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它利用图形把知识形象化。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利用此办法可以提高学生采集、归纳、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学生构建知识网时提供了莫大帮助。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教学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学习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记忆都有很大的好处。使用思维导图学习主题词是一种十分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因为不同的知识点会产生不同的语义场,把相同的语义场归类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再初中语文中,知识点多、杂,所以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学习初中语文是最好的方式。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现普遍于中小学使用此方法,而高校也逐渐推行。而在其他领域,思维导图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语文中,思维导图的也逐渐被引入教学中。初中语文已经开始涉及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作文、基础四大板块,所以记忆的知识点繁杂。思维导图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记录四大板块里的分支,不会出现记错、记混的情况。
二、思维导图的利弊
(一)思维导图会导致学生片面化学习
思维导图固然是能引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但同时也存在弊端。思维导图最通俗的模式是关联图。由一个关键词引发的关联词,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是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空洞树形结构。它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让你直观事情发展、人物历程,一张图就是一个或千千万万个故事。但是学生此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思维导图就是所有学习内容,便不再深入。例如《壶口瀑布》中的瀑布的特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只把有关于壶口瀑布的特点、作者按什么情节线写的一一罗列,以为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精髓。但是作者想借壶口瀑布表达什么,是值得深入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绘制完思维导图后,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去内化知识。
(二)思维导图能积极引发学生求知欲
思维导图是一种十分直观的学习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运用得当也是具有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思维导图使用在初中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并非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文言文和做题模板,会使学生有一个良性的记忆,并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教育观背景下的教学是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能够培养出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作为教师的一个挑战;而有效实现学生终身学习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而且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对知识分析、分类、记忆都有很大的好处,让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
三、思维导图的运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旧知识的复习
正常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部分,要学好词汇这三部分必不可少。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利用思维导图和学习三部曲结合在一起。
例如《诗经》二首的学习,这两首诗一般分为两个课时,一首诗一个课时,所以再上第二个课时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先在多媒体放出《关雎》两个字,然后提出:“原诗怎么背?”,待学生背诵完,在《关雎》放射出一条线为“原诗”。接下来再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待学生回答的答案接近都百分之九十时,再放射一条线为主题思想“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经过这种方式的记忆和回忆,学生对《关雎》这首诗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新课教学
思维导图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对关键词的学习,并利用思维导图的思维发散引出更多的相关联的词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求知欲和兴趣。
例如学习《诗经》二首中的《关雎》和《蒹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绘制一个思维导图上交,教师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开始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导图上有错误的地方,然后再放出一个教师自己的思维导图,一起学习交流。通过导图帮助,两首诗的关联词都十分直观的体现在图上。老师也能借助于直观的单词实体图片或者是简笔画来强化学生对《诗经》二首的掌握,同时在学生会对思维导图中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记忆,并构成属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网络体系。而学生动手画图过程也是思维记忆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动手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也要做好引导着的角色,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四、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懂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困难。然后要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吴小莲.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8(02):87-88.
[2] 庄萍萍.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教学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学习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记忆都有很大的好处。使用思维导图学习主题词是一种十分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因为不同的知识点会产生不同的语义场,把相同的语义场归类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再初中语文中,知识点多、杂,所以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学习初中语文是最好的方式。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现普遍于中小学使用此方法,而高校也逐渐推行。而在其他领域,思维导图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语文中,思维导图的也逐渐被引入教学中。初中语文已经开始涉及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作文、基础四大板块,所以记忆的知识点繁杂。思维导图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记录四大板块里的分支,不会出现记错、记混的情况。
二、思维导图的利弊
(一)思维导图会导致学生片面化学习
思维导图固然是能引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但同时也存在弊端。思维导图最通俗的模式是关联图。由一个关键词引发的关联词,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是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空洞树形结构。它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让你直观事情发展、人物历程,一张图就是一个或千千万万个故事。但是学生此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思维导图就是所有学习内容,便不再深入。例如《壶口瀑布》中的瀑布的特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只把有关于壶口瀑布的特点、作者按什么情节线写的一一罗列,以为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精髓。但是作者想借壶口瀑布表达什么,是值得深入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绘制完思维导图后,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去内化知识。
(二)思维导图能积极引发学生求知欲
思维导图是一种十分直观的学习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运用得当也是具有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思维导图使用在初中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并非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文言文和做题模板,会使学生有一个良性的记忆,并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教育观背景下的教学是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能够培养出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作为教师的一个挑战;而有效实现学生终身学习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而且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对知识分析、分类、记忆都有很大的好处,让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
三、思维导图的运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旧知识的复习
正常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部分,要学好词汇这三部分必不可少。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利用思维导图和学习三部曲结合在一起。
例如《诗经》二首的学习,这两首诗一般分为两个课时,一首诗一个课时,所以再上第二个课时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先在多媒体放出《关雎》两个字,然后提出:“原诗怎么背?”,待学生背诵完,在《关雎》放射出一条线为“原诗”。接下来再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待学生回答的答案接近都百分之九十时,再放射一条线为主题思想“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经过这种方式的记忆和回忆,学生对《关雎》这首诗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新课教学
思维导图的出现有利于学生对关键词的学习,并利用思维导图的思维发散引出更多的相关联的词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求知欲和兴趣。
例如学习《诗经》二首中的《关雎》和《蒹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绘制一个思维导图上交,教师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开始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导图上有错误的地方,然后再放出一个教师自己的思维导图,一起学习交流。通过导图帮助,两首诗的关联词都十分直观的体现在图上。老师也能借助于直观的单词实体图片或者是简笔画来强化学生对《诗经》二首的掌握,同时在学生会对思维导图中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记忆,并构成属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网络体系。而学生动手画图过程也是思维记忆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动手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也要做好引导着的角色,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四、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懂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困难。然后要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吴小莲.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8(02):87-88.
[2] 庄萍萍.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