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硬件设施日益完善,但也存在着一些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外延式发展,忽视自身软实力的建设的现象。本文主要从社会发展、高校体制、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高校提升软实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软实力 高校 大学生
引言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约瑟夫·奈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和资源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制度的吸引力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力(不是强迫、收买为手段)来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也在不断加剧,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软实力建设基本现状
高校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实力的发源地。提升高校软实力,是落实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软实力是高校整体精神风貌,是大学精神、治学理念、办学特色、规章制度、校风学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通常由高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构成,是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硬件设施日益完善,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但也存在着一些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外延式发展,把目标过分集中在办学规模的扩大、科研经费的增加、学科种类的增加等硬指标上的现象,而忽视学校软实力的跟进,具体表现为:办学特色不突出、文化氛围不浓郁、学术研究水平低;官本位思想严重,教育行政化、学术官员化;在办学观念、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等。如何适应国情的需要,积极稳妥发展高等教育,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如何着力打造和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办学的重要课题。
二、制约高校提升软实力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发展环境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给我们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摇摆不定,甚至失去了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信任。在高校教育中就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出现思想的混乱、迷茫甚至产生模糊认识。但认真研究、批判和继承汹涌而来的新观念、新思想,既需要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扎扎实实开展理论研究,更需要在社会变革发展中用实践来检验。
(二)传统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制度造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重“硬指标”而轻“软实力”的结果。教育者为了培养更专业化的人才,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总是专注于强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问题,而不太关注道德、合作、奉献、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在片面的功利主义的就业导向下,更加关注掌握那些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获得胜利的“硬本领”,比如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等。
高校教育体制不健全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一是高校教育普遍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用硬指标、硬任务来衡量教育的效果,导致了高校教育可操作性差,可考查性差,很多教育工作落不到实处。二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多是年轻同志和兼职工作者,流动性大,道德教育上的理论研究、不够,缺乏长期性、系统性。三是建设力度、特别是投入不够。
(三)家庭教育失衡
作为高校软实力的承载者,大学生的个人软实力也直接影响着高校软实力的水平。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除了长期浸淫在中学的应试教育阶段外,还有很长时间受到家庭中父母亲人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品德和行为教育,对子女的不当的思想和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提升高校软实力的几点措施
(一)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在大学的存在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是高校软实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坚持以大学精神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软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高校应塑造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要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突出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大学文化育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二)完善大学管理制度
制度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标志,是文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外延拓展与内涵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大学制度就是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办学体制,从而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与效益,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外部形势协调发展。在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注重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学校制度的建立和构建,要要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符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律,让师生易于接受,让制度易于实施和运行;二是建立以法律为保障学校制度,经过合法程序,让多数人认同,不能仅出于管理者个人的主观意愿;三是保证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的,一经建立,任何人不能违反,制度的执行必须公平、公开,必须具有正义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切实以维护师生利益、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抛弃过去那种制度就是治理工具的错误观点,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充分发挥高校领导在制度建设中的表率作用,高度重视管理,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从各个层面做好高校管理工作;二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群体在制度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创新教师参与决策机制,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质询权,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坚持在开放中引进人才,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流动中稳定骨干的人才管理思路;三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把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坚持民主管理,发挥学生管理制度的杠杆作用,增强育人功能。
(三)突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学校独特风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抓住了特色,也就是抓住了学校的生存之路。也正是由于有了特色, 才会有优势、有实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树立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突出发展学科优势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创新办学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应在办学思路、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紧紧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办学历史,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做好发展定位。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大做强,一定不能只重视硬件建设,特别不能把自己变成所谓“大楼之谓”式的高校,一定要重视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的建设发展,努力形成底蕴深厚、科学民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高校文化。同时,建设新时期的高校文化,还要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战略理论,有意识地进行品牌经营,在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逐步探索和提炼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结语
高校软实力的建设几乎涉及到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复杂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已经为高校软实力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新时期高校只要在制度建设、精神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加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一定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新谱.文化管理:大学提升软实力的有效途径[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30):107-108
[2]陈翊.节约型校园建设与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
[3]于洪良.提升高校发展软实力的思考[J].理论学习,2006,(06):38-38
[4]邓丽敏.高校人才开发模式的战略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8
[5]刘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特色校园文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6]邬惠.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96-97
[7]于振荣.高校文化力的竞争效用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03): 89-91
[8]赵诣.软实力:大国争雄的角力场[J].中国社会导刊,2005,(12):55-57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关键词]软实力 高校 大学生
引言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约瑟夫·奈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和资源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制度的吸引力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力(不是强迫、收买为手段)来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也在不断加剧,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软实力建设基本现状
高校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实力的发源地。提升高校软实力,是落实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软实力是高校整体精神风貌,是大学精神、治学理念、办学特色、规章制度、校风学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通常由高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构成,是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硬件设施日益完善,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但也存在着一些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外延式发展,把目标过分集中在办学规模的扩大、科研经费的增加、学科种类的增加等硬指标上的现象,而忽视学校软实力的跟进,具体表现为:办学特色不突出、文化氛围不浓郁、学术研究水平低;官本位思想严重,教育行政化、学术官员化;在办学观念、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等。如何适应国情的需要,积极稳妥发展高等教育,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如何着力打造和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办学的重要课题。
二、制约高校提升软实力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发展环境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给我们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摇摆不定,甚至失去了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信任。在高校教育中就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出现思想的混乱、迷茫甚至产生模糊认识。但认真研究、批判和继承汹涌而来的新观念、新思想,既需要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扎扎实实开展理论研究,更需要在社会变革发展中用实践来检验。
(二)传统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制度造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重“硬指标”而轻“软实力”的结果。教育者为了培养更专业化的人才,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总是专注于强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问题,而不太关注道德、合作、奉献、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在片面的功利主义的就业导向下,更加关注掌握那些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获得胜利的“硬本领”,比如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等。
高校教育体制不健全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一是高校教育普遍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用硬指标、硬任务来衡量教育的效果,导致了高校教育可操作性差,可考查性差,很多教育工作落不到实处。二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多是年轻同志和兼职工作者,流动性大,道德教育上的理论研究、不够,缺乏长期性、系统性。三是建设力度、特别是投入不够。
(三)家庭教育失衡
作为高校软实力的承载者,大学生的个人软实力也直接影响着高校软实力的水平。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除了长期浸淫在中学的应试教育阶段外,还有很长时间受到家庭中父母亲人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品德和行为教育,对子女的不当的思想和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提升高校软实力的几点措施
(一)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在大学的存在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是高校软实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坚持以大学精神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软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高校应塑造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要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突出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大学文化育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二)完善大学管理制度
制度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标志,是文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外延拓展与内涵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大学制度就是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办学体制,从而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与效益,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外部形势协调发展。在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注重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学校制度的建立和构建,要要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符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律,让师生易于接受,让制度易于实施和运行;二是建立以法律为保障学校制度,经过合法程序,让多数人认同,不能仅出于管理者个人的主观意愿;三是保证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的,一经建立,任何人不能违反,制度的执行必须公平、公开,必须具有正义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切实以维护师生利益、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抛弃过去那种制度就是治理工具的错误观点,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充分发挥高校领导在制度建设中的表率作用,高度重视管理,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从各个层面做好高校管理工作;二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群体在制度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创新教师参与决策机制,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质询权,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坚持在开放中引进人才,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流动中稳定骨干的人才管理思路;三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把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坚持民主管理,发挥学生管理制度的杠杆作用,增强育人功能。
(三)突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学校独特风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抓住了特色,也就是抓住了学校的生存之路。也正是由于有了特色, 才会有优势、有实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树立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突出发展学科优势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创新办学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应在办学思路、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紧紧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办学历史,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做好发展定位。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大做强,一定不能只重视硬件建设,特别不能把自己变成所谓“大楼之谓”式的高校,一定要重视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的建设发展,努力形成底蕴深厚、科学民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高校文化。同时,建设新时期的高校文化,还要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战略理论,有意识地进行品牌经营,在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逐步探索和提炼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四、结语
高校软实力的建设几乎涉及到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复杂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已经为高校软实力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新时期高校只要在制度建设、精神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加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一定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新谱.文化管理:大学提升软实力的有效途径[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30):107-108
[2]陈翊.节约型校园建设与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
[3]于洪良.提升高校发展软实力的思考[J].理论学习,2006,(06):38-38
[4]邓丽敏.高校人才开发模式的战略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8
[5]刘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特色校园文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6]邬惠.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96-97
[7]于振荣.高校文化力的竞争效用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03): 89-91
[8]赵诣.软实力:大国争雄的角力场[J].中国社会导刊,2005,(12):55-57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