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羁旅行役诗是高考诗歌常考的题材之一,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高度重视这一类诗歌,在阅读此类诗歌时,要有意识地积累或掌握其常用的意象及其含义、特点,把握此类诗歌常用的字眼和表现手法,尤其需要把握这一类诗歌常考的几大主题。若能将以上几个方面熟练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那么,鉴赏羁旅行役诗便不再是一个难题,且做起题来也会容易许多。
关键词:羁旅行役;常用意象;表现手法;常考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02-01
一、主题导读
在古代,有的诗人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远征边疆,或因事被贬,或游历山川,而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是为“羁旅行役”。因此,羁旅行役诗一般是指游客浪子借旅途客地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事物,或抒写漂泊无依的孤苦,或抒发思亲怀乡的愁闷,或表达怀才不遇的哀伤的诗,这类诗也称为行旅诗。羁旅行役诗多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所见所闻的景物或事物当中,即事写意,借景抒情。
二、知识链接
鉴赏羁旅行役诗需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1.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①明月。月亮的冷清往往能引起游子内心的凄凉,睹月思乡是诗人常用的手法之一。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②大雁。大雁春天北飞,秋天南归,往往能牵动诗人“有家归不得”的羁旅伤感和思想之情。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③子规。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诗人常用其寄托离愁。如赵长卿《青玉案》:“子规声里山城暮,月桂西南梦回处。”④猿啼。猿啼,声音凄切,常令人泣下,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在诗中用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氛围。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⑤夕阳。夕阳有凄凉失落、苍茫沉郁的特点,常引起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如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阳外。”⑥淡云。云有漂泊不定之特点,与游子长年在外奔波酷似,诗人常用其表达漂泊之苦、孤苦伶仃之情。如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⑦梧桐。“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常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⑧小楼。诗人常借人在高楼、倚栏或登高远眺的景物来抒发孤苦或思念之情。如李煜《临江仙》:“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另外,羁旅行役诗的常用意象还有寒山、淡烟、淡酒、暝色、杨柳、霜露、秋风、秋草、秋雨、长亭、驿道、家书、故园、浮萍等。有时,特定的节日,如寒食、清明、中秋、重阳等也是引发诗人羁旅愁思的媒介。
2.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的特点。羁旅行役诗主要抒发的是诗人的愁苦之情,而其情又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现出来,因此诗人笔下的意象往往呈现出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等特点。
3.羁旅行役诗常用表现手法。掌握羁旅行役诗的表现手法,对于鉴赏其表达技巧有着重要作用,其常用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三大类:抒情手法类: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古言志等。描写手法类: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联想、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类:比喻、拟人、夸张等。
4.羁旅行役诗常用的字词。熟悉羁旅行役诗的常用字词,可迅速找到鉴赏的切入点,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常用字词有: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无情、故园、相思等。
5.羁旅行役诗常表达的主题。羁旅行役诗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主题: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技巧点拨
分析羁旅行役诗,有以下技巧可言。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鉴赏羁旅行役诗,我们最好能准确记忆诗人的相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遭遇、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快速确定作者的价值取向,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掌握意象,分析特点。阅读时,将一些具有明显色彩特征,尤其是暗淡色彩特征的意象标出来,分析其特点。意象的特点往往能折射出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3.确定主旨,把握手法。通过分析意象,快速确定诗歌的主旨,是表现怀才不遇的苦闷,还是表现久戍边关的厌烦,抑或是漂泊在外的凄冷?然后,分析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4.熟知步骤,答题有序。鉴赏羁旅行役诗有一定的步骤可依,若熟练掌握之,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首先,用一句话概括诗歌意象的特点;其次,运用诗中词句具体分析意象的特点;第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即诗歌通过描绘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关键词:羁旅行役;常用意象;表现手法;常考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02-01
一、主题导读
在古代,有的诗人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远征边疆,或因事被贬,或游历山川,而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是为“羁旅行役”。因此,羁旅行役诗一般是指游客浪子借旅途客地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事物,或抒写漂泊无依的孤苦,或抒发思亲怀乡的愁闷,或表达怀才不遇的哀伤的诗,这类诗也称为行旅诗。羁旅行役诗多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所见所闻的景物或事物当中,即事写意,借景抒情。
二、知识链接
鉴赏羁旅行役诗需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1.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①明月。月亮的冷清往往能引起游子内心的凄凉,睹月思乡是诗人常用的手法之一。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②大雁。大雁春天北飞,秋天南归,往往能牵动诗人“有家归不得”的羁旅伤感和思想之情。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③子规。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诗人常用其寄托离愁。如赵长卿《青玉案》:“子规声里山城暮,月桂西南梦回处。”④猿啼。猿啼,声音凄切,常令人泣下,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在诗中用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氛围。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⑤夕阳。夕阳有凄凉失落、苍茫沉郁的特点,常引起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如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阳外。”⑥淡云。云有漂泊不定之特点,与游子长年在外奔波酷似,诗人常用其表达漂泊之苦、孤苦伶仃之情。如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⑦梧桐。“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常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⑧小楼。诗人常借人在高楼、倚栏或登高远眺的景物来抒发孤苦或思念之情。如李煜《临江仙》:“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另外,羁旅行役诗的常用意象还有寒山、淡烟、淡酒、暝色、杨柳、霜露、秋风、秋草、秋雨、长亭、驿道、家书、故园、浮萍等。有时,特定的节日,如寒食、清明、中秋、重阳等也是引发诗人羁旅愁思的媒介。
2.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的特点。羁旅行役诗主要抒发的是诗人的愁苦之情,而其情又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现出来,因此诗人笔下的意象往往呈现出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等特点。
3.羁旅行役诗常用表现手法。掌握羁旅行役诗的表现手法,对于鉴赏其表达技巧有着重要作用,其常用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三大类:抒情手法类: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古言志等。描写手法类: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联想、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类:比喻、拟人、夸张等。
4.羁旅行役诗常用的字词。熟悉羁旅行役诗的常用字词,可迅速找到鉴赏的切入点,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常用字词有: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无情、故园、相思等。
5.羁旅行役诗常表达的主题。羁旅行役诗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主题: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技巧点拨
分析羁旅行役诗,有以下技巧可言。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鉴赏羁旅行役诗,我们最好能准确记忆诗人的相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遭遇、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快速确定作者的价值取向,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掌握意象,分析特点。阅读时,将一些具有明显色彩特征,尤其是暗淡色彩特征的意象标出来,分析其特点。意象的特点往往能折射出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3.确定主旨,把握手法。通过分析意象,快速确定诗歌的主旨,是表现怀才不遇的苦闷,还是表现久戍边关的厌烦,抑或是漂泊在外的凄冷?然后,分析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4.熟知步骤,答题有序。鉴赏羁旅行役诗有一定的步骤可依,若熟练掌握之,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首先,用一句话概括诗歌意象的特点;其次,运用诗中词句具体分析意象的特点;第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即诗歌通过描绘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