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唐宋时期的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地处江海要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港口。如今,青龙镇已经被湮没于农田之中,仅有矗立的青龙塔依稀可以追忆。
按千年之前的北宋时期算,当时的青龙镇已经成为上海地区重要的市镇。南宋初年,青龙镇进一步繁荣,市镇规模十分可观。作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还专设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可以说这一对外输出,促进了青龙镇的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商贩的聚集之地。
与此同时,青龙镇可谓是人杰地灵,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汇集于此。北宋书画家米芾曾经担任过青龙镇的监镇。北宋诗人梅尧臣曾记载青龙镇有三十六坊,烟火万家,一派繁荣景象。当时到过青龙镇的诗人、名人还有苏轼、秦观、赵孟頫等,他们也留下许多诗文佳作予后人。
到了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江日益淤塞,往来海船已不能溯吴淞江驶入青龙镇港口,其港口功能逐渐被后起的上海镇所代替,曾经繁华的青龙镇风光不再。至今,只有矗立的青龙古塔尚能依稀可见旧时风貌。
地宫遗珍
随着青龙镇贸易的发展,人口增加,佛教文化也进一步发展繁荣。文献记载青龙镇曾有“七塔”“十三寺”,其中以隆福寺、隆平寺、胜果寺最为著名。隆福寺为南寺,寺塔迄今依然屹立,俗称青龙塔。考古发掘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塔基,从塔基的直径而言,隆平寺塔的体量超过目前上海所存的13座古塔。隆平寺塔的发现为复原青龙镇市镇布局提供了关键坐标,文献记载隆平寺塔还兼具航标塔的功能,因此它也是青龙镇作为海上贸易港口的重要实证。
2015年,发现的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这是上海第一次经考古发掘确认的古塔遗址。考古发掘显示隆平寺塔塔基以地宫为中心,采用夯土堆筑而成,地宫上部以两条十字相交的木板作为封护,其结构特殊,不同于目前国内已经发掘的塔基形式,在中国古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存塔基平面呈八边形,地基内建有地宫,地宫内出土了一万余枚各个时代的钱币及阿育王塔、木贴金卧佛像、舍利等各种佛教法器,这些文物造型优美,工艺精良,证实了北宋时期民间佛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已很发达。
隆平寺塔基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地宫。隆平寺塔地宫为仿塔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下为三层砖叠涩砌出须弥座,中间束腰,地宫主体为直壁,东、西、南三面各砌有火焰形壶门,顶部用砖叠涩封口,上盖一梯形覆石。地宫宫室内壁为石板砌筑,下面满铺各时代钱币万余枚,钱币年代较早的为五铢,最晚则为天禧通宝,重要的钱币有得壹元宝、咸康元宝、宋元通宝铁母钱等。
地宫中置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套函共有四层,最外为木函,向内依次为铁函、木贴金函、银函。银函底部铺有一层彩色宝石,上置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像。此外,在木函内还装藏有银箸、银勺、银钗、银龟、铜镜、水晶佛珠等一批供奉品。本次发掘在套函内发现了一个铜瓶,瓶内装有4颗圆珠,其中3颗为水晶质,它们应当就是佛教圣物舍利,这一发现也与文献中关于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记载相符。
如今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央视纪录频道也陆续拍摄了大型系列纪录片,以跟踪摄录中国各地的考古遗存,使得“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也愈显突出。青龙镇遗址考古的发现,特点是其以港兴市的繁荣,也为如今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上海城市发展,寻找到了历史脉络和文化根基。我们希望能够分享考古新发现,共同感悟与探讨上海的发展史。
编辑:沈海晨
按千年之前的北宋时期算,当时的青龙镇已经成为上海地区重要的市镇。南宋初年,青龙镇进一步繁荣,市镇规模十分可观。作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还专设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可以说这一对外输出,促进了青龙镇的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商贩的聚集之地。
与此同时,青龙镇可谓是人杰地灵,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汇集于此。北宋书画家米芾曾经担任过青龙镇的监镇。北宋诗人梅尧臣曾记载青龙镇有三十六坊,烟火万家,一派繁荣景象。当时到过青龙镇的诗人、名人还有苏轼、秦观、赵孟頫等,他们也留下许多诗文佳作予后人。
到了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江日益淤塞,往来海船已不能溯吴淞江驶入青龙镇港口,其港口功能逐渐被后起的上海镇所代替,曾经繁华的青龙镇风光不再。至今,只有矗立的青龙古塔尚能依稀可见旧时风貌。
地宫遗珍
随着青龙镇贸易的发展,人口增加,佛教文化也进一步发展繁荣。文献记载青龙镇曾有“七塔”“十三寺”,其中以隆福寺、隆平寺、胜果寺最为著名。隆福寺为南寺,寺塔迄今依然屹立,俗称青龙塔。考古发掘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塔基,从塔基的直径而言,隆平寺塔的体量超过目前上海所存的13座古塔。隆平寺塔的发现为复原青龙镇市镇布局提供了关键坐标,文献记载隆平寺塔还兼具航标塔的功能,因此它也是青龙镇作为海上贸易港口的重要实证。
2015年,发现的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这是上海第一次经考古发掘确认的古塔遗址。考古发掘显示隆平寺塔塔基以地宫为中心,采用夯土堆筑而成,地宫上部以两条十字相交的木板作为封护,其结构特殊,不同于目前国内已经发掘的塔基形式,在中国古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存塔基平面呈八边形,地基内建有地宫,地宫内出土了一万余枚各个时代的钱币及阿育王塔、木贴金卧佛像、舍利等各种佛教法器,这些文物造型优美,工艺精良,证实了北宋时期民间佛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已很发达。
隆平寺塔基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地宫。隆平寺塔地宫为仿塔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下为三层砖叠涩砌出须弥座,中间束腰,地宫主体为直壁,东、西、南三面各砌有火焰形壶门,顶部用砖叠涩封口,上盖一梯形覆石。地宫宫室内壁为石板砌筑,下面满铺各时代钱币万余枚,钱币年代较早的为五铢,最晚则为天禧通宝,重要的钱币有得壹元宝、咸康元宝、宋元通宝铁母钱等。
地宫中置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套函共有四层,最外为木函,向内依次为铁函、木贴金函、银函。银函底部铺有一层彩色宝石,上置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像。此外,在木函内还装藏有银箸、银勺、银钗、银龟、铜镜、水晶佛珠等一批供奉品。本次发掘在套函内发现了一个铜瓶,瓶内装有4颗圆珠,其中3颗为水晶质,它们应当就是佛教圣物舍利,这一发现也与文献中关于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记载相符。
如今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央视纪录频道也陆续拍摄了大型系列纪录片,以跟踪摄录中国各地的考古遗存,使得“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也愈显突出。青龙镇遗址考古的发现,特点是其以港兴市的繁荣,也为如今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上海城市发展,寻找到了历史脉络和文化根基。我们希望能够分享考古新发现,共同感悟与探讨上海的发展史。
编辑: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