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管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地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让文言文教学像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
  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以往老师授课往往是采用串讲方式,课堂上领着学生字字落实,老师口头解释,学生笔下忙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被完全挤兑不说,还极费时间,收效也不理想。我们要求学生在课下预习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有难度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提出疑惑,先在组内解决,组内依然不能解决的,上课时一并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第二、将诵读进行到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授之以渔。
  1、在疑惑处讲语法
  《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初学者读这句时很容易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教师在这里就要提醒学生:文中有犬吗?这样学生就会恍然大悟。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再去讲解“犬”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2、古今异义词
  如《公输》:“请献十金。”“请”在古今汉语中都有请求义,用来表示请求对方做某事,但在古代汉语中“请”还常用来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这是与现代汉语的微异,正因为是微异,教材没有出注,而一旦老师指出了这微异,学生立即体味到自己原先的理解与古人实际表达的差异。这样一来,除了老师的话语权威得到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强。
  3、教材无注
  如《陈涉世家》:“苟富贵,毋相忘。”教材无注,而很多参考书翻译成:如果富贵了,我们互相不要忘记。给人的错觉就是这里的“相”,是相互的意思。而根据文意,陈涉少有大志,日后成大业,当是他说给那些农友的。所以这里的“相”应该是偏指一方。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如果我富贵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
  第四、用心设计问题。
  “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如果过于简单,停留于直接到文章中寻找答案,或者提问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就会导致课堂上多数学生“冷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所以,我们的提问要有一定的适度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去联想,发现,进而茅塞顿开,解决疑难问题。
  在教学《醉翁亭记》时,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中夹杂的淡淡的忧伤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人生经验,很难领会作者这种复杂的情感。我并没有生硬地进行灌输,而是抛出了李白、辛弃疾写的等关于酒的名句,补充作者被贬滁州的原因,再让他们去朗诵、领会文章中关于写太守醉酒的句子,学生于“山穷水尽”处“豁然开朗”,体验到了欧阳修“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中夹杂的淡淡的失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像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高明的提问必定含有启发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搞到“桃子”。
  
  谭静,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