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明智,2012年即将过去,哪些人和书值得珍藏?哪些人和书影响中国?让我们来年终盘点:2012年的那些人和书。
阎崇年:寻求解读历史新突破
2月,历史学家阎崇年,以78岁高龄重回观众视野,在“百家讲坛”开讲《大故宫》,从年头讲到了年尾。
阎崇年从故宫入手,寻求解读历史的突破,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阎崇年的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使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几百年来,“大故宫”里延续着历代帝王的悲喜人生,也发生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不了解故宫,就不了解北京。不了解北京,就难以了解中国。在“讲座”日渐式微、纸质图书受网络冲击而惨淡经营的今日,《大故宫》的高歌猛进值得深思:观众抵触的是缺乏真知灼见的讲座,读者喜欢的是有品位、有见解、独辟蹊径且雅俗共赏的图书。
钱理群:人文关怀中安身立命
现在逛书店,显要之处总能见到钱理群的书。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钱理群这几年不断与青年人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为成长中的人们打开了广阔的精神空间。他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斋到企业,从大陆到台湾,每次登台演讲,都融合了专业发现与现实省思,主张一以贯之,震撼了无数的听众。
2月《梦话录》初试啼声,4月是《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与《血是热的》,8月是《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面对经济的崛起,民族主义的高涨,消费主义的漫延,钱理群沉潜在社会深处,观察当下,思索未来。
“今天的中国正需要大讲精神,说超越于物质的梦话”。他炮轰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指引我们重建倾圮已久的精神家园,回应大时代对于中国知识界的呼唤。这些,显示了一位人文思想家的深刻洞识与全局性关怀。
周汝昌:红学大师的红楼人生
5月,一代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安静地走完了他95年的人生历程。在中国,周汝昌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了对《红楼梦》的情有独钟。周先生是承接新旧红学的代表人物,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周汝昌给人的印象是,满头华发、笑容谦和,虽已目不能视、耳不善闻,却仍保持着传统文人的端方姿态。
最近几年,周先生仍带病坚持研究与写作,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周先生的著作量应是迄今的红学家中之最,这充分体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风范。周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是《寿芹心稿》,终结了红楼梦评论的一个时代,翻读这本书,总能给予更多的人生启示。
阎连科: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动
著名作家阎连科,被誉为苦难大师,他的每本书几乎都离不开农村生活。也许,不忘初心,说出灵魂的真话,才是他最真实的符号,6月的演讲集《一派胡言》也不例外。10月,散文集《一个人的三条河》真情抒发了对父辈、土地、乡人乡事的深切回忆,让人体会到了久违的、发自心灵底处的感动。阎连科通过描写父亲的病逝、母亲的衰老、朋友的离别、乡亲们的艰苦劳作、人生的脆弱和对死亡的恐惧,来展现普通中国人的酸甜苦辣。
阎连科的忏悔,直射民族精神的核心,让所有年龄段的读者产生共鸣。因为民族精神的东西是永恒的,超脱了时代和年龄的限制。
阎连科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将自己的悔恨与懊恼娓娓道来,平淡的话语,化为一根根利针,刺入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马尔克斯:写尽世间爱情万象
现在还活着的作家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应该是最伟大的一位。
《百年孤独》像上帝用天才写的,一日百年,神鬼莫测;《霍乱时期的爱情》像老者用生命写的,大喜大悲,爱过恨过。书中马尔克斯写尽爱情万象,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后,让全世界的读者怦然心动,因为它代表一个完全不同的马尔克斯,他不再写权力,而是写爱和爱的力量。
《霍乱时期的爱情》并没有失去明显的马尔克斯特征,所有的文字都带着某种韵律在眼前流淌而过,使人一下子就掉入那种深深的迷乱之中不可自拔,既为书中人,也为自己。作家余华对此评价:“如果说《百年孤独》是震撼人心,那么《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深入人心。尤其是书中人物心态的变换非常细致,没有一个遗漏。”
陈忠实:彰显民族的历史内涵
9月,距离陈忠实的《白鹿原》首次亮相过去了整整20年后,电影《白鹿原》终于与观众见面,又一次激起了读者阅读《白鹿原》的热情。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白鹿原》出版二十周年珍藏纪念版”,让人想起当年《白鹿原》刚一问世,其畅销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白鹿原》是一部寻访历史的小说,见证了渭河平原半个世纪的变迁。小说描述白嘉轩和鹿子霖两个家族之间祖孙三代的荣辱浮沉,同为大户,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他们的纷争无可避免。小说某种程度上像一部还原历史的纪录片,透过雄健的笔锋,使我们了解一段发生在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野史。正像陈忠实所言那样:“小说展示了这个民族生存的历史和人的这种生命体验”。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突破
10月,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垂青了中国作家,颁发给作家莫言。莫言的作品一时间洛阳纸贵,并在社会上形成了莫言热。莫言获得诺奖,促进了国人读书的热情。
莫言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创作了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等。莫言曾经说过,他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现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开始。
郑渊洁:用童话书写做人的尊严
11月29日,“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公布,儿童文学大王郑渊洁以2600万元的版税收入夺冠。郑渊洁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其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和罗克在中国拥有亿万读者,连成年人也被吸引。在中国大陆,30岁以下的人不知道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的已经不多。
他的《皮皮鲁总动员》,被誉为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其作品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诙谐幽默。
他认为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没尊严,用考试分数做评价体系,学校没有心灵教育,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他不仅在童话里写现实弊端,还在现实中行童话之举。传奇的是,他在两个世界都获得了成功。无论伴随着他有多少争议,郑渊洁本身已成了一个童话。
刘震云:唤醒当代人的民族记忆
电影《一九四二》年底在全国各地热映着,这部电影根据刘震云的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而成。12月,刘震云推出了完整版的《温故一九四二》,其实不论完整版还是旧版,《温故一九四二》的精神内涵都没有变,都是在竭力展现一段民族的灾难史,借此唤醒当代人的民族记忆。
小说取材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讲述的是中国人民的苦难。1942年,河南大旱,灾民3000万,河南成了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小说当年刊登后,有人说是揭丑,但知道丑才知道什么是美,所谓以史为鉴,历史的意义就在这里。刘震云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时代的凄凉,泣诉着心中的血泪,将一段民族的灾难史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悲悯的情怀,这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内心是欣慰的。
阎崇年:寻求解读历史新突破
2月,历史学家阎崇年,以78岁高龄重回观众视野,在“百家讲坛”开讲《大故宫》,从年头讲到了年尾。
阎崇年从故宫入手,寻求解读历史的突破,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阎崇年的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使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几百年来,“大故宫”里延续着历代帝王的悲喜人生,也发生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不了解故宫,就不了解北京。不了解北京,就难以了解中国。在“讲座”日渐式微、纸质图书受网络冲击而惨淡经营的今日,《大故宫》的高歌猛进值得深思:观众抵触的是缺乏真知灼见的讲座,读者喜欢的是有品位、有见解、独辟蹊径且雅俗共赏的图书。
钱理群:人文关怀中安身立命
现在逛书店,显要之处总能见到钱理群的书。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钱理群这几年不断与青年人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为成长中的人们打开了广阔的精神空间。他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斋到企业,从大陆到台湾,每次登台演讲,都融合了专业发现与现实省思,主张一以贯之,震撼了无数的听众。
2月《梦话录》初试啼声,4月是《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与《血是热的》,8月是《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面对经济的崛起,民族主义的高涨,消费主义的漫延,钱理群沉潜在社会深处,观察当下,思索未来。
“今天的中国正需要大讲精神,说超越于物质的梦话”。他炮轰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指引我们重建倾圮已久的精神家园,回应大时代对于中国知识界的呼唤。这些,显示了一位人文思想家的深刻洞识与全局性关怀。
周汝昌:红学大师的红楼人生
5月,一代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安静地走完了他95年的人生历程。在中国,周汝昌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了对《红楼梦》的情有独钟。周先生是承接新旧红学的代表人物,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周汝昌给人的印象是,满头华发、笑容谦和,虽已目不能视、耳不善闻,却仍保持着传统文人的端方姿态。
最近几年,周先生仍带病坚持研究与写作,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周先生的著作量应是迄今的红学家中之最,这充分体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风范。周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是《寿芹心稿》,终结了红楼梦评论的一个时代,翻读这本书,总能给予更多的人生启示。
阎连科: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动
著名作家阎连科,被誉为苦难大师,他的每本书几乎都离不开农村生活。也许,不忘初心,说出灵魂的真话,才是他最真实的符号,6月的演讲集《一派胡言》也不例外。10月,散文集《一个人的三条河》真情抒发了对父辈、土地、乡人乡事的深切回忆,让人体会到了久违的、发自心灵底处的感动。阎连科通过描写父亲的病逝、母亲的衰老、朋友的离别、乡亲们的艰苦劳作、人生的脆弱和对死亡的恐惧,来展现普通中国人的酸甜苦辣。
阎连科的忏悔,直射民族精神的核心,让所有年龄段的读者产生共鸣。因为民族精神的东西是永恒的,超脱了时代和年龄的限制。
阎连科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将自己的悔恨与懊恼娓娓道来,平淡的话语,化为一根根利针,刺入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马尔克斯:写尽世间爱情万象
现在还活着的作家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应该是最伟大的一位。
《百年孤独》像上帝用天才写的,一日百年,神鬼莫测;《霍乱时期的爱情》像老者用生命写的,大喜大悲,爱过恨过。书中马尔克斯写尽爱情万象,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后,让全世界的读者怦然心动,因为它代表一个完全不同的马尔克斯,他不再写权力,而是写爱和爱的力量。
《霍乱时期的爱情》并没有失去明显的马尔克斯特征,所有的文字都带着某种韵律在眼前流淌而过,使人一下子就掉入那种深深的迷乱之中不可自拔,既为书中人,也为自己。作家余华对此评价:“如果说《百年孤独》是震撼人心,那么《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深入人心。尤其是书中人物心态的变换非常细致,没有一个遗漏。”
陈忠实:彰显民族的历史内涵
9月,距离陈忠实的《白鹿原》首次亮相过去了整整20年后,电影《白鹿原》终于与观众见面,又一次激起了读者阅读《白鹿原》的热情。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白鹿原》出版二十周年珍藏纪念版”,让人想起当年《白鹿原》刚一问世,其畅销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白鹿原》是一部寻访历史的小说,见证了渭河平原半个世纪的变迁。小说描述白嘉轩和鹿子霖两个家族之间祖孙三代的荣辱浮沉,同为大户,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他们的纷争无可避免。小说某种程度上像一部还原历史的纪录片,透过雄健的笔锋,使我们了解一段发生在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野史。正像陈忠实所言那样:“小说展示了这个民族生存的历史和人的这种生命体验”。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突破
10月,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垂青了中国作家,颁发给作家莫言。莫言的作品一时间洛阳纸贵,并在社会上形成了莫言热。莫言获得诺奖,促进了国人读书的热情。
莫言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创作了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等。莫言曾经说过,他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现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开始。
郑渊洁:用童话书写做人的尊严
11月29日,“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公布,儿童文学大王郑渊洁以2600万元的版税收入夺冠。郑渊洁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其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和罗克在中国拥有亿万读者,连成年人也被吸引。在中国大陆,30岁以下的人不知道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的已经不多。
他的《皮皮鲁总动员》,被誉为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其作品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诙谐幽默。
他认为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没尊严,用考试分数做评价体系,学校没有心灵教育,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他不仅在童话里写现实弊端,还在现实中行童话之举。传奇的是,他在两个世界都获得了成功。无论伴随着他有多少争议,郑渊洁本身已成了一个童话。
刘震云:唤醒当代人的民族记忆
电影《一九四二》年底在全国各地热映着,这部电影根据刘震云的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而成。12月,刘震云推出了完整版的《温故一九四二》,其实不论完整版还是旧版,《温故一九四二》的精神内涵都没有变,都是在竭力展现一段民族的灾难史,借此唤醒当代人的民族记忆。
小说取材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讲述的是中国人民的苦难。1942年,河南大旱,灾民3000万,河南成了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小说当年刊登后,有人说是揭丑,但知道丑才知道什么是美,所谓以史为鉴,历史的意义就在这里。刘震云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时代的凄凉,泣诉着心中的血泪,将一段民族的灾难史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悲悯的情怀,这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内心是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