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统编版教材中,《泊船瓜洲》是经典诗篇。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较为浅显,未能真正实现文学鉴赏中“知人论世”的要求。
一、作者及诗歌分析
王安石擅长文学,他的绝句《泊船瓜洲》是流传千古的宋诗典范。这首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堪称名句,极为后人称道。特别是该句中的“绿”字,被公认为诗句推敲炼字的典范。南宋学者洪迈在其著作《容斋随笔》中曾有记载,王安石在写这句诗时,先是写“春风又到江南岸”,后将“到”字改为“过”,又将“过”字改为“入”,再将“入”字改为“满”,经过反复推敲琢磨,才最终定夺为“绿”字。后人认为,王安石用“绿”字,显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炼字功夫。“绿”字具有深沉含蓄的诗意,情思浩荡,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千里江岸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之下,呈现出百草渐生的新绿之景,具有高度凝练的概括力和生动形象的表现力[1]。
对《泊船瓜洲》进行深层次分析,可获知更多内容。根据蔡上翔著作《王荆公年谱考略》作出的考证,王安石虽然是江西临川人,但其第二故乡却是南京[2]。王安石从小跟随他的父亲王益在江宁居住,他的父母后来都安葬于江宁。在宋英宗之时,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他曾在江宁家中守丧三年。宋神宗即位之后,在熙宁元年,王安石应诏,从江宁动身赶赴汴梁任职翰林学士。路过京口时,王安石在金山和僧人宝觉会晤,并在此留宿一夜。《泊船瓜洲》即是王安石在瓜洲辞别僧人宝觉时所写。
王安石抱负远大,气魄雄健。但他作为政治家,毕竟饱经风霜,对于自身的仕途前程、百姓疾苦,都不乏忧愁。在瓜洲回望故乡钟山,他不禁想到,不知何时才能事业有成,踏着明月清辉再度回到钟山呢?对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和思想,生平简介的讲述要和诗的解读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泊船瓜洲》的意蕴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泊船瓜洲》的三重思乡情。
二、三重思乡情解读
1.距离感
《泊船瓜洲》的前两句,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写出了旷远的距离感。京口,是镇江在古时候的称呼,又被称之为润州。现在的润扬大桥,就是连通镇江和扬州的桥。瓜洲,是长江之滨隶属扬州的军事重地。京口与瓜洲仅有一江之隔,钟山和镇江也不过是数重青山的阻隔。此时,王安石与故乡近在咫尺,但在他心理上,却有咫尺天涯的感觉[3]。王安石正奉神宗诏命离乡北上前往汴京。王安石此行是为了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即使留恋故乡,也不应滞留不前,只能多望望故乡的山水白云。
从“一水间”,可以联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由“瓜洲”可以联想到白居易《相思》中的名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严羽在其著作《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讲究“无一字无出处”。王安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古诗十九首》和《相思》进行了化用。
2.睹物思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蕴含了王安石睹物思乡的深厚情感。古人说“白驹过隙”“人生苦短”,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不朽的价值,是千百年来困扰人们的深刻命题。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即“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在这种价值观的激励下,王安石秉持儒家刚健有为的精神,致力于实现变法壮志。春天再次来临,意味着自己又年长一岁。眼看着自己年将半百,却尚未得酬壮志,未能成就自己的功业[4]。理想的彼岸与现实的此岸却有如此遥远的距离。值得庆幸的是,神宗颁下诏书,诏命王安石赴京北上。王安石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从这个角度来看,“春风又绿江南岸”蕴含着王安石的欣慰之情。宋神宗对王安石是有知遇之恩的,对此,王安石自然感激涕零。在诗歌意象中,“春风”具有特殊的意义,表示皇恩浩荡。例如,曹植在其《上责躬诗表》中即有“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王安石在这句诗中用“春风”二字,也有感激皇恩浩荡的意思。
对“绿”字进行分析,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来看,“绿”是将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绿”字,可以让人联想到千里江南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之下,百草渐生形成一片绿色。在这般绿意盎然的江南美景之下,王安石油然而生出留恋家乡之情。另外,在诗歌意象中,“绿草”与“思归”具有特别的关系。例如在《楚辞》中,即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辞句,王维在其《送别诗》中也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诗句。从这个角度,即能更深刻地理解“绿”字的表现力[5]。
3.月的意象
月是中国诗歌中极为常用的意象。明月使人联想团圆,常用来寄托思念。例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皆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表达了对思念亲人和故乡的感情。王安石奉诏命前往汴京,在瓜洲滞留之时,夜幕降临,他辞别家乡和友人,不仅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留恋家乡的感情。
古人崇尚衣锦还乡,将之视为莫大的荣耀。因此,《泊船瓜洲》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暗含了王安石的内心的询问,即什么时候才能成就功业,并荣归故里呢?
《泊船瓜洲》的前三句具有简洁明快的笔调,而末句却句意陡转,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如果结合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并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深刻理解王安石的心理,理解“绿”字潜藏的喜悦,并理解王安石对故乡的眷恋之情[6]。
三、教学设计构思处理
1.古诗导入。在古诗导入环节,教师可问学生如下问题:“同学们,还记得以前学过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吗?大家还会背诵吗?《静夜思》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背诵过《静夜思》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静夜思》表达的是一种思乡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 2.知诗人,解诗题。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王安石的生平经历纪录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依次向学生解释“泊”“泊船”“泊船瓜洲”的意思。
3.抓字眼,明诗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王安石在瓜洲岸边停船,都想到了什么?王安石看到怎样的景象,引发了何种情感?根据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理解。
(1)朗诵诗句。指导学生朗诵诗句,重点要求学生将字音读准,在此基础上,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诵诗句。在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如下几点:一,这首诗中有很多多音字,诸如“间”“重”“还”,要指导学生将读音读准确;二,这首诗不仅有较多多音字,还有很多翘舌字;三,朗读诗句,最基本的要求是流畅,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朗读的节拍和韵律,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可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诗句,并画出节拍。通过反复朗读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常用的方法包括查资料、查字典、结合插图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
将班级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各小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诗句的意思,并总结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组织各小组汇报探究学习成果。
对于《泊船瓜洲》的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注释,对“京口”“瓜洲”“钟山”的具体位置和相互关系进行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一水”中的“一”是量词,这里是指一条。“水”是指长江。“一水”就是指一条长江水。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间”和“数重山”的意思。“间”有“中间”“之间”的意思,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示意图,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出长江位于京口和瓜洲之间。在“数重山”中,“数”是指几座的意思,“重”则含有重叠的意思。
对于《泊船瓜洲》的三、四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引导学生理解“又”和“绿”。“又”的意思,是又一次。“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吹绿。三句中“江南岸”是指长江南岸。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整句的句意是“春风又把长江两岸吹绿了”。
引导学生理解“何时”和“还”。“何时”的意思就是什么时候;“还”的意思是回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整句句意是“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将《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意思完整说出来。
4.入诗境,悟诗情。引导学生思考《泊船瓜洲》表达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句诗从可以感受到王安石的思想之情。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交通不便,相隔数重大山和一条江水,路途是近是远?根据此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王安石的心理距离,体会王安石在诗句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春风”、“明月”、“绿”等意象。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曹植《上责躬诗表》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具有皇恩浩荡的含义;向学生展示《楚辞》和王维《送别诗》中关于“春草”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春草”与“思归”的联系;向学生展示李白、张九龄、杜甫关于“明月”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明月”与“思乡”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绿”字炼字的巧妙。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王安石改字”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绿”字用的是否巧妙,巧妙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绿”字兼具色彩美和动态美,并启发学生写文章,要注意反复推敲用字,斟酌字句。
最后,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诗。并结合古琴曲《春江花月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泊船瓜洲》全诗。
综上所述,《泊船瓜洲》三重思乡情体现在距离感、睹物思乡、月的意象三个方面。教师要通过巧妙的古诗导入,引导学生知诗人,解诗题,并指导学生抓住字眼,深入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入诗境,感悟体会王安石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参考文献:
[1]文利.课例研修,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泊船瓜洲》一課的教学为例[J].教育界,2020(07):69-70.
[2]宋莹.课例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泊船瓜洲》一课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22):73-74.
[3]赵倩.基于文本与学情的学习单设计——以《泊船瓜洲》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19):66-67.
[4]王一川.对外古诗词文化体验课的教案设计——以《泊船瓜洲》为例[J].汉字文化,2019(11):37-40.
[5]郑晓颖.“古诗咖啡馆”阅读教学设计——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04):14-18.
[6]陈兴宽.《泊船瓜洲》教学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5):283-284.
一、作者及诗歌分析
王安石擅长文学,他的绝句《泊船瓜洲》是流传千古的宋诗典范。这首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堪称名句,极为后人称道。特别是该句中的“绿”字,被公认为诗句推敲炼字的典范。南宋学者洪迈在其著作《容斋随笔》中曾有记载,王安石在写这句诗时,先是写“春风又到江南岸”,后将“到”字改为“过”,又将“过”字改为“入”,再将“入”字改为“满”,经过反复推敲琢磨,才最终定夺为“绿”字。后人认为,王安石用“绿”字,显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炼字功夫。“绿”字具有深沉含蓄的诗意,情思浩荡,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千里江岸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之下,呈现出百草渐生的新绿之景,具有高度凝练的概括力和生动形象的表现力[1]。
对《泊船瓜洲》进行深层次分析,可获知更多内容。根据蔡上翔著作《王荆公年谱考略》作出的考证,王安石虽然是江西临川人,但其第二故乡却是南京[2]。王安石从小跟随他的父亲王益在江宁居住,他的父母后来都安葬于江宁。在宋英宗之时,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他曾在江宁家中守丧三年。宋神宗即位之后,在熙宁元年,王安石应诏,从江宁动身赶赴汴梁任职翰林学士。路过京口时,王安石在金山和僧人宝觉会晤,并在此留宿一夜。《泊船瓜洲》即是王安石在瓜洲辞别僧人宝觉时所写。
王安石抱负远大,气魄雄健。但他作为政治家,毕竟饱经风霜,对于自身的仕途前程、百姓疾苦,都不乏忧愁。在瓜洲回望故乡钟山,他不禁想到,不知何时才能事业有成,踏着明月清辉再度回到钟山呢?对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和思想,生平简介的讲述要和诗的解读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泊船瓜洲》的意蕴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泊船瓜洲》的三重思乡情。
二、三重思乡情解读
1.距离感
《泊船瓜洲》的前两句,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写出了旷远的距离感。京口,是镇江在古时候的称呼,又被称之为润州。现在的润扬大桥,就是连通镇江和扬州的桥。瓜洲,是长江之滨隶属扬州的军事重地。京口与瓜洲仅有一江之隔,钟山和镇江也不过是数重青山的阻隔。此时,王安石与故乡近在咫尺,但在他心理上,却有咫尺天涯的感觉[3]。王安石正奉神宗诏命离乡北上前往汴京。王安石此行是为了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即使留恋故乡,也不应滞留不前,只能多望望故乡的山水白云。
从“一水间”,可以联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由“瓜洲”可以联想到白居易《相思》中的名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严羽在其著作《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讲究“无一字无出处”。王安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古诗十九首》和《相思》进行了化用。
2.睹物思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蕴含了王安石睹物思乡的深厚情感。古人说“白驹过隙”“人生苦短”,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不朽的价值,是千百年来困扰人们的深刻命题。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即“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在这种价值观的激励下,王安石秉持儒家刚健有为的精神,致力于实现变法壮志。春天再次来临,意味着自己又年长一岁。眼看着自己年将半百,却尚未得酬壮志,未能成就自己的功业[4]。理想的彼岸与现实的此岸却有如此遥远的距离。值得庆幸的是,神宗颁下诏书,诏命王安石赴京北上。王安石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从这个角度来看,“春风又绿江南岸”蕴含着王安石的欣慰之情。宋神宗对王安石是有知遇之恩的,对此,王安石自然感激涕零。在诗歌意象中,“春风”具有特殊的意义,表示皇恩浩荡。例如,曹植在其《上责躬诗表》中即有“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王安石在这句诗中用“春风”二字,也有感激皇恩浩荡的意思。
对“绿”字进行分析,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来看,“绿”是将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绿”字,可以让人联想到千里江南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之下,百草渐生形成一片绿色。在这般绿意盎然的江南美景之下,王安石油然而生出留恋家乡之情。另外,在诗歌意象中,“绿草”与“思归”具有特别的关系。例如在《楚辞》中,即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辞句,王维在其《送别诗》中也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诗句。从这个角度,即能更深刻地理解“绿”字的表现力[5]。
3.月的意象
月是中国诗歌中极为常用的意象。明月使人联想团圆,常用来寄托思念。例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皆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表达了对思念亲人和故乡的感情。王安石奉诏命前往汴京,在瓜洲滞留之时,夜幕降临,他辞别家乡和友人,不仅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留恋家乡的感情。
古人崇尚衣锦还乡,将之视为莫大的荣耀。因此,《泊船瓜洲》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暗含了王安石的内心的询问,即什么时候才能成就功业,并荣归故里呢?
《泊船瓜洲》的前三句具有简洁明快的笔调,而末句却句意陡转,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如果结合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并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深刻理解王安石的心理,理解“绿”字潜藏的喜悦,并理解王安石对故乡的眷恋之情[6]。
三、教学设计构思处理
1.古诗导入。在古诗导入环节,教师可问学生如下问题:“同学们,还记得以前学过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吗?大家还会背诵吗?《静夜思》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背诵过《静夜思》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静夜思》表达的是一种思乡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 2.知诗人,解诗题。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王安石的生平经历纪录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依次向学生解释“泊”“泊船”“泊船瓜洲”的意思。
3.抓字眼,明诗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王安石在瓜洲岸边停船,都想到了什么?王安石看到怎样的景象,引发了何种情感?根据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理解。
(1)朗诵诗句。指导学生朗诵诗句,重点要求学生将字音读准,在此基础上,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诵诗句。在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如下几点:一,这首诗中有很多多音字,诸如“间”“重”“还”,要指导学生将读音读准确;二,这首诗不仅有较多多音字,还有很多翘舌字;三,朗读诗句,最基本的要求是流畅,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朗读的节拍和韵律,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可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诗句,并画出节拍。通过反复朗读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常用的方法包括查资料、查字典、结合插图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
将班级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各小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诗句的意思,并总结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组织各小组汇报探究学习成果。
对于《泊船瓜洲》的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注释,对“京口”“瓜洲”“钟山”的具体位置和相互关系进行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一水”中的“一”是量词,这里是指一条。“水”是指长江。“一水”就是指一条长江水。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间”和“数重山”的意思。“间”有“中间”“之间”的意思,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示意图,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出长江位于京口和瓜洲之间。在“数重山”中,“数”是指几座的意思,“重”则含有重叠的意思。
对于《泊船瓜洲》的三、四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引导学生理解“又”和“绿”。“又”的意思,是又一次。“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吹绿。三句中“江南岸”是指长江南岸。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整句的句意是“春风又把长江两岸吹绿了”。
引导学生理解“何时”和“还”。“何时”的意思就是什么时候;“还”的意思是回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整句句意是“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将《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意思完整说出来。
4.入诗境,悟诗情。引导学生思考《泊船瓜洲》表达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句诗从可以感受到王安石的思想之情。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交通不便,相隔数重大山和一条江水,路途是近是远?根据此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王安石的心理距离,体会王安石在诗句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春风”、“明月”、“绿”等意象。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曹植《上责躬诗表》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具有皇恩浩荡的含义;向学生展示《楚辞》和王维《送别诗》中关于“春草”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春草”与“思归”的联系;向学生展示李白、张九龄、杜甫关于“明月”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明月”与“思乡”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绿”字炼字的巧妙。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王安石改字”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绿”字用的是否巧妙,巧妙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绿”字兼具色彩美和动态美,并启发学生写文章,要注意反复推敲用字,斟酌字句。
最后,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诗。并结合古琴曲《春江花月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泊船瓜洲》全诗。
综上所述,《泊船瓜洲》三重思乡情体现在距离感、睹物思乡、月的意象三个方面。教师要通过巧妙的古诗导入,引导学生知诗人,解诗题,并指导学生抓住字眼,深入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入诗境,感悟体会王安石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参考文献:
[1]文利.课例研修,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泊船瓜洲》一課的教学为例[J].教育界,2020(07):69-70.
[2]宋莹.课例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泊船瓜洲》一课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22):73-74.
[3]赵倩.基于文本与学情的学习单设计——以《泊船瓜洲》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19):66-67.
[4]王一川.对外古诗词文化体验课的教案设计——以《泊船瓜洲》为例[J].汉字文化,2019(11):37-40.
[5]郑晓颖.“古诗咖啡馆”阅读教学设计——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04):14-18.
[6]陈兴宽.《泊船瓜洲》教学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5):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