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良的小美人鱼不忍心伤害她心爱的王子,于是纵身跳进大海,化作白色的泡沫……这是我们熟悉的那个令人心碎的安徒生童话。
但在《海的女儿》中,“结局”并不是这样的。安徒生告诉我们,小美人鱼化作泡沫后,一个声音告诉她,她有三百年的“考验期”,当她尽力完成一切善行之后,将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如果她每天都能遇到一个好孩子,这考验的时间就可以缩短;但如果看到“顽皮和恶劣的孩子”,而不得不伤心地哭出来时,那么每一滴眼泪就会使这考验的时间多加一天。
2009年12月,来自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和官员齐聚童话之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他们当然不是为了来看美人鱼雕像的,而是来开会的。这个会议的名字叫“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题是——拯救地球。
谁的眼泪在飞
这个会议如此之重要,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还有很多人从各地赶到会场外,以各种形式表达意愿。比如有个团体,扮成一群因全球变暖而失去家园的北极熊,“它们”相拥而泣,促请各国代表采取行动。还有人在会场门外用冰雕塑了一个美人鱼,从雕好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慢慢融化,仿佛止不住的泪水。
而在会场里面,也有人哭了。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国,如果按照现在气候变暖的速度,它将在50年后彻底消失。图瓦卢气候问题首席代表弗里在大会发言时,声音哽咽地说:“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哭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这很难启齿,但我的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各位的手中,谢谢!”
而在大会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另一个岛国斐济的女孩拉维塔说:“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可是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却最大……”说着说着,她失声痛哭。
其实不光是这些岛国,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湖泊湿地消失、土地沙漠化、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等生态恶化,已经不是“预言”,而实实在在地让数以亿计地球人特别是穷国人民活得越来越艰难。远的不说,仅我们中国北方地区近两年来连续发生的严重干旱,就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依然对他们的眼泪无动于衷,对气候变化漠不关心,那可就真成了安徒生说的“顽皮和恶劣的孩子”了。
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所有眼泪都会说话。这些话集中起来就是一个意思:全人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但在本次大会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却不是“团结”,而是“斗争”。
谁跟谁斗?为什么斗?
概括来说,主要是两个阵营:一边是“富国”(发达国家),另一边是“穷国”(发展中国家)。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
“富国”的主张,通俗地讲就是“要减大家一起减”。他们要求所有国家都必须制订强制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并且接受国际监察。在满足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将提供资金和技术给“穷国”,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生态脆弱国家,帮助其实现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
而“穷国”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要负起责来,但“强制减排”的义务只能由“富国”来承担,不能强加到“穷国”头上,“穷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愿减排”不受国际监察,只有那些得到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的减排行动才可以接受国际监察。
乍一看,“穷国”的观点似乎有点“小气”——咱人穷,但不能气短呀,为了拯救地球,一起减就一起减呗!可惜,这样的“豪言壮语”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现实之一,造成全球变暖的过量温室气体,绝大多数是由“富国”在过去200多年间排放的,而许多“穷国”深受其害。让“受害者”和“加害者”负起同样的责任来,这本身就极不公平。
现实之二,“减排”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但你是否想到,实现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对于发达国家的人们来说,它可能意味着降低一些生活的舒适度,但对“穷国”人民来说,代价很可能是巨大的:关闭高污染的工厂,也许意味着一大批工人的失业;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也许意味着一大批农牧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和牛羊;要进行补贴或产业改造都要花钱,本来就困顿的国家财政将雪上加霜……假如“穷国”也被强制减排,有一天全球变暖的势头或许真的被遏制住了,但这些国家的人民却再没机会过上他们梦想中的富裕生活,甚至日子过得更为困苦……这真是我们想要的“美好未来”吗?
失败会是成功之母吗
哥本哈根大会曾被寄托了太多的期待,甚至被人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然而在长达十二天的争争吵吵后,大会最终只达成了一个“表达了有限共识”并且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这个“协议”只讲到全球升温幅度不应超过2℃,但没有规定各国具体的减排指标;只讲到发达国家将分别在未来三年和2012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亿和1000亿美元,但没提到这笔钱怎么出、怎么管、怎么花……最关键的是,它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想遵守的话完全可以不遵守。
所以很多人说,这次大会离失败仅有一步之遥。失望的情绪在弥漫。
但在我看来,哥本哈根的十二天并非只留下“一纸空文”。首先,发展中国家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得到了坚定的维护,这地球村的事儿,财大气粗的“富村民”们再不能无视“穷兄弟”的利益而擅自作决定了;其次,大会得到了世人堪称“史无前例”的关注,一些岛国代表的泪水使人动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宣布的“自主减排”计划令人鼓舞,人类已走在“节能减排”的路上,不会回头了;最后,“争吵”未尝不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各方代表这样虽激烈但也坦率地把话说尽,把底牌亮尽,接下去的相互妥协和达成一致目标就该不远了吧,没准,哥本哈根大会的“失败”已孕育了2010年墨西哥大会的成功呢。
我们怎么办
哥本哈根大会期间,有则报道说,据某专门机构的调查,中国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仅为30%,在全球25个参与调查国家中排名最后。
国人为什么不关心气候?我想主要还是因为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哥本哈根远着呢。但不知不觉中,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悄然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也成了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要“强制减排”的借口之一——尽管我们的人均排放量比他们低得多。
在坚定支持我国在气候问题全球合作上的正义立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记着,我们肩头的责任将越来越重。
也许你会说,那么多“大人物”在国际会议上吵来吵去都达不成协议,我只是一个普通中学生,再关心又有什么用呢?
有用!当越来越多的人从自身做起,让自己习惯过“低碳生活”,“低碳”就会成为一种风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去迎合这种风尚,通过更环保的方式去生产更多更环保的产品,整个社会都将“低碳化”,国家乃至世界的减排目标就更容易达到。
不让小美人鱼流泪,ACT NOW!
地毯生活是大秘笈
1.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少买化纤类服装,选择棉麻类服装。
2.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牛肉。
3.多骑车,多坐公交车,劝父母少开车。
4.少用纸巾,多用手帕。双面用纸。每年种一棵纪念树。
5.把家里的灯泡全部换成节能灯。随手关灯。
6.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关闭显示器,长时间不用时关闭电源。
7.冬天把空调调低1℃,夏天把空调调高1℃。
8.少用塑料袋,拒绝过度包装的商品,选择经济装。
9.尽量购买本地商品。拒绝高污染企业的产品。
10.不轻易丢弃旧物,巧手改造再利用,或参加旧物交换、交易。
但在《海的女儿》中,“结局”并不是这样的。安徒生告诉我们,小美人鱼化作泡沫后,一个声音告诉她,她有三百年的“考验期”,当她尽力完成一切善行之后,将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如果她每天都能遇到一个好孩子,这考验的时间就可以缩短;但如果看到“顽皮和恶劣的孩子”,而不得不伤心地哭出来时,那么每一滴眼泪就会使这考验的时间多加一天。
2009年12月,来自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和官员齐聚童话之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他们当然不是为了来看美人鱼雕像的,而是来开会的。这个会议的名字叫“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题是——拯救地球。
谁的眼泪在飞
这个会议如此之重要,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还有很多人从各地赶到会场外,以各种形式表达意愿。比如有个团体,扮成一群因全球变暖而失去家园的北极熊,“它们”相拥而泣,促请各国代表采取行动。还有人在会场门外用冰雕塑了一个美人鱼,从雕好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慢慢融化,仿佛止不住的泪水。
而在会场里面,也有人哭了。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国,如果按照现在气候变暖的速度,它将在50年后彻底消失。图瓦卢气候问题首席代表弗里在大会发言时,声音哽咽地说:“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哭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这很难启齿,但我的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各位的手中,谢谢!”
而在大会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另一个岛国斐济的女孩拉维塔说:“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可是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却最大……”说着说着,她失声痛哭。
其实不光是这些岛国,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湖泊湿地消失、土地沙漠化、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等生态恶化,已经不是“预言”,而实实在在地让数以亿计地球人特别是穷国人民活得越来越艰难。远的不说,仅我们中国北方地区近两年来连续发生的严重干旱,就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依然对他们的眼泪无动于衷,对气候变化漠不关心,那可就真成了安徒生说的“顽皮和恶劣的孩子”了。
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所有眼泪都会说话。这些话集中起来就是一个意思:全人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但在本次大会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却不是“团结”,而是“斗争”。
谁跟谁斗?为什么斗?
概括来说,主要是两个阵营:一边是“富国”(发达国家),另一边是“穷国”(发展中国家)。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
“富国”的主张,通俗地讲就是“要减大家一起减”。他们要求所有国家都必须制订强制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并且接受国际监察。在满足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将提供资金和技术给“穷国”,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生态脆弱国家,帮助其实现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
而“穷国”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要负起责来,但“强制减排”的义务只能由“富国”来承担,不能强加到“穷国”头上,“穷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愿减排”不受国际监察,只有那些得到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的减排行动才可以接受国际监察。
乍一看,“穷国”的观点似乎有点“小气”——咱人穷,但不能气短呀,为了拯救地球,一起减就一起减呗!可惜,这样的“豪言壮语”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现实之一,造成全球变暖的过量温室气体,绝大多数是由“富国”在过去200多年间排放的,而许多“穷国”深受其害。让“受害者”和“加害者”负起同样的责任来,这本身就极不公平。
现实之二,“减排”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但你是否想到,实现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对于发达国家的人们来说,它可能意味着降低一些生活的舒适度,但对“穷国”人民来说,代价很可能是巨大的:关闭高污染的工厂,也许意味着一大批工人的失业;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也许意味着一大批农牧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和牛羊;要进行补贴或产业改造都要花钱,本来就困顿的国家财政将雪上加霜……假如“穷国”也被强制减排,有一天全球变暖的势头或许真的被遏制住了,但这些国家的人民却再没机会过上他们梦想中的富裕生活,甚至日子过得更为困苦……这真是我们想要的“美好未来”吗?
失败会是成功之母吗
哥本哈根大会曾被寄托了太多的期待,甚至被人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然而在长达十二天的争争吵吵后,大会最终只达成了一个“表达了有限共识”并且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这个“协议”只讲到全球升温幅度不应超过2℃,但没有规定各国具体的减排指标;只讲到发达国家将分别在未来三年和2012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亿和1000亿美元,但没提到这笔钱怎么出、怎么管、怎么花……最关键的是,它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想遵守的话完全可以不遵守。
所以很多人说,这次大会离失败仅有一步之遥。失望的情绪在弥漫。
但在我看来,哥本哈根的十二天并非只留下“一纸空文”。首先,发展中国家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得到了坚定的维护,这地球村的事儿,财大气粗的“富村民”们再不能无视“穷兄弟”的利益而擅自作决定了;其次,大会得到了世人堪称“史无前例”的关注,一些岛国代表的泪水使人动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宣布的“自主减排”计划令人鼓舞,人类已走在“节能减排”的路上,不会回头了;最后,“争吵”未尝不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各方代表这样虽激烈但也坦率地把话说尽,把底牌亮尽,接下去的相互妥协和达成一致目标就该不远了吧,没准,哥本哈根大会的“失败”已孕育了2010年墨西哥大会的成功呢。
我们怎么办
哥本哈根大会期间,有则报道说,据某专门机构的调查,中国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仅为30%,在全球25个参与调查国家中排名最后。
国人为什么不关心气候?我想主要还是因为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哥本哈根远着呢。但不知不觉中,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悄然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也成了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要“强制减排”的借口之一——尽管我们的人均排放量比他们低得多。
在坚定支持我国在气候问题全球合作上的正义立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记着,我们肩头的责任将越来越重。
也许你会说,那么多“大人物”在国际会议上吵来吵去都达不成协议,我只是一个普通中学生,再关心又有什么用呢?
有用!当越来越多的人从自身做起,让自己习惯过“低碳生活”,“低碳”就会成为一种风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去迎合这种风尚,通过更环保的方式去生产更多更环保的产品,整个社会都将“低碳化”,国家乃至世界的减排目标就更容易达到。
不让小美人鱼流泪,ACT NOW!
地毯生活是大秘笈
1.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少买化纤类服装,选择棉麻类服装。
2.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牛肉。
3.多骑车,多坐公交车,劝父母少开车。
4.少用纸巾,多用手帕。双面用纸。每年种一棵纪念树。
5.把家里的灯泡全部换成节能灯。随手关灯。
6.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关闭显示器,长时间不用时关闭电源。
7.冬天把空调调低1℃,夏天把空调调高1℃。
8.少用塑料袋,拒绝过度包装的商品,选择经济装。
9.尽量购买本地商品。拒绝高污染企业的产品。
10.不轻易丢弃旧物,巧手改造再利用,或参加旧物交换、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