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学生说他喜欢数学,是因为我上课时喜欢讲身边的事,很有趣。的确,这些年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数学生活化,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也让我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充盈着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让数学生活化,大大地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让我的教学收效不凡。
1创设生活情境,构建“生命”课堂,让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呼吸!”因此,我们要赋枯燥的数学以“生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上课时,我尽力创造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猜价格的游戏。我准备了几件学生熟悉的物品(如:保温杯30元,书包88元 ……)我每次拿出一个物品让学生猜它的价格,当学生猜高了或低了,我就提示他们高了或低了,学生就会把价格下降或上调。整节课,学生神情专注,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思维敏捷地应变着,脸上时时露出成功的喜悦。这节课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玩”中不知不觉的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把数学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数学的抽象和枯燥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特别是有些定律和公式,学生难以牢记又容易混淆。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生活材料,有效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把它生活化、形象化。如有些学生老是把乘法分配律写成这样:a×(b+c)=ab+c,不知讲过多少遍,就是记不住,我就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几年后你们考上了大学到很远的地方读书,回家时,看见久别的爸妈,你跟爸爸拥抱,也要跟妈妈拥抱,a就好比你自己,(b+c)好比在家的爸妈,a×b是你跟爸爸拥抱,a×c是你跟妈妈拥抱。学生听完会意地笑了。我问学生:“ab+ac=a×(b+c)好比什么?”学生说:“好比我跟爸妈拥抱后离开家去读书,爸爸妈妈留在家中。”当出现a×(b+c+d)类题时,学生就有趣地把d比作奶奶。别说还真管用,此后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还真的很少出错。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把数学与生活融合贯通,帮助对数学的理解。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问学生:“你能形象的比方一下1/3吗?”有个学生说:“‘1’就是一个西瓜,分数线‘-’就象一把刀,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3份。”多形象的比方,不难看出这位学生对分数认识得比较深刻。
3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解题的小窍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来解决生活中问题,它们之间是相互的关系,是双向的作用,如果我们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能帮助我们来解决数学问题。许多时候,学生解题出现困难时,我就会创设一个问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思考、去解决,难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有时一个生活情境就能使一个数学问题变得很直观、很简单。如:已知7/12×a=1/4×b,则a○b(比较a与b的大小),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玩跷跷板两边的重量要怎样?(均衡)7/12×a=1/4×b就好比4人玩跷跷板,胖子的一边加一个瘦子,瘦子一边加一个胖子,两边重量才会均衡,才能玩。7/12>1/4,7/12就好比是一个胖子,1/4就好比一个瘦子。”学生马上做出回应:“a应该是瘦子,b应该是胖子,所以a
4将数学练习融于生活中,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对教科书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生活化,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圆的认识”这一课的课后练习第四题是让学生利用“直径是圆内最长线段”这一知识点理解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测量没有标注圆心的圆形物体的直径。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将这一题改成了“你能量出一元硬币的直径吗?试一试”。钱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问题一提出,学生顿时兴趣大增,拿出一元硬币忙活起来,比的比,画的画。汇报交流时,学生不但利用了第4题中的两种方法,还用了其它的方法。他们清晰的解释了所做的理论依据。这个练习设计把对知识理解转为知识的运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把枯燥的习题变得有趣味、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不仅巩固了当堂所学,而且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师要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数学生活化,使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1创设生活情境,构建“生命”课堂,让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呼吸!”因此,我们要赋枯燥的数学以“生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上课时,我尽力创造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猜价格的游戏。我准备了几件学生熟悉的物品(如:保温杯30元,书包88元 ……)我每次拿出一个物品让学生猜它的价格,当学生猜高了或低了,我就提示他们高了或低了,学生就会把价格下降或上调。整节课,学生神情专注,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思维敏捷地应变着,脸上时时露出成功的喜悦。这节课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玩”中不知不觉的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把数学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数学的抽象和枯燥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特别是有些定律和公式,学生难以牢记又容易混淆。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生活材料,有效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把它生活化、形象化。如有些学生老是把乘法分配律写成这样:a×(b+c)=ab+c,不知讲过多少遍,就是记不住,我就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几年后你们考上了大学到很远的地方读书,回家时,看见久别的爸妈,你跟爸爸拥抱,也要跟妈妈拥抱,a就好比你自己,(b+c)好比在家的爸妈,a×b是你跟爸爸拥抱,a×c是你跟妈妈拥抱。学生听完会意地笑了。我问学生:“ab+ac=a×(b+c)好比什么?”学生说:“好比我跟爸妈拥抱后离开家去读书,爸爸妈妈留在家中。”当出现a×(b+c+d)类题时,学生就有趣地把d比作奶奶。别说还真管用,此后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还真的很少出错。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把数学与生活融合贯通,帮助对数学的理解。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问学生:“你能形象的比方一下1/3吗?”有个学生说:“‘1’就是一个西瓜,分数线‘-’就象一把刀,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3份。”多形象的比方,不难看出这位学生对分数认识得比较深刻。
3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解题的小窍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来解决生活中问题,它们之间是相互的关系,是双向的作用,如果我们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能帮助我们来解决数学问题。许多时候,学生解题出现困难时,我就会创设一个问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思考、去解决,难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有时一个生活情境就能使一个数学问题变得很直观、很简单。如:已知7/12×a=1/4×b,则a○b(比较a与b的大小),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玩跷跷板两边的重量要怎样?(均衡)7/12×a=1/4×b就好比4人玩跷跷板,胖子的一边加一个瘦子,瘦子一边加一个胖子,两边重量才会均衡,才能玩。7/12>1/4,7/12就好比是一个胖子,1/4就好比一个瘦子。”学生马上做出回应:“a应该是瘦子,b应该是胖子,所以a
4将数学练习融于生活中,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对教科书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生活化,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圆的认识”这一课的课后练习第四题是让学生利用“直径是圆内最长线段”这一知识点理解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测量没有标注圆心的圆形物体的直径。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将这一题改成了“你能量出一元硬币的直径吗?试一试”。钱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问题一提出,学生顿时兴趣大增,拿出一元硬币忙活起来,比的比,画的画。汇报交流时,学生不但利用了第4题中的两种方法,还用了其它的方法。他们清晰的解释了所做的理论依据。这个练习设计把对知识理解转为知识的运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把枯燥的习题变得有趣味、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不仅巩固了当堂所学,而且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师要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数学生活化,使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价值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