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学类大学生拥有专业优势,开展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增强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社区志愿服务带来机遇与挑战,实现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服务,采取线上互动、线下行动的方式来推广健康“微”文化,进一步推广与宣传健康养生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健全和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交互模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的推广离不开对新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健康使者志愿服务团队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积极发挥新媒体在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调研、活动规划、志愿者招募、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发挥的作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5年7月,健康“微”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荣获中国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项目发展计划第五期二类项目资助。依托本项目,我将探讨运用新媒体,开展“微”健康志愿服务,引导“运动、健康”的社区微文化,并融入到已有志愿服务团队,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的品牌优势。
1、新媒体发展给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与机遇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有效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互动和传播功能,运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提升运作模式中各个环节的效能,增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1、1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
2015年10月,健康使者团队在滨江区新浦、东冠、岩大房、天官四个社区,开展有关居民健康养生知识普及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4%的居民希望社区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71.1%的居民希望能开展健康教育讲座,62.3%的居民希望帮助制定健康管理计划,55.4%的居民希望定期在组织义诊活动,45.2%居民希望获得康复保健方面的知识。结果显示,由于社区物力人力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而健康使者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加入,不仅给社区健康服务站减轻了负担,而且丰富了社区文化。
1、2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创新
为了树立科学养生意识,培养科学养生行为,掌握健康养生知识,健康使者服务队融合专业特色,在各个社区开展基础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养生知识讲座、营养搭配比拼等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深化青年人投身志愿者服务的意识,加强和改进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使他们尽早的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同时,利用手机APP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宣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团队采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模式,通过宣传与推广“微”文化,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健康宣教模式。
2、加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2.1助力基层卫生服务
目前,社区卫生人才匮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服务模式尚需转变。通过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可以缓解基层卫生服务部门人员短缺的矛盾,有利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机制。
2.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基于道德、良知、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1]。通过社区医疗志愿服务,医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深化了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对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具有重要意义。
2.3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
通过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医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这对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第二课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而适应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将共同志趣的学生汇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为他们施展个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2]
3、新媒体视角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研究
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是当前克服社区卫生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是预防、控制疾病,保障及促进社区人群健康的重要方式,构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
3.1加强志愿者基础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
建立医学生志愿者个人档案,并及时更新,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3]在课余时间,志愿者前往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针灸推拿科进行实践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运用到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并且把经验分享到“微”课堂中。此外,根据志愿服务队每周末服务的反馈情况,有目的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使社区志愿活动能够高效进行。
3.2加强学校与相关卫生部门的联系机制,建立实践基地
结合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协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做好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如: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建立、急救技能培训等)。定期向社区居民普及医学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同时,集思广益,创新服务形式,积极建立了可持续运作的健康使者品牌项目,不断增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品牌性。
3、3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推动志愿服务向前发展
线上通过强化正面宣传、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的方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以志愿服务精神为价值引领,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号召凝聚作用。[4]线下我们将通过推广健康“微”文化项目,以身体健康为基础的服务内容,并逐步扩大服务的范围,延伸到心理、生理领域。通过健康知识宣讲、专家义诊、急救知识、膳食营养搭配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普及健康养生知识,提升居民健康生活的理念。
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志愿服务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探索新的志愿服务模式,规范志愿服务管理,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把握好微公益这个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云公益整合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医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为社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健康服务。
【文献参考】
[1]谭建光,周宏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5).
[2]林强,仝泽民,鞠斌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9-12.
[3]谢 波.医学生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志愿服务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44-45.
[4]尼彬杉,等.关于建立高校志愿者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交互模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的推广离不开对新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健康使者志愿服务团队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积极发挥新媒体在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调研、活动规划、志愿者招募、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发挥的作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5年7月,健康“微”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荣获中国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项目发展计划第五期二类项目资助。依托本项目,我将探讨运用新媒体,开展“微”健康志愿服务,引导“运动、健康”的社区微文化,并融入到已有志愿服务团队,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的品牌优势。
1、新媒体发展给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与机遇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有效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互动和传播功能,运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提升运作模式中各个环节的效能,增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1、1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
2015年10月,健康使者团队在滨江区新浦、东冠、岩大房、天官四个社区,开展有关居民健康养生知识普及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4%的居民希望社区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71.1%的居民希望能开展健康教育讲座,62.3%的居民希望帮助制定健康管理计划,55.4%的居民希望定期在组织义诊活动,45.2%居民希望获得康复保健方面的知识。结果显示,由于社区物力人力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而健康使者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加入,不仅给社区健康服务站减轻了负担,而且丰富了社区文化。
1、2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创新
为了树立科学养生意识,培养科学养生行为,掌握健康养生知识,健康使者服务队融合专业特色,在各个社区开展基础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养生知识讲座、营养搭配比拼等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深化青年人投身志愿者服务的意识,加强和改进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使他们尽早的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同时,利用手机APP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宣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团队采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模式,通过宣传与推广“微”文化,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健康宣教模式。
2、加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2.1助力基层卫生服务
目前,社区卫生人才匮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服务模式尚需转变。通过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可以缓解基层卫生服务部门人员短缺的矛盾,有利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机制。
2.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基于道德、良知、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1]。通过社区医疗志愿服务,医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深化了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对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具有重要意义。
2.3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
通过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医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这对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第二课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而适应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将共同志趣的学生汇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为他们施展个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2]
3、新媒体视角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研究
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是当前克服社区卫生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是预防、控制疾病,保障及促进社区人群健康的重要方式,构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
3.1加强志愿者基础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
建立医学生志愿者个人档案,并及时更新,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3]在课余时间,志愿者前往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针灸推拿科进行实践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运用到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并且把经验分享到“微”课堂中。此外,根据志愿服务队每周末服务的反馈情况,有目的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使社区志愿活动能够高效进行。
3.2加强学校与相关卫生部门的联系机制,建立实践基地
结合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协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做好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如: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建立、急救技能培训等)。定期向社区居民普及医学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同时,集思广益,创新服务形式,积极建立了可持续运作的健康使者品牌项目,不断增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品牌性。
3、3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推动志愿服务向前发展
线上通过强化正面宣传、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的方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以志愿服务精神为价值引领,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号召凝聚作用。[4]线下我们将通过推广健康“微”文化项目,以身体健康为基础的服务内容,并逐步扩大服务的范围,延伸到心理、生理领域。通过健康知识宣讲、专家义诊、急救知识、膳食营养搭配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普及健康养生知识,提升居民健康生活的理念。
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志愿服务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探索新的志愿服务模式,规范志愿服务管理,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把握好微公益这个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云公益整合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医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为社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健康服务。
【文献参考】
[1]谭建光,周宏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5).
[2]林强,仝泽民,鞠斌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9-12.
[3]谢 波.医学生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志愿服务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44-45.
[4]尼彬杉,等.关于建立高校志愿者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