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国标本三下《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记叙文,通过盛老师讲故事和同学们的讨论,从而阐释道理。文本不管是遣词造句,还是篇章结构,都可圈可点,值得中年级学生好好积累学习。
一、 由点及面,积累词语
本课有很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如课后习题上的两字词语和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聚精会神”等,这些词语学生们看到后会自觉积累。我们在教学时,重点要发现某类词,类似“煮”“烤”等,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多多积累。
师:兄弟俩如果把大雁打下来,准备怎么吃啊?
生:一个说“煮”,一个说“烤”。(教师映示“煮”“烤”)
师:这是兄弟俩吃大雁的两种方法,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从字形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形声字,一个是上声下形,一个是左形右声,而且它们的形旁都和“火”有关,说明都需要用火烧。
生:我发现汉字很有趣,很形象。“煮”,食物在锅子里,火在锅下熊熊燃烧,所以是四点底;“烤”,直接把食物放在火旁烤,所以是左右结构。
师:你们真会发现,从结构上明白了字的意思。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烤”字怎么写。(教写生字“烤”)
师:其实,像这样表示吃的、带有火字旁的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生说师写:炒、炸、焖、炖、煲……)
师:中国菜的吃法真是太丰富了,你们真了不起!记住这些字了么?一起读。
“煮”和“烤”,是烧制大雁的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理解即可。但教者觉得这样还不够,应抓住契机,一方面强化汉字音、形、义的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生字;另一方面,由点及面,由“煮”“烤”生发开来,调动学生已有体验,说说还知道的关于烹饪的词,从而积累一类词。学生由此学会这种积累方法,词汇也会越积越多。
二、 由浅入深,积累句式
有了词语,就可以成句了。学生掌握的句型越多,表达就越丰富,语感也就更强。这篇课文中的反问句,为争辩增光添色。我们要捕捉这一典型句式,让学生掌握。
师:兄弟俩是如何争论的?找出争论的语句画下来,并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都是反问句。
师:我们把它们改成陈述句,再来比较读读。(生读)
生:我觉得反问句语气更强,更强调了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生:我也觉得反问句更加突出了争论的味道,感觉两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针锋相对。
师:说得真好,就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论的味道。(学生分角色朗读)
師:真的是争论不休啊!兄弟俩还会怎么争论下去,我们来试着演一演,如果能用上反问句那更棒!先同桌间试试。
为了让学生积累反问句这一句式,教者分三步教学:首先,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寻发现兄弟俩争论的句子大都是反问句;接着,通过改陈述句,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再用学生喜欢的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巩固强化,在此基础上,用上反问句表演继续争论的场面。发现、理解、运用、积累,层层深入,由浅入深,一气呵成。
三、 由此及彼,积累篇章
本课是一篇记叙文,以盛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变“叙”为“讲”,又以对话推进。这种表达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吸引力,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盛老师讲的故事,其实就是一则寓言故事。和前面刚学的《寓言两则》比起来,形式更加丰富了,避免了和前篇文章叙述方式的雷同。在教学时,教者适时拓展,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迈开了积累篇章结构的步伐。
师:我们今天学的《争论的故事》,和前天学的《寓言两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处?
生:我发现它们都是寓言故事。
师:真的吗?再仔细看看。
生:《寓言两则》是两则寓言故事,《争论的故事》里包含着一个寓言故事,不是直接写的。
师:对的,两篇课文都有寓言故事,但是一篇是直接写寓言故事,一篇寓言是包含在文字叙述里面的,表达方式不同。还有吗?
生:《寓言两则》就是两则寓言,没有揭示道理,让我们自己感悟;《争论的故事》将道理藏在了同学们的对话中。
师:是啊,都是寓言故事,但是表达方式不一样。现在我们挑战一下,任选《寓言两则》中一则寓言,用对话的形式写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四人小组可以先口头模拟,再写下来。
作为语文教师,眼里不能只有眼前教的这篇课文,要放眼单元,放眼整本书,要由此及彼,注重篇章,建构整体意识和体裁意识。以上教学中,教者就是联系前面一课,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争论的故事》和《寓言两则》不一样的表达形式;通过写话,不仅加深了对前面两则寓言故事的理解,更清晰了《争论的故事》这一文本的表达,无形中也为学生积累篇章结构作了铺垫。
(作者单位: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一、 由点及面,积累词语
本课有很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如课后习题上的两字词语和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聚精会神”等,这些词语学生们看到后会自觉积累。我们在教学时,重点要发现某类词,类似“煮”“烤”等,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多多积累。
师:兄弟俩如果把大雁打下来,准备怎么吃啊?
生:一个说“煮”,一个说“烤”。(教师映示“煮”“烤”)
师:这是兄弟俩吃大雁的两种方法,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从字形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形声字,一个是上声下形,一个是左形右声,而且它们的形旁都和“火”有关,说明都需要用火烧。
生:我发现汉字很有趣,很形象。“煮”,食物在锅子里,火在锅下熊熊燃烧,所以是四点底;“烤”,直接把食物放在火旁烤,所以是左右结构。
师:你们真会发现,从结构上明白了字的意思。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烤”字怎么写。(教写生字“烤”)
师:其实,像这样表示吃的、带有火字旁的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生说师写:炒、炸、焖、炖、煲……)
师:中国菜的吃法真是太丰富了,你们真了不起!记住这些字了么?一起读。
“煮”和“烤”,是烧制大雁的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理解即可。但教者觉得这样还不够,应抓住契机,一方面强化汉字音、形、义的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生字;另一方面,由点及面,由“煮”“烤”生发开来,调动学生已有体验,说说还知道的关于烹饪的词,从而积累一类词。学生由此学会这种积累方法,词汇也会越积越多。
二、 由浅入深,积累句式
有了词语,就可以成句了。学生掌握的句型越多,表达就越丰富,语感也就更强。这篇课文中的反问句,为争辩增光添色。我们要捕捉这一典型句式,让学生掌握。
师:兄弟俩是如何争论的?找出争论的语句画下来,并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都是反问句。
师:我们把它们改成陈述句,再来比较读读。(生读)
生:我觉得反问句语气更强,更强调了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生:我也觉得反问句更加突出了争论的味道,感觉两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针锋相对。
师:说得真好,就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论的味道。(学生分角色朗读)
師:真的是争论不休啊!兄弟俩还会怎么争论下去,我们来试着演一演,如果能用上反问句那更棒!先同桌间试试。
为了让学生积累反问句这一句式,教者分三步教学:首先,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寻发现兄弟俩争论的句子大都是反问句;接着,通过改陈述句,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再用学生喜欢的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巩固强化,在此基础上,用上反问句表演继续争论的场面。发现、理解、运用、积累,层层深入,由浅入深,一气呵成。
三、 由此及彼,积累篇章
本课是一篇记叙文,以盛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变“叙”为“讲”,又以对话推进。这种表达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吸引力,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盛老师讲的故事,其实就是一则寓言故事。和前面刚学的《寓言两则》比起来,形式更加丰富了,避免了和前篇文章叙述方式的雷同。在教学时,教者适时拓展,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迈开了积累篇章结构的步伐。
师:我们今天学的《争论的故事》,和前天学的《寓言两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处?
生:我发现它们都是寓言故事。
师:真的吗?再仔细看看。
生:《寓言两则》是两则寓言故事,《争论的故事》里包含着一个寓言故事,不是直接写的。
师:对的,两篇课文都有寓言故事,但是一篇是直接写寓言故事,一篇寓言是包含在文字叙述里面的,表达方式不同。还有吗?
生:《寓言两则》就是两则寓言,没有揭示道理,让我们自己感悟;《争论的故事》将道理藏在了同学们的对话中。
师:是啊,都是寓言故事,但是表达方式不一样。现在我们挑战一下,任选《寓言两则》中一则寓言,用对话的形式写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四人小组可以先口头模拟,再写下来。
作为语文教师,眼里不能只有眼前教的这篇课文,要放眼单元,放眼整本书,要由此及彼,注重篇章,建构整体意识和体裁意识。以上教学中,教者就是联系前面一课,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争论的故事》和《寓言两则》不一样的表达形式;通过写话,不仅加深了对前面两则寓言故事的理解,更清晰了《争论的故事》这一文本的表达,无形中也为学生积累篇章结构作了铺垫。
(作者单位:太仓市朱棣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