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途径,阅读除教材提供的阅读内容以外的一切有益的文本、超文本资源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作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手段,课外阅读是实现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但是近些年来,喜欢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少。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期间,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1.树立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司马光“警枕”读书、毛泽东手不释卷等,名人名言也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我们可以利用“每周一名人故事”“每天一名言警句”向学生推荐,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有效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开展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提高阅读的实效性,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比如为了弥补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设立的“图书角”,并组织学生专门管理图书借阅工作;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进而推动课外阅读指导逐步深入。
二、还给学生自由课外阅读的时间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尝试在课堂上引进课外书,每周安排学生一到两节课时间看课外书,有问题当面指导。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课外书的层次也有区别:学习成绩好、有一定知识面的就给他们看一些有一定深度的名著名篇;程度较差的就看一些浅显的杂志,如学生们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者》等,以拉近学生和读物的距离。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出现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这一不良现象,我要求学生边看边做摘抄并写读后感,真正让他们能够深入文本,读有所得,读有所获。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使他们边阅读边体会优美生动的文章,让他们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轮流登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这样由读到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努力地从书本中寻找乐趣,去体会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
许多学生课外阅读时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常常难以得到有益的指导。一些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深入地理解其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即使勉强阅读,大多也是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的内容情节的感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学生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比较盲目,许多学生一味地把“有趣”作为选择标准,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至于所读书籍的品位不高,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要想帮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做个有心人,不光要有广博的视野,还要有开阔的胸襟。经典的名著要选,优秀的时文、美文也要选,同时时刻注意要和课内阅读教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如教师在教完了《背影》之后,不妨趁机推荐《父爱的高度 》《父亲的爱》等优秀时文,以加深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一旦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
但教师要正确理解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要把自己的阅读审美感受强加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师的精神“傀儡”。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导向,使学生同作者展开平等对话交流,允许并欣赏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到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最终达到学生自己就能读书而不用老师讲解的理想境界。
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深刻、更牢固、更扎实,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容易,并带给其愉悦的感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它既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发展和提高学生口头、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一、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期间,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1.树立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司马光“警枕”读书、毛泽东手不释卷等,名人名言也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我们可以利用“每周一名人故事”“每天一名言警句”向学生推荐,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有效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开展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提高阅读的实效性,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比如为了弥补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设立的“图书角”,并组织学生专门管理图书借阅工作;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进而推动课外阅读指导逐步深入。
二、还给学生自由课外阅读的时间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尝试在课堂上引进课外书,每周安排学生一到两节课时间看课外书,有问题当面指导。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课外书的层次也有区别:学习成绩好、有一定知识面的就给他们看一些有一定深度的名著名篇;程度较差的就看一些浅显的杂志,如学生们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者》等,以拉近学生和读物的距离。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出现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这一不良现象,我要求学生边看边做摘抄并写读后感,真正让他们能够深入文本,读有所得,读有所获。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使他们边阅读边体会优美生动的文章,让他们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轮流登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这样由读到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努力地从书本中寻找乐趣,去体会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
许多学生课外阅读时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常常难以得到有益的指导。一些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深入地理解其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即使勉强阅读,大多也是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的内容情节的感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学生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比较盲目,许多学生一味地把“有趣”作为选择标准,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至于所读书籍的品位不高,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要想帮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做个有心人,不光要有广博的视野,还要有开阔的胸襟。经典的名著要选,优秀的时文、美文也要选,同时时刻注意要和课内阅读教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如教师在教完了《背影》之后,不妨趁机推荐《父爱的高度 》《父亲的爱》等优秀时文,以加深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一旦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
但教师要正确理解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要把自己的阅读审美感受强加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师的精神“傀儡”。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导向,使学生同作者展开平等对话交流,允许并欣赏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到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最终达到学生自己就能读书而不用老师讲解的理想境界。
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深刻、更牢固、更扎实,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容易,并带给其愉悦的感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它既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发展和提高学生口头、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从而提高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