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只有高中文化,却是宁波第一个全国技术能手;他,一名普通维修工人,却先后获得浙江省首席技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内外权威专家称为“码头发明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就是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镇海港埠分公司流动机械修理班班长胡耀华。二十多年来,胡耀华用执着和努力,完美诠释了“工匠精神”。
百倍用心苦学
他对机器进行“望、闻、问、切”
1989年5月,24岁的胡耀华带着在慈溪一家电器塑料厂从事6年多精加工的经历,接过父亲的班,来到宁波港集团,成为镇海港埠分公司的一名机械维修工。父亲特意把儿子托付给技术精湛的全国劳模、公司机械队流动机械修理班班长俞鹤鸣,希望儿子在港口这个大熔炉里磨掉身上的“骄、娇”二气,磨砺成材。
在学徒生涯中,他接到了修理一台发动机的任务。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还是不行,第三次终于大功告成。
“发动机可以正常运转了!”胡耀华兴奋地向他的师傅报告。
“修好了?”俞鹤鸣问。
“差不多吧,稍微有一点点渗油。反正每次发动前都要检查机油的,补足就行了。”胡耀华回答得很自信。
俞鹤鸣眉头一紧,没多说一句话。
是夜,俞鹤鸣返工修理,拆卸、调试、修复、安装,那台发动机不渗油了。
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胡耀华的心灵,“这比痛骂我一顿还难受几百倍!”从此,胡耀华的每本工作笔记本扉页上,都会有这样一句话:“修理要一丝不苟,需要用十足的耐心和信心,百倍的细心和诚心。”
2000年8月,师傅俞鹤鸣退休了,胡耀华接过了班长的重担。这期间,公司增添了不少“德尼桑”“卡特”等进口机械设备。面对不断更新的新设备、新知识,胡耀华像一个新的学徒工一样从头学起。仅有高中学历的他专门跑到鄞州职业培训中心要来电脑光盘资料进行CAD“充电”,想方设法参加洋设备公司举办的各类专业维修培训,还通过“网上冲浪”把握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
就在“一身油、一身汗”的日子里,胡耀华不仅掌握了车、铣、刨、磨、钳各种基本功,修理、绘图、制模样样精通,还练就了一手“望、闻、问、切”快速排查故障的绝活:不使用检测仪器,仅凭观察冒烟情况,听发动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出车辆故障的原因。许多车辆的“疑难杂症”,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有了他和他带领的修理班,镇海港区没有一辆流动机械设备因为技术问题在外维修,也没有发生一次因为修理和服务没跟上而影响生产的情况,班组创造了322台发动机大修“零返工”的纪录,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交通行业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为了维修方便,公司特别为胡耀华配置了一台C6140车床,一些急件、单件、小件他都自己设计制图、自己加工制作,如鱼得水的他在岗位上尽情施展才华。
技高人胆大
他让“洋机器”听懂中国话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方显男儿本色。作为新时代的港口工人,胡耀华用创新创效书写了“工作在港口、创新在岗位”的精彩篇章。
2001年春天,公司新购一批牵引车,没用多久,牵引车发动机内价值2万元的进口摩擦片出现易磨损的故障,甚至当日修好后仅经一晚作业就发生损坏。胡耀华既头痛又心痛。他尝试着与厂方沟通讨论,但对方却无奈地说那是多年来的通病。不信邪的胡耀华尝试着改进发动机变速箱风扇、增加冷却系统油道孔内径……但是都解决不了问题。一天,胡耀华来到公司车队,一台装载机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令他豁然开朗:“对!我们也可以试着为牵引车发动机加装冷却器!”
胡耀华跟自己较起劲儿来,在草图上构思着冷却器的大小、安装位置、相关各管道的连接位置……3个月后,第一辆加装冷却器的牵引车投入使用。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摩擦片都没有受损!成功了!将信将疑的厂方专家闻讯前来,看到被改造的机械后,心服口服地赞叹:“胡师傅!你了不起啊!这项创新解决了我厂牵引车多年来的通病!”并立刻以2000元购买了这项专利。后来该厂出产的牵引车都安装了此类冷却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笔“2000元的专利费”也从此打开了胡耀华的创新之門,激励着他走上创新之路。
伴随着宁波港的大发展,集团公司新添了许多进口机械设备。面对这些听不懂“中国话”的洋机器,胡耀华开始思考,如何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甚至自主创新超过他们?一次次创新的火花,胡耀华让许多进口设备的配件和国产零配件实现了互换,如变矩器、摩擦片等都“中为洋用”,而价格仅为进口配件的15%至30%,单这一项每年可节约维修成本近20万元。胡耀华也因此被国内外权威专家亲切地称为码头上的“发明家”。2012年以来,胡耀华和他带领的团队已完成34个创新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900多万元,成为集团的一张金名片。
做好“传帮带”
他让团队更上一层楼
自当上“劳模班组”班长以来,胡耀华一直思考着如何提高团队整体的技术力量。班组承担着公司牵引车、吊机、集卡等七大机种、共200多台设备的维修保养任务。根据日常工作记录和自己多年的经验,胡耀华精心编制了《流动机械设备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汇总》。有了这本“实用手册”,班员们戏称“一册在手,故障不愁”,技术水平和维修速度不约而同地得到了提高。
在胡耀华的观念中,他不是“独行侠”,他是流动机械维修班的“领头羊”,从不吝惜自己的一身绝活儿,毫无保留地传、帮、带,把自己精湛的技术传授给团队里的所有人。
近年来,随着宁波港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入,一批年轻的多元化用工人员陆续充实到流动机械修理班,使班组充满了生气,但也带来了新的课题:这些年轻人文化底子薄,维修技术参差不齐。
2012年7月,“胡耀华工作室”成立,这也是宁波市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负责人,胡耀华把“争当技术攻关的领头羊,当好团队创新的排头兵”作为目标,建立“每季度一课题”研讨实践制度,并制定实施了“111”培训计划,帮助年轻工人快速成长:先后有560人次接受了培训,拥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室成员达到94.1%。
2014年,胡耀华获评“浙江好人”;2016年10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胡耀华道德模范工作室”正式挂牌;2016年12月,胡耀华成为全国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30名获奖者之一,为浙江省唯一的获奖者!面对既得的荣誉,胡耀华显得云淡风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了该做的事情而已。”
新的一年,他有新的计划。他说:“除了多带些徒弟外,还希望能够利用周末时间,多进企业、进校园,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
百倍用心苦学
他对机器进行“望、闻、问、切”
1989年5月,24岁的胡耀华带着在慈溪一家电器塑料厂从事6年多精加工的经历,接过父亲的班,来到宁波港集团,成为镇海港埠分公司的一名机械维修工。父亲特意把儿子托付给技术精湛的全国劳模、公司机械队流动机械修理班班长俞鹤鸣,希望儿子在港口这个大熔炉里磨掉身上的“骄、娇”二气,磨砺成材。
在学徒生涯中,他接到了修理一台发动机的任务。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还是不行,第三次终于大功告成。
“发动机可以正常运转了!”胡耀华兴奋地向他的师傅报告。
“修好了?”俞鹤鸣问。
“差不多吧,稍微有一点点渗油。反正每次发动前都要检查机油的,补足就行了。”胡耀华回答得很自信。
俞鹤鸣眉头一紧,没多说一句话。
是夜,俞鹤鸣返工修理,拆卸、调试、修复、安装,那台发动机不渗油了。
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胡耀华的心灵,“这比痛骂我一顿还难受几百倍!”从此,胡耀华的每本工作笔记本扉页上,都会有这样一句话:“修理要一丝不苟,需要用十足的耐心和信心,百倍的细心和诚心。”
2000年8月,师傅俞鹤鸣退休了,胡耀华接过了班长的重担。这期间,公司增添了不少“德尼桑”“卡特”等进口机械设备。面对不断更新的新设备、新知识,胡耀华像一个新的学徒工一样从头学起。仅有高中学历的他专门跑到鄞州职业培训中心要来电脑光盘资料进行CAD“充电”,想方设法参加洋设备公司举办的各类专业维修培训,还通过“网上冲浪”把握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
就在“一身油、一身汗”的日子里,胡耀华不仅掌握了车、铣、刨、磨、钳各种基本功,修理、绘图、制模样样精通,还练就了一手“望、闻、问、切”快速排查故障的绝活:不使用检测仪器,仅凭观察冒烟情况,听发动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出车辆故障的原因。许多车辆的“疑难杂症”,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有了他和他带领的修理班,镇海港区没有一辆流动机械设备因为技术问题在外维修,也没有发生一次因为修理和服务没跟上而影响生产的情况,班组创造了322台发动机大修“零返工”的纪录,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交通行业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为了维修方便,公司特别为胡耀华配置了一台C6140车床,一些急件、单件、小件他都自己设计制图、自己加工制作,如鱼得水的他在岗位上尽情施展才华。
技高人胆大
他让“洋机器”听懂中国话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方显男儿本色。作为新时代的港口工人,胡耀华用创新创效书写了“工作在港口、创新在岗位”的精彩篇章。
2001年春天,公司新购一批牵引车,没用多久,牵引车发动机内价值2万元的进口摩擦片出现易磨损的故障,甚至当日修好后仅经一晚作业就发生损坏。胡耀华既头痛又心痛。他尝试着与厂方沟通讨论,但对方却无奈地说那是多年来的通病。不信邪的胡耀华尝试着改进发动机变速箱风扇、增加冷却系统油道孔内径……但是都解决不了问题。一天,胡耀华来到公司车队,一台装载机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令他豁然开朗:“对!我们也可以试着为牵引车发动机加装冷却器!”
胡耀华跟自己较起劲儿来,在草图上构思着冷却器的大小、安装位置、相关各管道的连接位置……3个月后,第一辆加装冷却器的牵引车投入使用。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摩擦片都没有受损!成功了!将信将疑的厂方专家闻讯前来,看到被改造的机械后,心服口服地赞叹:“胡师傅!你了不起啊!这项创新解决了我厂牵引车多年来的通病!”并立刻以2000元购买了这项专利。后来该厂出产的牵引车都安装了此类冷却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笔“2000元的专利费”也从此打开了胡耀华的创新之門,激励着他走上创新之路。
伴随着宁波港的大发展,集团公司新添了许多进口机械设备。面对这些听不懂“中国话”的洋机器,胡耀华开始思考,如何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甚至自主创新超过他们?一次次创新的火花,胡耀华让许多进口设备的配件和国产零配件实现了互换,如变矩器、摩擦片等都“中为洋用”,而价格仅为进口配件的15%至30%,单这一项每年可节约维修成本近20万元。胡耀华也因此被国内外权威专家亲切地称为码头上的“发明家”。2012年以来,胡耀华和他带领的团队已完成34个创新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900多万元,成为集团的一张金名片。
做好“传帮带”
他让团队更上一层楼
自当上“劳模班组”班长以来,胡耀华一直思考着如何提高团队整体的技术力量。班组承担着公司牵引车、吊机、集卡等七大机种、共200多台设备的维修保养任务。根据日常工作记录和自己多年的经验,胡耀华精心编制了《流动机械设备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汇总》。有了这本“实用手册”,班员们戏称“一册在手,故障不愁”,技术水平和维修速度不约而同地得到了提高。
在胡耀华的观念中,他不是“独行侠”,他是流动机械维修班的“领头羊”,从不吝惜自己的一身绝活儿,毫无保留地传、帮、带,把自己精湛的技术传授给团队里的所有人。
近年来,随着宁波港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入,一批年轻的多元化用工人员陆续充实到流动机械修理班,使班组充满了生气,但也带来了新的课题:这些年轻人文化底子薄,维修技术参差不齐。
2012年7月,“胡耀华工作室”成立,这也是宁波市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负责人,胡耀华把“争当技术攻关的领头羊,当好团队创新的排头兵”作为目标,建立“每季度一课题”研讨实践制度,并制定实施了“111”培训计划,帮助年轻工人快速成长:先后有560人次接受了培训,拥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室成员达到94.1%。
2014年,胡耀华获评“浙江好人”;2016年10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胡耀华道德模范工作室”正式挂牌;2016年12月,胡耀华成为全国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30名获奖者之一,为浙江省唯一的获奖者!面对既得的荣誉,胡耀华显得云淡风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了该做的事情而已。”
新的一年,他有新的计划。他说:“除了多带些徒弟外,还希望能够利用周末时间,多进企业、进校园,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