造性思维,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准确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左肇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07):75.
[2]杨凌.构建生活化课堂 培养创造性思维——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8,(36):54.
[3]王辉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78.
[4]宋国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68.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开始接受教育,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探索新事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加以重视,为其提供产生独特想法与见解的机会,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目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分析
创造性思维主要指的是具有创见的思维,能将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加以揭示,产生新颖且独特的想法,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善于独立分析和思考的思维。通常创造性思维具有综合性、灵活性、求异性、联想性、独创性等特征,其中综合性是指思维调节复杂与简单、间接与直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理和概括诸多信息,将抽象、繁杂的内容变得简单、具体,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系统的经验,以便准确理解、熟练掌握所学的法则、公式、定理、解题策略。灵活性是指突破“规范”“定向”“模式”“系统”思维的禁锢,即在学习中不拘泥于教师所教和书本所学的知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多变,实现知识的活学、活化、活用。求异性是指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思维,能出奇制胜,即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盲从长久形成的方法和思维,不拘泥于一题一解,而是谋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联想性是指面对某种教学情境时,实现思维的纵向发展,即察觉某种现象后,能对其反面进行设想。独创性是指思维不受先例和传统习惯的束缚,超出常规,即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所学的解题策略、解题思路、公式、定义、法则、定理等提出合理与科学的怀疑,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一)注重兴趣的激发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是产生兴趣的前提,兴趣又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创设教学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的拓展。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创新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解数学知识,对学生是否能理解、掌握所讲知识加以考量,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激发,或者是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回顾旧知,运用创新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倍数与因数”为例,教师可通过趣味性的方式讲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如要求学生将倍数和因数分别视为队伍中的“将军”和“士兵”,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地认知;同时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提出趣味性问题:在“2、4、6、10、12”这些数字中,哪些数字是“8”这个倍数将军的士兵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善于用创新思维来回答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达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二)丰富课堂内容
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因此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趣味性强的知识,如乘法口诀表也称之为“九九歌”;阿拉伯数字竟然是印度人发明,而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等等。在素质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摒弃以师为尊的观念,与学生平等对话,构建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对老师传授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进行体验,或者是引导学生转换思维,体会概念和知识的传播及创造过程,形成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课前准备环节,学生为讲好本堂课,往往会请教同学或教师,翻阅、收集大量资料,这样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课外学习效率。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只有丰富知识面,才能记忆、内化、升华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善于将课题转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认知矛盾,通过设疑、激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讲解“圆的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在导入环节可先设计动画,利用动画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如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推导方法(数方格法),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圆的面积时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和问题意识,情绪高涨,有些回答“割补法”,有些回答“拼合法”,还有些回答“数方格法”。学生继续观察动画会发现这些方法都不能快速且准确地求出圆的面积,有些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会产生新问题:将圆切开再拼接,这样能否求出圆的面积?通过实践操作得出“切拼法”能求出圆的面积。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准确掌握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知识的获得不能只依赖于模仿和传授。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作为研究者,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创造过程,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感知、探索、理解、概括知识,将所学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可先提出问题:分数5/6的分母和分子同时扩大2倍会怎样?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会发现商保持不变;教师继续提问:5/6的分母和分子同时扩大4倍会怎样?6/7的分母和分子同时扩大相同倍数会怎样?学生通过验证会发现结果依旧是商保持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了解该结论的产生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时,教师若只单纯讲解课本知识,往往会让课堂变沉闷、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因此,教师可开展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将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接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每拼成一个长方体,则记录其高、宽、长和体积,通过计算验证其体积是否等于“高×宽×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自主探究和学习知识,对学习过程进行主动理解,激活创造性思维,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准确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左肇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07):75.
[2]杨凌.构建生活化课堂 培养创造性思维——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8,(36):54.
[3]王辉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78.
[4]宋国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