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就是针对从事建筑公共设施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与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需要的特殊环境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暖通、空调、燃气供应、建筑给排水等公共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能力,具有制定建筑自动化系统方案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筑设备工程的发展前景与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1、概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的培养对象就是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及其燃气所应用等等系统与设备及其相应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及运行等等方面供工作的专业与技术型人才。在时代发展与城市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现代建筑日新月异,已不再是过去的平房或低楼层、格局死板的建筑,出现了大量新型建筑体系,对内部的设备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现如今,有一部分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依旧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大部分的方面依旧存在着探索与常识的步骤。假如大部分的高层写字楼与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主要就是存在着通风不好使得空气质量逐渐下降,或者是冬天供暖与夏季制冷不到位等等的问题。这均得需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技术型人员和建筑设计师之间务必要进行一个很好的配合,最终就会对建筑结构及其用户需求有完整的认识及了解,最终就会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设计。可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人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一般来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和施工安装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以掌握各种系统的设计及相关设备的选择,具有施工安装及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因此,本专业适合于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的同学来学习,如果对流体力学和热学兴趣浓厚,将对本专业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其教学设计理念应明确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培养方案,即“怎样培养这种能力”。
作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提高综合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支撑,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培养方案,进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到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通过能力培养目标的分析,根据学生成长各个时期的学习规律,合理设计出由单一到综合、由认知继承到研究创新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三类实践环节均可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基础实验、认识实习、工程调研达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工程实践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通过提高型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达到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初步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创新型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工程实践项目、科研项目达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的教学目标。
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及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依托于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综合实验系统贴近工程实际和科技前沿,一方面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主要是复现理论教学中的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的概念、分析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体现了专业相关的典型系统工艺流程和调控方法,可承担相关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同时,综合实验系统可作为硬件支撑与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吸引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实践创新基地,承担实习、设计及课外实践等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逐步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建立实践创新基地的同时应注重聘请企业及研究院所高级技术、研究人员担任实验兼职教师,参与综合实验系统的开发和实践创新基地的规划建设,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升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实践教学平台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专业基本情况
3.1、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就是培养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和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需要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可以在物业管理公司、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及其有关的科研、生产与教学等等单位所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物理环境和环境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备系统之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工作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应包括:传热与传质、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计算机、电工、电子、机械、建筑环境等;
(2)较系统地掌握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发展前景
整体来说,本专业近年来的就业形势还是不错的。据我所知,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条就业途径:(1)施工单位。这应该是本专业毕业生一条主要的就业途径。目前中国的建筑市场十分的红火,在这个大的趋势下,本专业毕业生选择这条就业的比较多,进入施工单位主要是进行现场施工管理。(2)设计院。这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一个就业选择。但是在目前研究生泛滥的情况下,普通专科、本科生想进入设计院已经比较难了,不过一些小地方的设计院还是可以的。做设计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很可观。但是有一点就是比较累,整天的坐在电脑边一刻不停的画图,那个滋味可想而知。(3)高校。这个就业选择对于毕业生来说,现在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在国际之上,该专业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主要是反映在拓宽领域之上,其所设计的范围也逐渐的广大,该专业已经逐渐的发展成为主要以为工科,主要涉及的美学、社会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生态学、气象学、心理学及其生理学等等的综合性知识,逐渐的向交叉性领域学科来进行发展。与此同时,主要计算机深入到引入该专业,也就是该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很前沿的学科。
在新世纪里,环境、能源、健康已经逐渐的成为倍受人类关注的三大主题,建筑环境与设备转特与这三个方面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明天,本专业有着十分关键的研究与应用情景。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已将人类居区纳入议事日程,人居环境科学将成为面向世纪本学科发展的大方向。除原有的传热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外,我们需要越来越多地掌握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包括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学以及声、光等知識,努力营造建筑物内适宜而健康的人工热湿环境,使之满足于需要。改革开放以后,该学科与国际的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一起参与协作科研和一些重大的国际会议,引进国外知名教授,使该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暖通行业已成为世界各界共同关注的行业。
总之,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建筑方面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发展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环境就是一项很头痛的事,只要我们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就能够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志生,张国强,李念平,陈友明,欧阳浪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高等建筑教育,2008,01:1-5.
[2]黄炜.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5,02:55-58.
[3]王晏平,黄镭,王造奇,宣玲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03:45-48.
[4]李锐,郝学军,詹淑慧,邵宗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1,06:35-39.
[5]王海涛,程海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与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94-96.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1、概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的培养对象就是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及其燃气所应用等等系统与设备及其相应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及运行等等方面供工作的专业与技术型人才。在时代发展与城市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现代建筑日新月异,已不再是过去的平房或低楼层、格局死板的建筑,出现了大量新型建筑体系,对内部的设备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现如今,有一部分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依旧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大部分的方面依旧存在着探索与常识的步骤。假如大部分的高层写字楼与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主要就是存在着通风不好使得空气质量逐渐下降,或者是冬天供暖与夏季制冷不到位等等的问题。这均得需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技术型人员和建筑设计师之间务必要进行一个很好的配合,最终就会对建筑结构及其用户需求有完整的认识及了解,最终就会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设计。可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人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一般来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和施工安装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以掌握各种系统的设计及相关设备的选择,具有施工安装及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因此,本专业适合于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的同学来学习,如果对流体力学和热学兴趣浓厚,将对本专业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其教学设计理念应明确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培养方案,即“怎样培养这种能力”。
作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提高综合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支撑,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培养方案,进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到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通过能力培养目标的分析,根据学生成长各个时期的学习规律,合理设计出由单一到综合、由认知继承到研究创新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三类实践环节均可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基础实验、认识实习、工程调研达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工程实践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通过提高型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达到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初步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创新型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工程实践项目、科研项目达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的教学目标。
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及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依托于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综合实验系统贴近工程实际和科技前沿,一方面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主要是复现理论教学中的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的概念、分析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体现了专业相关的典型系统工艺流程和调控方法,可承担相关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同时,综合实验系统可作为硬件支撑与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吸引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实践创新基地,承担实习、设计及课外实践等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逐步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建立实践创新基地的同时应注重聘请企业及研究院所高级技术、研究人员担任实验兼职教师,参与综合实验系统的开发和实践创新基地的规划建设,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升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实践教学平台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专业基本情况
3.1、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就是培养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和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需要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可以在物业管理公司、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及其有关的科研、生产与教学等等单位所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物理环境和环境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备系统之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工作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应包括:传热与传质、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计算机、电工、电子、机械、建筑环境等;
(2)较系统地掌握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发展前景
整体来说,本专业近年来的就业形势还是不错的。据我所知,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条就业途径:(1)施工单位。这应该是本专业毕业生一条主要的就业途径。目前中国的建筑市场十分的红火,在这个大的趋势下,本专业毕业生选择这条就业的比较多,进入施工单位主要是进行现场施工管理。(2)设计院。这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一个就业选择。但是在目前研究生泛滥的情况下,普通专科、本科生想进入设计院已经比较难了,不过一些小地方的设计院还是可以的。做设计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很可观。但是有一点就是比较累,整天的坐在电脑边一刻不停的画图,那个滋味可想而知。(3)高校。这个就业选择对于毕业生来说,现在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在国际之上,该专业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主要是反映在拓宽领域之上,其所设计的范围也逐渐的广大,该专业已经逐渐的发展成为主要以为工科,主要涉及的美学、社会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生态学、气象学、心理学及其生理学等等的综合性知识,逐渐的向交叉性领域学科来进行发展。与此同时,主要计算机深入到引入该专业,也就是该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很前沿的学科。
在新世纪里,环境、能源、健康已经逐渐的成为倍受人类关注的三大主题,建筑环境与设备转特与这三个方面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明天,本专业有着十分关键的研究与应用情景。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已将人类居区纳入议事日程,人居环境科学将成为面向世纪本学科发展的大方向。除原有的传热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外,我们需要越来越多地掌握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包括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学以及声、光等知識,努力营造建筑物内适宜而健康的人工热湿环境,使之满足于需要。改革开放以后,该学科与国际的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一起参与协作科研和一些重大的国际会议,引进国外知名教授,使该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暖通行业已成为世界各界共同关注的行业。
总之,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建筑方面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发展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环境就是一项很头痛的事,只要我们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就能够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志生,张国强,李念平,陈友明,欧阳浪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高等建筑教育,2008,01:1-5.
[2]黄炜.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5,02:55-58.
[3]王晏平,黄镭,王造奇,宣玲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03:45-48.
[4]李锐,郝学军,詹淑慧,邵宗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1,06:35-39.
[5]王海涛,程海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与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