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地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一上课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心抓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到教师的思路上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确要求、集中精力、引发思维,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教师的"导"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导"的教师讲起课来举重若轻,事半功倍。化学课的导课技法主要有:直接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故事引入法、热点新闻导入法、质疑导入法等。在这试举几例说明化学课的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有些较为简单而直观的内容,应直接切入主题,亮明核心内容,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述《氧气》一节时,可以开门见山地说:"氧气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一提到氧气,马上就会联想到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等,不管是在生活或生产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即复习导入。复习昨天的知识就是为了今天的学习和应用。知识是连贯的,也具有层次性,新的问题出现后用昨天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已经难以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来解决,学习提倡循序渐进。例如学习元素的化合价时,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就等于各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而对于水中氢、氧元素的化合价就无法确定了,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要学习另一种新的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共价化合物",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特别突出了新课旧课的层层深化,环环相扣。
(三)热点新闻导入法。热点导入法就是把要学习的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关心热点新闻的心理,将新闻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这种方法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爱护水资源》,教师在引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录像,并有意设置"该事件中的水污染源是什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污染事件发生后采取怎样措施治理"等几个问题,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处于兴奋状态,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
(四)趣味实验导入法。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巧妙设计了非常有趣的小实验,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切入主题和新课,收效甚佳。如讲授"空气"这节内容时,设计一个实验,在一个口杯内壁(靠底)贴一圈纸条,然后倒扣在水槽中,压下杯子直至浸没。然后取出杯子观察,发现里面的纸条并没有被水浸湿,说明水没有进入杯子里面。杯子里肯定有一种物质存在--这就是空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物质:"空气"。这种新课的导入非常符合目前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提倡先探究再归纳总结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质疑导入法。疑问是学生学习的根源,有疑问才能去解惑。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对每个新的知识点提出质疑,让学生自主探究其过程,剖析和解决问题。如学习"氢气的性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神州十号飞船为什么能上天?是什么物质作为动力源推动了它?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氢气通过燃烧来推动火箭和卫星的。""氢气既然能够让神十上天,那么让我们来研究它还有什么性质?"通过质疑直接导入新课,其效果是乐在其中,趣在其中。
(六)故事导入法。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化学故事常常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在导课时不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演一些与新课相衔接的化学故事。如在讲《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这一课时,可以讲述"鬼谷"之谜:早在15世纪以前,在北美州西北部一片十分宽阔的山谷地,这里住着不少印第安人。但是,当时的他们常常会突然生病,头发一下脱光,眼睛失明,然后就痛苦地死去,甚至一些动物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厄运。没多久,这里便荒无人迹。被人们称为可怕的"鬼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勇敢的地质学家再次闯入"鬼谷"。经过实地考察与实验,发现这里土壤中含有大量硒元素。而硒元素通过土壤和水进入了人体,人体硒含量过高就会中毒死亡。利用这个故事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又为下面的讲授新课内容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中虽仅占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因为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传统的导课以复习提问开始,一般而言,在复习旧课中导入新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每次上课,都以复习提问开场,显得有些单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乏味和厌倦的感觉。有的同学因害怕被提问,产生对化学课的消极抵触情绪,对化学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地引入新课,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直接导入法。有些较为简单而直观的内容,应直接切入主题,亮明核心内容,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述《氧气》一节时,可以开门见山地说:"氧气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一提到氧气,马上就会联想到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等,不管是在生活或生产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即复习导入。复习昨天的知识就是为了今天的学习和应用。知识是连贯的,也具有层次性,新的问题出现后用昨天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已经难以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来解决,学习提倡循序渐进。例如学习元素的化合价时,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就等于各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而对于水中氢、氧元素的化合价就无法确定了,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要学习另一种新的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共价化合物",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特别突出了新课旧课的层层深化,环环相扣。
(三)热点新闻导入法。热点导入法就是把要学习的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关心热点新闻的心理,将新闻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这种方法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爱护水资源》,教师在引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录像,并有意设置"该事件中的水污染源是什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污染事件发生后采取怎样措施治理"等几个问题,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处于兴奋状态,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
(四)趣味实验导入法。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巧妙设计了非常有趣的小实验,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切入主题和新课,收效甚佳。如讲授"空气"这节内容时,设计一个实验,在一个口杯内壁(靠底)贴一圈纸条,然后倒扣在水槽中,压下杯子直至浸没。然后取出杯子观察,发现里面的纸条并没有被水浸湿,说明水没有进入杯子里面。杯子里肯定有一种物质存在--这就是空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物质:"空气"。这种新课的导入非常符合目前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提倡先探究再归纳总结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质疑导入法。疑问是学生学习的根源,有疑问才能去解惑。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对每个新的知识点提出质疑,让学生自主探究其过程,剖析和解决问题。如学习"氢气的性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神州十号飞船为什么能上天?是什么物质作为动力源推动了它?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氢气通过燃烧来推动火箭和卫星的。""氢气既然能够让神十上天,那么让我们来研究它还有什么性质?"通过质疑直接导入新课,其效果是乐在其中,趣在其中。
(六)故事导入法。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化学故事常常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在导课时不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演一些与新课相衔接的化学故事。如在讲《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这一课时,可以讲述"鬼谷"之谜:早在15世纪以前,在北美州西北部一片十分宽阔的山谷地,这里住着不少印第安人。但是,当时的他们常常会突然生病,头发一下脱光,眼睛失明,然后就痛苦地死去,甚至一些动物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厄运。没多久,这里便荒无人迹。被人们称为可怕的"鬼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勇敢的地质学家再次闯入"鬼谷"。经过实地考察与实验,发现这里土壤中含有大量硒元素。而硒元素通过土壤和水进入了人体,人体硒含量过高就会中毒死亡。利用这个故事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又为下面的讲授新课内容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中虽仅占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因为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传统的导课以复习提问开始,一般而言,在复习旧课中导入新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每次上课,都以复习提问开场,显得有些单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乏味和厌倦的感觉。有的同学因害怕被提问,产生对化学课的消极抵触情绪,对化学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地引入新课,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