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井陉北宅村一座晚唐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陶塑吹奏俑,为我们提供了晚唐时期一个民间艺人组成的小乐队走村串户室外演奏的场景。
五个或坐或立的民间艺人与两匹憨态可掬的母子马聚于一个长18.5厘米、宽16.5厘米的四足底座上,其中四个坐俑高约10厘米,立俑高约15厘米。其质地为含沙较多的缸瓦胎,俗称大缸料,局部施以褐色釉。整体雕工粗拙,但形神兼备。五位吹奏俑与母子马围成一个U字型,吹奏俑手里分别拿着排箫、羯鼓、拍鼓、笛子、筚篥(管子)等乐器,他们皆全神贯注,神采飞扬,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当中。那两匹马垂立一旁,仿佛被美妙动听音乐所吸引而凝神倾听。整个场面和谐欢乐、充满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唐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戎华兼乐”成为当时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写照。箜篌、筚篥、胡笳、琵琶、羯鼓等外来乐器融于中原音乐之中,龟兹乐和西凉乐成为宫廷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唐代音乐达到空前的繁荣。这有众多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为证。
井陉出土的这件陶塑吹奏俑所持乐器中西合璧,五人随意围坐,姿态各异,表情活泼,与宫廷乐舞的严谨规整迥异,这与以往出土的乐俑风格大为不同。出土的汉唐时期乐俑,多为宫廷乐队,具有一定的规模,气势宏大、姿态整齐划一,且各种乐器齐全,非民间乐队可比。而这一组吹奏俑呈现的姿态活泼、乐器简单、随意而坐,说明他们演奏的绝非气势恢宏的燕乐大曲,而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与五位乐手同立一盘的两匹母子马更成为了这是一个游走于四方的民间乐队的可靠佐证。正是这一点,使这组吹奏俑凸现于众多的汉唐乐俑之中,显示出它独特的风采和历史文化价值。
该陶俑构图丰满紧凑,疏密得当,五位乐手四坐一立,错落有致,两匹肃立的母子马与五人构成半圆形,增加了构图的均衡性。而人物的活泼灵动与母子马的静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场面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人物之间的关系处理也独具匠心,执排箫而立的长者无疑是乐队的中心,他表情庄重,凝视前方,而与他对坐的吹筚篥人和中间的击鼓者都将目光集中在他身上,与其形成相互呼应的关系,使这一中心人物更加突出。击羯鼓和吹笛的人则面向前方,增加了画面的变化。这样的人物安排反映了作者平时对事物的细心观察、揣摩和极高的艺术素养。
该吹奏俑的雕刻技法也十分高超,突出了中国传统美术中传神写意、气韵生动的特点,不苟求表面形象的准确,而做到了达意畅神。作者利用材料粗糙浑厚的特点,运用塑、捏、堆、刻等多种手法,其风格简洁明快,线条简洁有力,人物衣着简练概括,重点刻画了人物的面部神态,其传神之笔,尽在“阿堵”之中。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赋予泥土以生命,达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从烧制这尊吹奏俑所用的材料和其造型特点来看,此雕塑显然是出自当地的民间艺人之手。井陉地处华北平原通往西部高原的咽喉,秦代驿道的开通给井陉一带带来了一时的繁荣。到了唐代,这一地区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井陉自古制瓷业发达,时至今日很多村还自己烧制缸盆瓦罐等生活用具。吹奏俑正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烧制大缸的缸瓦料制成,其质地坚硬,耐水耐火,在地下保存千年而不坏。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富足安乐的生活景象,对当时民间工艺的发展水平亦可窥见一斑。
此陶塑现藏于石家庄市博物馆。
五个或坐或立的民间艺人与两匹憨态可掬的母子马聚于一个长18.5厘米、宽16.5厘米的四足底座上,其中四个坐俑高约10厘米,立俑高约15厘米。其质地为含沙较多的缸瓦胎,俗称大缸料,局部施以褐色釉。整体雕工粗拙,但形神兼备。五位吹奏俑与母子马围成一个U字型,吹奏俑手里分别拿着排箫、羯鼓、拍鼓、笛子、筚篥(管子)等乐器,他们皆全神贯注,神采飞扬,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当中。那两匹马垂立一旁,仿佛被美妙动听音乐所吸引而凝神倾听。整个场面和谐欢乐、充满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唐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戎华兼乐”成为当时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写照。箜篌、筚篥、胡笳、琵琶、羯鼓等外来乐器融于中原音乐之中,龟兹乐和西凉乐成为宫廷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唐代音乐达到空前的繁荣。这有众多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为证。
井陉出土的这件陶塑吹奏俑所持乐器中西合璧,五人随意围坐,姿态各异,表情活泼,与宫廷乐舞的严谨规整迥异,这与以往出土的乐俑风格大为不同。出土的汉唐时期乐俑,多为宫廷乐队,具有一定的规模,气势宏大、姿态整齐划一,且各种乐器齐全,非民间乐队可比。而这一组吹奏俑呈现的姿态活泼、乐器简单、随意而坐,说明他们演奏的绝非气势恢宏的燕乐大曲,而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与五位乐手同立一盘的两匹母子马更成为了这是一个游走于四方的民间乐队的可靠佐证。正是这一点,使这组吹奏俑凸现于众多的汉唐乐俑之中,显示出它独特的风采和历史文化价值。
该陶俑构图丰满紧凑,疏密得当,五位乐手四坐一立,错落有致,两匹肃立的母子马与五人构成半圆形,增加了构图的均衡性。而人物的活泼灵动与母子马的静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场面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人物之间的关系处理也独具匠心,执排箫而立的长者无疑是乐队的中心,他表情庄重,凝视前方,而与他对坐的吹筚篥人和中间的击鼓者都将目光集中在他身上,与其形成相互呼应的关系,使这一中心人物更加突出。击羯鼓和吹笛的人则面向前方,增加了画面的变化。这样的人物安排反映了作者平时对事物的细心观察、揣摩和极高的艺术素养。
该吹奏俑的雕刻技法也十分高超,突出了中国传统美术中传神写意、气韵生动的特点,不苟求表面形象的准确,而做到了达意畅神。作者利用材料粗糙浑厚的特点,运用塑、捏、堆、刻等多种手法,其风格简洁明快,线条简洁有力,人物衣着简练概括,重点刻画了人物的面部神态,其传神之笔,尽在“阿堵”之中。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赋予泥土以生命,达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从烧制这尊吹奏俑所用的材料和其造型特点来看,此雕塑显然是出自当地的民间艺人之手。井陉地处华北平原通往西部高原的咽喉,秦代驿道的开通给井陉一带带来了一时的繁荣。到了唐代,这一地区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井陉自古制瓷业发达,时至今日很多村还自己烧制缸盆瓦罐等生活用具。吹奏俑正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烧制大缸的缸瓦料制成,其质地坚硬,耐水耐火,在地下保存千年而不坏。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富足安乐的生活景象,对当时民间工艺的发展水平亦可窥见一斑。
此陶塑现藏于石家庄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