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04-02
一、打造学习型组织,建立支持教师学习和反思的管理文化
从“校本培训”的定义中,不难发现,我们把“学习”提高到比“培训”更为重要的地位来认识。其实,校本中的培训更多地体现为教师的主动学习,一个真正重视教师发展与校本培训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学习型学校。我们知道,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然而更是教师学习的场所,何况学校可供教师学习的资源可谓多多:每日每时教学中的问题,某班某个学生的问题,优秀的教师教学,甚至失败的教学,都是我们教师发展的契机,都是自我学习的资源。这是一本实践的无字“天书”,关键在于教师们如何去“读”,读出你的新义,读出你的个性,其实读出你自己。学习与研究、发展与成长,教师在学校的生活与工作赋予了崭新的色彩、丰富的内涵。因此,学校这方校本学习和培训的土壤需要我们去耕耘,教师学习型组织需要我们去打造。建立支持教师学习的管理文化——学习型学校,是教师学习的外部环境建设的关键。事实上,也只有打造出学习型学校的管理文化,教师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在指导教师如何开展学习时,我们强调个体学习,然后更倡导组织学习、团体学习和终身学习,并做到了“五个坚持”,即:坚特结合新课程学习;坚持结合大家的热点话题学习;坚持结合教育教学实例学习;坚持结合问题学习;坚持同事之间横向交流学习。另外,我们拟将成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设立“校本培训办公室”,创建“青年读书会”,开展“与新课程同行”“与课题研究同伴而行”教师论坛等,这些校本学习培训机构的建立和环境平台的搭建,对教师个体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合作平台上开展专业引领与行为反思的跟进
究竟哪种培训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一项调查显示,83%的教师认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教学专家的专业引领和自己一起备课、评课,全过程的研究、反思、跟进最为有效,其具体做法是:
(1)提倡反思性教学实践。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的确,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需要相应的变革,而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因此,我们重建反思性备课制度,开展诸如“课堂教学大反思系列活动”,提倡反思性教学实践等,让在教学中反思的行为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哲人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如同铁轨承载火车,课程改革是需要课题研究相伴而行的。课改实验的生机与活力、新课程理念、实验精神、困惑与成长,无不借助这一载体作最透明的显示。新课程实施已十多年了,但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的理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一些问题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由此认识到,只有把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统整起来,才能使课改顺利推进,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梳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聚焦关键问题,形成课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建构“合作研究共同体”。学校与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研、科研部门相互合作,形成“合作研究共同体”。其主要工作是:关注实践,研究实践改进的关键问题;了解教师需要,适时介入课题研究,发挥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全程参与课例研究。除了注意发挥教研组、课题研究组等教师合作研究的正式群体的作用外,还注重校内及与城关名校、名师结对,支持随堂观摩、随时反馈、随时交流等非正式的教研活动。
三、让参与式培训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
随着课改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他们迫切需要的不再是在几千人几百人的大会上聆听专家的报告,而需要更加广泛的、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过去的培训,较多的是采用请专家讲座或组织听课、评课,这种方式并非没有效果,然后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培训者总想“给教师讲点什么”,设法“让教师学会点什么”,甚至是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结果往往是我们的教师“听时激动”,“看时感动”,回来却是“无法行动”,日子一长索性就是“一动不动”。如此,教师难以养成反思与分析的习惯,只会照搬地拿来,不会创造地运用。一旦遇到阻力或困难,研究就自动终止,自行夭折。实际上,教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需要与同伴,特别是有经验的同行进行沟通,与教研人员对话,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参加学习的教师都以平等的身份作为“合作伙伴”,构成学习共同体,一同参与学习活动。
参与式培训的一般过程是:
(1)学习阅读新的资料,必要时培训者可以解释、提示或进行小型讲座。
(2)分级活动,主要是讨论方式进行。
(3)小组代表在大组汇报。
(4)培训者总结提升。
参与式培训的成功主要在于小组讨论的环节进行的成功与否。这时要注意如下的环节与做法:
(1)讨论中的问题最好由参与者自主生成,当然也可事先确定讨论题。
(2)讨论时采用“头脑风暴”及其类似的方法为好,让大家畅所欲言。召集人要注意在讨论时相互之间不要进行价值判断,避免“话语霸权”。
(3)小组讨论时,组内要有如下分工:召集人,主要责任是组织小组讨论,鼓励所有人员参与;记录员,记录每一位的发言;计时员,提醒发言者注意时间不要过长;汇报人,代表小组向大组汇报,要注意信息不能衰减。
四、创新校本教研,建立“研训一体化”制度
“研训一体化”的教师研究、培训机制突出的优点:一是针对性强,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立即通过培训解决;二是实效性强,可以随时把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转化为工作的实效,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校本教研,同时也应该明白,校本教研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研究,而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代表着一种研究取向,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教师生存状态的转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和理论提升过程,也是学校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途径之一。
新课程实施后,从课堂教学的诸多可喜变化的背后,也能够透视出开展校本研训工作的切入点。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近三年仍以“实施新课程”为重点,提出对“课程标准”的再解读,对“学习方式”的再认识,对“教师角色”的再审视,对“人文关怀”的再落实,对“教学设计”的再完善,对“生命课堂”的再构建。建立的“研训一体化”制度是:
一是明确校长是校本研训制度的第一负责人,是校本研训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切实抓好校本研训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
二是要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
三是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等部门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研训网络。
四是建立对话交流制度,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
五是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
要高质量地组织好每一个校本研训活动,强调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指导性。校本研训的模式很多,如:示范——模仿;情境体验;现场诊断;参与——分离;合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主题组合;自主学习等。要使校本研训活动呈现出各种模式的有机整合。
要强调两点:一是明确、培训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二是不管采用什么研训模式,都应体现“开放、互动、适应、创新”。
事实证明,校本培训是教师发展的一种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校本学习和培训有诸多的优势,但也并非是“全能”。以校为本,并没有排斥校外学习与培训的众多资源,相反,只有立足校本,积极与校外资源组成学习共同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打造学习型组织,建立支持教师学习和反思的管理文化
从“校本培训”的定义中,不难发现,我们把“学习”提高到比“培训”更为重要的地位来认识。其实,校本中的培训更多地体现为教师的主动学习,一个真正重视教师发展与校本培训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学习型学校。我们知道,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然而更是教师学习的场所,何况学校可供教师学习的资源可谓多多:每日每时教学中的问题,某班某个学生的问题,优秀的教师教学,甚至失败的教学,都是我们教师发展的契机,都是自我学习的资源。这是一本实践的无字“天书”,关键在于教师们如何去“读”,读出你的新义,读出你的个性,其实读出你自己。学习与研究、发展与成长,教师在学校的生活与工作赋予了崭新的色彩、丰富的内涵。因此,学校这方校本学习和培训的土壤需要我们去耕耘,教师学习型组织需要我们去打造。建立支持教师学习的管理文化——学习型学校,是教师学习的外部环境建设的关键。事实上,也只有打造出学习型学校的管理文化,教师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在指导教师如何开展学习时,我们强调个体学习,然后更倡导组织学习、团体学习和终身学习,并做到了“五个坚持”,即:坚特结合新课程学习;坚持结合大家的热点话题学习;坚持结合教育教学实例学习;坚持结合问题学习;坚持同事之间横向交流学习。另外,我们拟将成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设立“校本培训办公室”,创建“青年读书会”,开展“与新课程同行”“与课题研究同伴而行”教师论坛等,这些校本学习培训机构的建立和环境平台的搭建,对教师个体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合作平台上开展专业引领与行为反思的跟进
究竟哪种培训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一项调查显示,83%的教师认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教学专家的专业引领和自己一起备课、评课,全过程的研究、反思、跟进最为有效,其具体做法是:
(1)提倡反思性教学实践。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的确,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需要相应的变革,而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因此,我们重建反思性备课制度,开展诸如“课堂教学大反思系列活动”,提倡反思性教学实践等,让在教学中反思的行为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哲人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如同铁轨承载火车,课程改革是需要课题研究相伴而行的。课改实验的生机与活力、新课程理念、实验精神、困惑与成长,无不借助这一载体作最透明的显示。新课程实施已十多年了,但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的理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一些问题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由此认识到,只有把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统整起来,才能使课改顺利推进,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梳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聚焦关键问题,形成课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建构“合作研究共同体”。学校与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研、科研部门相互合作,形成“合作研究共同体”。其主要工作是:关注实践,研究实践改进的关键问题;了解教师需要,适时介入课题研究,发挥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全程参与课例研究。除了注意发挥教研组、课题研究组等教师合作研究的正式群体的作用外,还注重校内及与城关名校、名师结对,支持随堂观摩、随时反馈、随时交流等非正式的教研活动。
三、让参与式培训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
随着课改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他们迫切需要的不再是在几千人几百人的大会上聆听专家的报告,而需要更加广泛的、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过去的培训,较多的是采用请专家讲座或组织听课、评课,这种方式并非没有效果,然后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培训者总想“给教师讲点什么”,设法“让教师学会点什么”,甚至是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结果往往是我们的教师“听时激动”,“看时感动”,回来却是“无法行动”,日子一长索性就是“一动不动”。如此,教师难以养成反思与分析的习惯,只会照搬地拿来,不会创造地运用。一旦遇到阻力或困难,研究就自动终止,自行夭折。实际上,教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需要与同伴,特别是有经验的同行进行沟通,与教研人员对话,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参加学习的教师都以平等的身份作为“合作伙伴”,构成学习共同体,一同参与学习活动。
参与式培训的一般过程是:
(1)学习阅读新的资料,必要时培训者可以解释、提示或进行小型讲座。
(2)分级活动,主要是讨论方式进行。
(3)小组代表在大组汇报。
(4)培训者总结提升。
参与式培训的成功主要在于小组讨论的环节进行的成功与否。这时要注意如下的环节与做法:
(1)讨论中的问题最好由参与者自主生成,当然也可事先确定讨论题。
(2)讨论时采用“头脑风暴”及其类似的方法为好,让大家畅所欲言。召集人要注意在讨论时相互之间不要进行价值判断,避免“话语霸权”。
(3)小组讨论时,组内要有如下分工:召集人,主要责任是组织小组讨论,鼓励所有人员参与;记录员,记录每一位的发言;计时员,提醒发言者注意时间不要过长;汇报人,代表小组向大组汇报,要注意信息不能衰减。
四、创新校本教研,建立“研训一体化”制度
“研训一体化”的教师研究、培训机制突出的优点:一是针对性强,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立即通过培训解决;二是实效性强,可以随时把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转化为工作的实效,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校本教研,同时也应该明白,校本教研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研究,而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代表着一种研究取向,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教师生存状态的转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和理论提升过程,也是学校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途径之一。
新课程实施后,从课堂教学的诸多可喜变化的背后,也能够透视出开展校本研训工作的切入点。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近三年仍以“实施新课程”为重点,提出对“课程标准”的再解读,对“学习方式”的再认识,对“教师角色”的再审视,对“人文关怀”的再落实,对“教学设计”的再完善,对“生命课堂”的再构建。建立的“研训一体化”制度是:
一是明确校长是校本研训制度的第一负责人,是校本研训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切实抓好校本研训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
二是要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
三是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等部门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研训网络。
四是建立对话交流制度,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
五是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
要高质量地组织好每一个校本研训活动,强调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指导性。校本研训的模式很多,如:示范——模仿;情境体验;现场诊断;参与——分离;合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主题组合;自主学习等。要使校本研训活动呈现出各种模式的有机整合。
要强调两点:一是明确、培训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二是不管采用什么研训模式,都应体现“开放、互动、适应、创新”。
事实证明,校本培训是教师发展的一种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校本学习和培训有诸多的优势,但也并非是“全能”。以校为本,并没有排斥校外学习与培训的众多资源,相反,只有立足校本,积极与校外资源组成学习共同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