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功能性训练的概念释义、历史发展、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训练的概念本质、应用转向、研究与应用局限、未来展望。研究认为:1)功能性训练经历了从物理治疗领域到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转变;2)功能性训练尚存在研究对象不足、实证研究不足、专项整合不足以及盲目推崇等问题;3)未来功能性训练在物理治疗、运动训练两大领域的应用将由上升期过渡至平稳期,但在体医融合、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发展将进入上升期。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应用;局限;前景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014
收稿日期:2021-09-20
作者简介:吴瑾龙(1994-),男,广西柳州人,助教
研究方向: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
在过去二十年里,试图使训练更具功能性是运动训练领域相关研究的重大转向[1],这种转向源于康复领域的物理治疗,功能性训练作为物理治疗中的康复手段有助于患者恢复日常基本活动能力[2],后因功能性训练在恢复人体基本运动能力和预防损伤等方面作用显著,逐渐在运动训练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尽管功能性训练在理念内涵、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日臻成熟,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例如功能性训练本质、风险阈值分数专项化、与其他相关动作测试的相关性以及理论研究远滞后于实践等问题[3]。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文献以还原功能性训练的本质,辨析功能性训练的应用转向、研究局限,探讨功能性训练的发展脉络,厘清身体功能动作训练的应用价值。
1 功能性训练释义
从损伤康复视角审视,功能性训练是帮助患者日常基本生活能力的恢复手段[4][5];从运动损伤预防、动作学习与控制视角审视,功能性训练是改善人体各关节灵活性、稳定性以及神经控制能力的训练手段[6]。自重训练与器械训练作为功能性训练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在稳定或不稳定状态下的加速、减速、稳定等控制能力[3]。随着运动链理论的提出[2],功能性训练将人体运动功能的整体效益作为衡量运动表现的重要标志。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实际,将功能性训练命名为“身体运动功能动作训练”,强调动作在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整体效益在动作中的价值,更重视动作完成的“质”而不是“量”[3]。不同视角的具体作用区别见表1。
综上所述,功能性训练是以自身体重和器械训练为主要手段,以损伤的预防和康复作为目的,强调人体各关节灵活性、稳定性,重视在运动训练中发挥肌肉、关节、神经整体效益的一种康复与训练理念。
2 功能性训练的应用
2.1 物理治疗
从功能性训练的侧重点来看,早期由于脊髓灰质炎的流行使功能性训练开始关注关节活动度的保持;中风、头部或脊髓损伤以及脑部瘫痪病例的增加,使功能性训练研究视角转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随着诊断和治疗关节功能相关技术的诞生,功能性训练开始了对关节组织和关节障碍治疗的研究;而当骨骼肌肉疼痛者成为物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时,功能性训练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综合考虑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在动作障碍中的综合作用[7]。功能性训练相关研究的重点转变见表2。
正是由于不同类型重点病患的变化,使功能性训练在物理治疗领域的研究侧重发生由局部到整体、由广度到深度转变,而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在动作障碍中综合施治的良好效果,为功能性训练进入运动训练领域奠定了实践基础。
2.2 运动训练损伤预防与康复
在运动训练方面,功能性训练能夠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Spennewyn Keith C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与对照组相比,功能性训练组力量增加了58%,在平衡改进上增加了196%[8]。这是因为功能性训练通过注重整体性的动作训练,打破了传统局部、机械的训练观念,其强调多维度、多关节的训练方式提升了训练的整体效益,而侧重于对灵活性与稳定性、加减速等方面的训练方向强化了与专项需求的高效衔接。见表3。
在损伤预防与康复方面,体能教练通过总结、归纳运动员们的损伤报告,发现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存在相同致因,即关节稳定肌群薄弱,而功能训练通过对薄弱稳定肌群进行强化训练,有利于预防损伤的发生[1]。另外,通过对比功能性训练与多种固定变量训练技术,发现功能组的关节损伤整体降低了30%[8]。究其原因,传统单关节、单肌肉训练容易造成损伤,而动力链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解剖学用肌肉描述孤立关节活动的模式,揭示了动作的完成是通过关节和肌肉群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的[2],强调关节灵活性、稳定性和高质量的动作模式对运动技能的重要性[8],同时,强化弱链、追求平衡的康复思路加强了运动员身体薄弱部分的功能。
功能动作筛查作为功能性训练的关键起止点,不仅在损伤康复与训练之间可以起到衔接作用,而且在常规医务检查与动作绩效测试之间也可以建立信息交流的桥梁,促进二者的沟通与整合,弥补常规医务检查在动作能力测试方面的短板(见图1)。功能性动作筛查通过对动作模式进行分级、排序,使功能性筛查动作既是损伤检查的有效工具,又是运动训练的有效手段[9]。
综上所述,在运动训练方面,强化弱链是功能性训练实现训练目标的核心,通过强化弱链去减少额外能量消耗、提升能量传递效益达到增加动力链整体效益的效果;在运动康复方面,功能性训练通过强化弱链解决功能代偿问题,达到预防损伤与促进康复的效果。其中动力链理论是功能性训练的重要支柱,它将身体看成由各环节组成的链条,将动作看成这一条链上的协调工作,每一单链的强度最终决定了整条链的强度。功能性训练所强调的自重、器械、加减速、不稳定、多维度、强化弱链等训练要素都是基于动力链的整体视角。 2.3 功能性训练目前局限
2.3.1 研究对象不足
(1)研究人群单一。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运动训练领域人群,比如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北京男子划艇运动员、中国男子乒乓球主力运动员,而在特警等其他领域鲜有涉及。
(2)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整体呈现出样本量较少的问题,除了少数研究的样本量较大以外,其它的研究样本量都较少。周亢亢提到所分析的34篇文献中,除了4篇外,其余各篇研究对象的平均数量都较少。而小样本往往并不能很好地归纳出在某个人群或者项目出现的普遍问题。其次,样本量的不足可能同样影响对FMS信度和效度的研究结果。尤其在高水平运动员方面的样本量较少,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项测试在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与应用[6]。
2.3.2 实证研究不足
(1)高水平运动员的干预实证研究不足。国内文献中,除了中国男子乒乓球主力运动员等少数研究外[6],功能性训练在中国高水平国家队队员中的干预实证研究较少。因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而国家队队员个体化特征又比较明显,所以更难以准确地概括出FMS测试在高水平运动员中的应用规律和特点。黎涌明也认为缺少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研究,会影响了FMS测试在体育领域的研究与应用[10]。
(2)与其他测试的相关性研究不足。尽管其他灵活性和稳定性测试 (星型平衡测试和Y型平衡测试)也被证明对于预测损伤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有关FMS与这些测试的相关性研究不够。有一项研究比较了FMS与单腿闭眼站姿测试的相关性,发现二者并无相关性。有关FMS与其他反映人体灵活性和稳定性的测试之关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0]。
(3)风险分数阈值专项化不足。一直以来我们都以国外设定的14分为“黄金标准”,功能动作筛查结果如果低于14分则说明运动员有较高的运动损伤风险,但是同一套测试动作、评分标准是否能适用所有项目、运动员,学者们对此也一直在研究、探讨。例如周亢亢通过对交叉列表计算得出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FMS测试阈值是12分,小于等于12分的队员存在的损伤风险约是得分高于12分的队员的28.5倍[11]。
(4)评分量度准确性不足。黎涌明表示这7个测试动作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重要程度也不相同,“一刀切”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他建议引入加权系数,并将评分量度改为100分,进一步增加FMS测试准确性[10]。
(5)研究视角单一。在查阅到的34篇文献中只有1篇尝试研究深蹲不同得分之间的生物力学差异,其余33篇都是对FMS得分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10][12]。
2.3.3 应用局限
(1)与传统训练有待整合。功能性训练作为传统训练的有力补充,如何把握传统训练与功能性训练二者的动态平衡,既保持传统训练的负荷刺激,又能保证训练效益的高效与运动损伤风险的降低,这涉及到竞赛安排、训练计划、训练负荷等多方面因素,仍需要未来去进一步思考与实践。另一方面,功能性训练所提倡的多维度、多环节、动力链等训练理念同样对完善传统训练体系有着启发作用,有助于传统训练体系的不断完善。
(2)与专项训练有待整合。功能性训练的训练重点更多的在于动作,而不同专项的技术动作特点不同,目前功能性训练的训练形式更偏向于一般训练范畴,与专项训练的结合方面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要求我们在应用实践时还需要进一步专项化设计。如何在功能性训练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专项、动作的需要,实现功能性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完美整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功能性训练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一环。
(3)与竞赛需求有待整合。虽然功能性训练所强调的动力链很符合各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完整发力原则,但这些训练形式与比赛需求还相距甚远。所谓的核心力量和稳定性力量,只是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基础层面,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最终表现应该是与比赛需求相结合的“在保持身体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的快速动作形式”[13]。在如何实现功能性训练与竞赛等需求的整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论与实证研究。
(4)盲目推崇。功能性训练是在对人体基本动作模式进行测试、诊断、纠正的基础上,采用某些特殊设计的动作练习手段,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运動损伤风险[14],并提高动力链强度以及提升多关节、多维度、多方向的灵活性、稳定性等动作能力,这是最核心、最本质的作用。至于提升专项竞技运动表现,功能性训练更多的是扮演一个辅助角色。而目前存在将功能性训练“神化”的怪象,试图用功能性训练作为训练的主体内容,忽略传统训练的价值,甚至代替传统训练。这些现象的出现更要求我们要对功能性训练的本质及内涵进行研究,充分消化吸收,避免走入盲目逐流的情况。
3 功能性训练的应用前景
对于功能性训练未来的发展,其创始人之一Michael Boyle指出,今后的功能训练将会向关节及关节链的训练方向发展。即形成“肌肉训练到动作训练,再到关节训练”的训练理念的转型。可见,功能性训练理念将在人体神经—肌肉—关节在运动中方面得到更多的关注。另外,功能性训练在物理治疗与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研究将由快速上升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在深入研究的同时,在体医融合、军民融合等相关政策支持下发挥更大的价值。
功能性训练起源于物理治疗,并在后来的运动训练领域应用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运动训练领域得到的研究成果又可反哺于物理治疗领域,将更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特殊人群的动作障碍、中枢神经等问题,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等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4 结语
功能性训练作为世界运动训练前沿理念,在物理治疗师与体能教练的共同探讨下,从损伤规律为切入点,以强化弱链为训练核心,以功能动作筛查作为检查身体弱链与动作质量的有效手段,以动力链理论指导运动训练,训练重点由传统训练所强调的肌肉过渡到动作,关注点在于由重“量”转变为重“质”,实现了由物理治疗领域向运动训练领域的有力过渡。随着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断推进,功能性训练逐渐由快速上升期过渡到平稳发展期,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展到了大众健康领域。当我们把传统训练存在的局限与隐患、动作训练研究的兴起、运动损伤规律、物理治疗师与体能教练的结合、动力链理论的提出等看似凌乱的点连成线时,可以发现功能性训练理念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必然事件。尤其是在如今高度商业化、密集化的赛制要求下,训练周期长、训练效益低的传统训练模式必然受到业界的质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功能性训练这样一种倡导持续发展、经济高效训练理念更能满足当今时代对于体能训练的苛刻要求。在提倡“体医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功能性训练也能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与其他领域联合产生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Michael Boyle.功能训练进展[M].闫琪、斐怡然,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3-4.
[2]官铁宇.功能训练的溯源与应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01):36-39.
[3]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71-76.
[4]李洁明,王慧.对功能性训练基本架构的科学探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04):94-98.
[5]杨时.功能性训练在康复体能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12,33(04):85-88.
[6]周亢亢.功能性動作筛查测试在中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7]Gambetta V.Gray G.Following a functional path[J].Training & Conditioning,1995,5(2):25-30.
[8]余荣芳.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9](美)Gray Cook.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张英波、梁林、赵洪波,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3-4.
[10]黎涌明,资薇,陈小平.功能性动作测试(FMS)应用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06):105-111.
[11]周亢亢,黄竹杭,张璐,王雄,罗晨,沈兆喆.对中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损伤风险阈值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7):112-119.
[12]HERTEL J,S MILLER,C DENEGAR.Intratester and intertester reliability during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 [J].J Sport Rehabilitation,2000,9(2):104-116.
[13]闫琪,任满迎,黄岩,师玉涛.全面认识功能性体能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20(01):16-18.
[14]扆铮,尹军.对“功能动作训练”之“功能动作筛查”的审视与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03):62-70.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应用;局限;前景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014
收稿日期:2021-09-20
作者简介:吴瑾龙(1994-),男,广西柳州人,助教
研究方向: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
在过去二十年里,试图使训练更具功能性是运动训练领域相关研究的重大转向[1],这种转向源于康复领域的物理治疗,功能性训练作为物理治疗中的康复手段有助于患者恢复日常基本活动能力[2],后因功能性训练在恢复人体基本运动能力和预防损伤等方面作用显著,逐渐在运动训练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尽管功能性训练在理念内涵、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日臻成熟,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例如功能性训练本质、风险阈值分数专项化、与其他相关动作测试的相关性以及理论研究远滞后于实践等问题[3]。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文献以还原功能性训练的本质,辨析功能性训练的应用转向、研究局限,探讨功能性训练的发展脉络,厘清身体功能动作训练的应用价值。
1 功能性训练释义
从损伤康复视角审视,功能性训练是帮助患者日常基本生活能力的恢复手段[4][5];从运动损伤预防、动作学习与控制视角审视,功能性训练是改善人体各关节灵活性、稳定性以及神经控制能力的训练手段[6]。自重训练与器械训练作为功能性训练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在稳定或不稳定状态下的加速、减速、稳定等控制能力[3]。随着运动链理论的提出[2],功能性训练将人体运动功能的整体效益作为衡量运动表现的重要标志。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实际,将功能性训练命名为“身体运动功能动作训练”,强调动作在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整体效益在动作中的价值,更重视动作完成的“质”而不是“量”[3]。不同视角的具体作用区别见表1。
综上所述,功能性训练是以自身体重和器械训练为主要手段,以损伤的预防和康复作为目的,强调人体各关节灵活性、稳定性,重视在运动训练中发挥肌肉、关节、神经整体效益的一种康复与训练理念。
2 功能性训练的应用
2.1 物理治疗
从功能性训练的侧重点来看,早期由于脊髓灰质炎的流行使功能性训练开始关注关节活动度的保持;中风、头部或脊髓损伤以及脑部瘫痪病例的增加,使功能性训练研究视角转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随着诊断和治疗关节功能相关技术的诞生,功能性训练开始了对关节组织和关节障碍治疗的研究;而当骨骼肌肉疼痛者成为物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时,功能性训练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综合考虑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在动作障碍中的综合作用[7]。功能性训练相关研究的重点转变见表2。
正是由于不同类型重点病患的变化,使功能性训练在物理治疗领域的研究侧重发生由局部到整体、由广度到深度转变,而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在动作障碍中综合施治的良好效果,为功能性训练进入运动训练领域奠定了实践基础。
2.2 运动训练损伤预防与康复
在运动训练方面,功能性训练能夠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Spennewyn Keith C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与对照组相比,功能性训练组力量增加了58%,在平衡改进上增加了196%[8]。这是因为功能性训练通过注重整体性的动作训练,打破了传统局部、机械的训练观念,其强调多维度、多关节的训练方式提升了训练的整体效益,而侧重于对灵活性与稳定性、加减速等方面的训练方向强化了与专项需求的高效衔接。见表3。
在损伤预防与康复方面,体能教练通过总结、归纳运动员们的损伤报告,发现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存在相同致因,即关节稳定肌群薄弱,而功能训练通过对薄弱稳定肌群进行强化训练,有利于预防损伤的发生[1]。另外,通过对比功能性训练与多种固定变量训练技术,发现功能组的关节损伤整体降低了30%[8]。究其原因,传统单关节、单肌肉训练容易造成损伤,而动力链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解剖学用肌肉描述孤立关节活动的模式,揭示了动作的完成是通过关节和肌肉群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的[2],强调关节灵活性、稳定性和高质量的动作模式对运动技能的重要性[8],同时,强化弱链、追求平衡的康复思路加强了运动员身体薄弱部分的功能。
功能动作筛查作为功能性训练的关键起止点,不仅在损伤康复与训练之间可以起到衔接作用,而且在常规医务检查与动作绩效测试之间也可以建立信息交流的桥梁,促进二者的沟通与整合,弥补常规医务检查在动作能力测试方面的短板(见图1)。功能性动作筛查通过对动作模式进行分级、排序,使功能性筛查动作既是损伤检查的有效工具,又是运动训练的有效手段[9]。
综上所述,在运动训练方面,强化弱链是功能性训练实现训练目标的核心,通过强化弱链去减少额外能量消耗、提升能量传递效益达到增加动力链整体效益的效果;在运动康复方面,功能性训练通过强化弱链解决功能代偿问题,达到预防损伤与促进康复的效果。其中动力链理论是功能性训练的重要支柱,它将身体看成由各环节组成的链条,将动作看成这一条链上的协调工作,每一单链的强度最终决定了整条链的强度。功能性训练所强调的自重、器械、加减速、不稳定、多维度、强化弱链等训练要素都是基于动力链的整体视角。 2.3 功能性训练目前局限
2.3.1 研究对象不足
(1)研究人群单一。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运动训练领域人群,比如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北京男子划艇运动员、中国男子乒乓球主力运动员,而在特警等其他领域鲜有涉及。
(2)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整体呈现出样本量较少的问题,除了少数研究的样本量较大以外,其它的研究样本量都较少。周亢亢提到所分析的34篇文献中,除了4篇外,其余各篇研究对象的平均数量都较少。而小样本往往并不能很好地归纳出在某个人群或者项目出现的普遍问题。其次,样本量的不足可能同样影响对FMS信度和效度的研究结果。尤其在高水平运动员方面的样本量较少,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项测试在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与应用[6]。
2.3.2 实证研究不足
(1)高水平运动员的干预实证研究不足。国内文献中,除了中国男子乒乓球主力运动员等少数研究外[6],功能性训练在中国高水平国家队队员中的干预实证研究较少。因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而国家队队员个体化特征又比较明显,所以更难以准确地概括出FMS测试在高水平运动员中的应用规律和特点。黎涌明也认为缺少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研究,会影响了FMS测试在体育领域的研究与应用[10]。
(2)与其他测试的相关性研究不足。尽管其他灵活性和稳定性测试 (星型平衡测试和Y型平衡测试)也被证明对于预测损伤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有关FMS与这些测试的相关性研究不够。有一项研究比较了FMS与单腿闭眼站姿测试的相关性,发现二者并无相关性。有关FMS与其他反映人体灵活性和稳定性的测试之关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0]。
(3)风险分数阈值专项化不足。一直以来我们都以国外设定的14分为“黄金标准”,功能动作筛查结果如果低于14分则说明运动员有较高的运动损伤风险,但是同一套测试动作、评分标准是否能适用所有项目、运动员,学者们对此也一直在研究、探讨。例如周亢亢通过对交叉列表计算得出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FMS测试阈值是12分,小于等于12分的队员存在的损伤风险约是得分高于12分的队员的28.5倍[11]。
(4)评分量度准确性不足。黎涌明表示这7个测试动作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重要程度也不相同,“一刀切”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他建议引入加权系数,并将评分量度改为100分,进一步增加FMS测试准确性[10]。
(5)研究视角单一。在查阅到的34篇文献中只有1篇尝试研究深蹲不同得分之间的生物力学差异,其余33篇都是对FMS得分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10][12]。
2.3.3 应用局限
(1)与传统训练有待整合。功能性训练作为传统训练的有力补充,如何把握传统训练与功能性训练二者的动态平衡,既保持传统训练的负荷刺激,又能保证训练效益的高效与运动损伤风险的降低,这涉及到竞赛安排、训练计划、训练负荷等多方面因素,仍需要未来去进一步思考与实践。另一方面,功能性训练所提倡的多维度、多环节、动力链等训练理念同样对完善传统训练体系有着启发作用,有助于传统训练体系的不断完善。
(2)与专项训练有待整合。功能性训练的训练重点更多的在于动作,而不同专项的技术动作特点不同,目前功能性训练的训练形式更偏向于一般训练范畴,与专项训练的结合方面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要求我们在应用实践时还需要进一步专项化设计。如何在功能性训练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专项、动作的需要,实现功能性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完美整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功能性训练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一环。
(3)与竞赛需求有待整合。虽然功能性训练所强调的动力链很符合各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完整发力原则,但这些训练形式与比赛需求还相距甚远。所谓的核心力量和稳定性力量,只是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基础层面,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最终表现应该是与比赛需求相结合的“在保持身体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的快速动作形式”[13]。在如何实现功能性训练与竞赛等需求的整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论与实证研究。
(4)盲目推崇。功能性训练是在对人体基本动作模式进行测试、诊断、纠正的基础上,采用某些特殊设计的动作练习手段,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运動损伤风险[14],并提高动力链强度以及提升多关节、多维度、多方向的灵活性、稳定性等动作能力,这是最核心、最本质的作用。至于提升专项竞技运动表现,功能性训练更多的是扮演一个辅助角色。而目前存在将功能性训练“神化”的怪象,试图用功能性训练作为训练的主体内容,忽略传统训练的价值,甚至代替传统训练。这些现象的出现更要求我们要对功能性训练的本质及内涵进行研究,充分消化吸收,避免走入盲目逐流的情况。
3 功能性训练的应用前景
对于功能性训练未来的发展,其创始人之一Michael Boyle指出,今后的功能训练将会向关节及关节链的训练方向发展。即形成“肌肉训练到动作训练,再到关节训练”的训练理念的转型。可见,功能性训练理念将在人体神经—肌肉—关节在运动中方面得到更多的关注。另外,功能性训练在物理治疗与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研究将由快速上升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在深入研究的同时,在体医融合、军民融合等相关政策支持下发挥更大的价值。
功能性训练起源于物理治疗,并在后来的运动训练领域应用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运动训练领域得到的研究成果又可反哺于物理治疗领域,将更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特殊人群的动作障碍、中枢神经等问题,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等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4 结语
功能性训练作为世界运动训练前沿理念,在物理治疗师与体能教练的共同探讨下,从损伤规律为切入点,以强化弱链为训练核心,以功能动作筛查作为检查身体弱链与动作质量的有效手段,以动力链理论指导运动训练,训练重点由传统训练所强调的肌肉过渡到动作,关注点在于由重“量”转变为重“质”,实现了由物理治疗领域向运动训练领域的有力过渡。随着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断推进,功能性训练逐渐由快速上升期过渡到平稳发展期,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展到了大众健康领域。当我们把传统训练存在的局限与隐患、动作训练研究的兴起、运动损伤规律、物理治疗师与体能教练的结合、动力链理论的提出等看似凌乱的点连成线时,可以发现功能性训练理念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必然事件。尤其是在如今高度商业化、密集化的赛制要求下,训练周期长、训练效益低的传统训练模式必然受到业界的质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功能性训练这样一种倡导持续发展、经济高效训练理念更能满足当今时代对于体能训练的苛刻要求。在提倡“体医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功能性训练也能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与其他领域联合产生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Michael Boyle.功能训练进展[M].闫琪、斐怡然,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3-4.
[2]官铁宇.功能训练的溯源与应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01):36-39.
[3]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71-76.
[4]李洁明,王慧.对功能性训练基本架构的科学探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04):94-98.
[5]杨时.功能性训练在康复体能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12,33(04):85-88.
[6]周亢亢.功能性動作筛查测试在中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7]Gambetta V.Gray G.Following a functional path[J].Training & Conditioning,1995,5(2):25-30.
[8]余荣芳.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9](美)Gray Cook.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张英波、梁林、赵洪波,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3-4.
[10]黎涌明,资薇,陈小平.功能性动作测试(FMS)应用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06):105-111.
[11]周亢亢,黄竹杭,张璐,王雄,罗晨,沈兆喆.对中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损伤风险阈值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7):112-119.
[12]HERTEL J,S MILLER,C DENEGAR.Intratester and intertester reliability during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 [J].J Sport Rehabilitation,2000,9(2):104-116.
[13]闫琪,任满迎,黄岩,师玉涛.全面认识功能性体能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20(01):16-18.
[14]扆铮,尹军.对“功能动作训练”之“功能动作筛查”的审视与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03):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