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行学分制是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对策,对顺利推行学分制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问题与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并且,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也是中职学校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早在1994年,国家教委就颁发了《关于印发〈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1994]4号)首次提出了学分制的问题,而我省从2000年起就有部分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进行了学分制试验,省教育厅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于2002年5月下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办法》,各市选择了一些办学水平较好的学校开展试点工作。我们大连市走在了这项教改工作的前列,先后于2001年、2004年经历了首次试点和扩大试点范围的两个阶段,试点的中职学校由4所增加到15所,试点的专业由20个增加到60余个,进一步扩大试点学校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从全省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分制的试点情况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省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在试点实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学分制试点的深入开展。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研究,并寻找相应对策,以利于今后在中职学校全面推进学分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1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1.1观念、认识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观念、认识问题成为阻碍学分制试点的关键问题之一。观念、认
识问题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各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对学分制缺乏理解,多数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把推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对是否在本地区的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在多大范围内推行,以及怎样推行均没有相应的方案,多数市教研部门对推行学分制的职业学校缺乏有效的指导,这就导致了实行学分制的职业学校基本上处于自己摸索的状态。二是学校层面对学分制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简单地以为学分制就是把课时换算为学分,对学分制的本质缺乏深入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学校认为学分制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大量的繁重的工作,而在本质上不比传统的学年制优越多少,因此一部分学校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放弃了试点。还有一部分正在试点的学校,只是很有限地增加了几门选修课,把课时折算为学分,这充其量只能是学分制的初级阶段。
1.2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措施。2002年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办法》,该文件的下发至今已经8年了,但迄今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措施仍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如省里每年对普通中专毕业生的验印制度仍然是与传统的学年制相配套,一年只验审一次,这给提前或延后毕业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只能采取变通的方式先把学生的毕业证拿到学校,由学校保管,而这是不符和相关的规定的。二是收费制度不配套。实行学分制后,物价部门没有按照学分制审批收费,学校仍按学年收取费用,这给学校的辅修、补修的收费带来困难。三是按专业大类招生没有完全实施,这为学分制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1.3教学资源短缺。教学资源短缺已成为阻碍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凡是推行学分制的学校,都是教学设施与设备、教师的数量与质量等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的学校。根据试点学校的经验,实行学分制在教师的配置上至少比不实行学分制要多出20%,教室、实验室的配置至少要多出三分之一才能满足学分制教学的需要。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许多学分制试点学校只能开出有限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1.4缺乏与学分制相配套的管理软件。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软件是实施学分制的基本保障。学分制给传统的管理手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分制的实施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工作量骤然增加,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软件真正的学分制难以推行。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学校使用的管理软件不尽相同,有的是学校自己开发的,功能不完善,有的是从外地公司购置的,费用很高且不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缺少标准统一的教学管理软件。
2中职学校具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需要调整。中职教师大多数应为大学本科学历,就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深度而言,为中职学生教授理论知识不应当存在问题。但由于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产品换代速度加快,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必然会出现老化。教授过时的知识无异于无效劳动,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是必需的。另外,社会需要中职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操作技能型人才,而我们的教师本身缺乏这样的能力,因此,需要做能力的补充和能力结构的调整,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限制性措施的负面影响。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保证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稳定,通常采取诸如统考、抽考以及在教学计划中对基础文化课的课时进行限定等措施,使得各中职学校只得围绕统考、抽考去教学,选修课和技能训练课的课时相应减少,使与学分制相互依赖的选修课制度受到限制,实行学分制所要达到的弹性学制、工学交替、分层教学等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2.3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受目前我国高考制度、不同学历人群工作报酬的差别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大多倾向于让子女升高中、进大学,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原有教学班与建制班的班级管理本来就存在相当的难度,如果实行学分制,学生自选课程,就必然形成建制班与教学班的分离,使学校在考勤、课堂秩序等方面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2.4教学管理复杂化。教学班与建制班的分离、重组和交叉,使得学生成绩的核算、登记,教室、机房的安排等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量成倍地增加;由于工学交替、分层教学而造成的补学分、课程替代的确认、技能证书与学分的折算以及排课等工作元素的增加,使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幅度提高。
2.5教学成本提高。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专业类别多,总体规模小(在校生2000~3000人已经是比较大的)的特点,实施学分制,在学生自选课模式下,必然造成教学班级数量增多而班级人数减少、教师及课时增多的情况,从而使得教学的投入增加,教学成本提高。
3中职学校对学分制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的对策
尽管在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必须实行学分制,进而实现弹性学制、工学交替、分层教学的目的。这种合理的教学制度取代传统的教学制度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当然,实行学分制不可盲目,更不能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3.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学分制的实施扫清认识上的障碍。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职业学校学分制试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观念的转变在于人们对学分制的深刻理解,对于学分制运行过程中形势的正确判断和问题的及时处理。学分制的试行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学校自身的事情,而且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涉及到学生和家长。因此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的观念。学分制的试行涉及方方面面的政策规定。有些涉及教育内部政策的变化,如学籍管理问题、学习年限问题、课程重读问题等等。有些涉及教育外部政策的变化,如教育部门与物价部门之间的相关的政策规定,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相关的政策规定,等等。只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对学分制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制定出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带领大家与相关部门共同探讨有关政策规定的变化。其次,转变校长、教师的观念。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作息时间、学生的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学分制的试行决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情,它涉及职业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全校所有的工作部门,如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等,涉及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校长去协调和解决。教师是学分制试点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教师全神贯注的参与,学分制试点工作将寸步难行。教师的责任在于改变教学中与学分制试点所不相容的一切,主要还在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熟悉的课程、熟悉的内容、熟悉的授课方法。第三,转变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可以部分地选择课程、专业和教师。但是这些客观条件需要学生去充分理解并加以应用才能变成现实。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还缺少享用这些条件的能力,他们可以部分地选择专业,但他们不知道该专业的特点和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可以部分地选择课程,但他们对该课程的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缺乏必要的了解;他们可以部分地选择教师,但他们还不十分了解一个好教师的客观标准。在学分制的条件下,课程层次有高有低、学习时间有长有短,作为学生的家长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既不能放任自己的孩子,无所事事;也不能过高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将一些实际上不可能做到的要求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学生的家长要和学校的教师的密切配合,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共同塑造学生的发展。学分制的试点工作涉及的人员较广,只有各方面的人员认识提高了,真正理解学分制的本质,才能确保学分制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们的认识,转变观念。一是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到学分制试点搞的比较好的先进地区进行学习,二是请专家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能充分地理解学分制的本质;三是通过在职业学校开展关于学分制试点的大讨论的方式,促进教师的自觉学习与思考,不断提高他们认识水平;四是通过举办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关于学分制的说明会,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学分制的认识,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充分利用学分制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的选择空间。
3.2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逐步扩大学分制的试点范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更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取代现行的、与基础教育类似的统考手段。应给各中职学校根据生源情况、教学资源情况、社会需求与学生本身的要求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更大的自由空间,以便实现推行学分制所要达到的弹性学制、工学交替、分层教学的目。衡量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最根本的标准是其毕业生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以此为核心内容。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分制的试点工作纳入自己的工作任务,省里要通过评估、督导、资金支持等手段,引导、促进各市学分制试点工作的进行;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制定在本地区逐步推行学分制试点的工作方案,各地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职业学校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指导,通过各种教研活动,与学校教师共同总结实施学分制的经验,探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学校自身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学分制的试点工作。
3.3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学分制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大面积推行学分制的根本保障。一是确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提供方便;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与物价部门进行协调,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收费制度,按学分收取学费,为辅修和重修课程提供收费依据;三是采取按大类专业招生,为学生提供更广的选择空间;四是确立学分互认的统一标准,为转学转专业、跨校选修课程等提供条件。
3.4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以我省为例,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把有关职业教育的经费逐项落实,省人大要定期督察各级政府落实职教经费的情况,并把落实情况与干部的任用、奖惩挂钩,纳入干部年度考核指标。同时要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的方式向商业银行贷款,改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加强实验室、专业室的建设,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3.5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学分制的实施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还不能完全满足学分制的试点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一是对教师进行有关学分制教学制度的培训,使教师对学分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二是要通过各种培训措施和教师自身不断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随着学分制试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选择权会不断地扩大,从选择课程逐渐向选课程、选教师过渡,如果不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学分制的条件下许多教师会逐渐被淘汰。在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不调,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较少,实习实训教师尤其缺乏,能够胜任大量选修课的教师明显不足,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职业教育改革深入。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的现实,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最大限度予以提高和改进。“走出去”就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习、考察、培训,不断学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打造成“双师型”教师、多面手的教师。“请进来”就是定期聘请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到校授课、举办讲座、聘请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带动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工作,促进职教教师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毫无疑问,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那么职业教育学自然有别于普通教育学。因此,从探寻职业教育自身特定规律的角度,加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更多的希望还是寄托在国家和政府身上,期待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力量开展关于职业教育学的专项研究,开发专门针对职教师资培训与培养的相关课程、教材及培训方案,以确保职教教师在具备通用教学论及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与普通教育不同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和教学论知识。
3.6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由于实行学分制给学生管理增加了难度,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生遵章守纪的教育。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尽快适应建制班与教学班相分离的上课方式,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在确定选修课范围、类型及难易程度时,要进行调查研究,既要考虑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对每门选修课,都要向学生介绍其特点和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等内容,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自觉学习情况下,课堂秩序及出勤等问题自然会减少。作为对课堂秩序和出勤等纪律问题的补充控制手段,可以将教学班的学生以建制班为基础分为若干组,各组设组长,记录本组出勤及课堂纪律情况,对建制班的班主任负责,以实现班主任对本建制班学生的有效管理。还应考虑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应降低期中、期末考试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取消以往每学期若干次占用完整课时的课堂测验,代之以每次课或隔次课的随堂小测验。测验内容为课上讲授的重点核心问题;测验题目应比较简单,只要听课了,就能回答;测验时间宜短,一般在每次课下课前10分钟左右;作为平时成绩,不得补考。这样,学生不上课或不听课,都将不能得到这部分成绩,而这部分成绩对能否取得本课程的学分又是至关重要的。这就促使学生必须上课又必须听课。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时,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必然会减少。虽然这样的措施带有强制性,但对于那些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显然是必要的。
3.7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规范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导致的教学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与复杂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制订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程序与详细的工作计划。这样,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有条不紊从容地予以解决。职业学校可建立起学校、专业年级两级选课管理运行机制,建立选课中心,实行网络化垂直管理。根据课程类别进行选课分工,将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所有课程(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号、任课教师、学时学分、授课时间及地点等)输入计算机中。学生凭学生卡在一学期结束前到“选课中心”去选下学期的课程。应允许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有一定的自主权,要正确处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一律实行网上选课,这样,选课的效度将会大大提高。另外,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学分制应用软件进行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以及学生成绩处理、排课等都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由于该软件具有标准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和适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因而其应用将使学分制教学管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分制在职业学校的推行是大势所趋,灵活的方式,弹性的学制可以更好的调动师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监督教师的教学,把素质教育的道路更好的拓展开。中等专业学校实行学分制,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尽管学分制的实施目前尚不完善,无论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一定能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让学生能更主动、更有兴趣地进行学习,让学分制更加深入学生,取得成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中等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洲.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2007(31):42~46
2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0(4):
45~46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问题与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并且,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也是中职学校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早在1994年,国家教委就颁发了《关于印发〈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1994]4号)首次提出了学分制的问题,而我省从2000年起就有部分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进行了学分制试验,省教育厅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于2002年5月下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办法》,各市选择了一些办学水平较好的学校开展试点工作。我们大连市走在了这项教改工作的前列,先后于2001年、2004年经历了首次试点和扩大试点范围的两个阶段,试点的中职学校由4所增加到15所,试点的专业由20个增加到60余个,进一步扩大试点学校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建立了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从全省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分制的试点情况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省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在试点实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学分制试点的深入开展。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研究,并寻找相应对策,以利于今后在中职学校全面推进学分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1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1.1观念、认识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观念、认识问题成为阻碍学分制试点的关键问题之一。观念、认
识问题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各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对学分制缺乏理解,多数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把推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对是否在本地区的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在多大范围内推行,以及怎样推行均没有相应的方案,多数市教研部门对推行学分制的职业学校缺乏有效的指导,这就导致了实行学分制的职业学校基本上处于自己摸索的状态。二是学校层面对学分制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简单地以为学分制就是把课时换算为学分,对学分制的本质缺乏深入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学校认为学分制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大量的繁重的工作,而在本质上不比传统的学年制优越多少,因此一部分学校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放弃了试点。还有一部分正在试点的学校,只是很有限地增加了几门选修课,把课时折算为学分,这充其量只能是学分制的初级阶段。
1.2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措施。2002年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办法》,该文件的下发至今已经8年了,但迄今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措施仍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如省里每年对普通中专毕业生的验印制度仍然是与传统的学年制相配套,一年只验审一次,这给提前或延后毕业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只能采取变通的方式先把学生的毕业证拿到学校,由学校保管,而这是不符和相关的规定的。二是收费制度不配套。实行学分制后,物价部门没有按照学分制审批收费,学校仍按学年收取费用,这给学校的辅修、补修的收费带来困难。三是按专业大类招生没有完全实施,这为学分制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1.3教学资源短缺。教学资源短缺已成为阻碍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凡是推行学分制的学校,都是教学设施与设备、教师的数量与质量等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的学校。根据试点学校的经验,实行学分制在教师的配置上至少比不实行学分制要多出20%,教室、实验室的配置至少要多出三分之一才能满足学分制教学的需要。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许多学分制试点学校只能开出有限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1.4缺乏与学分制相配套的管理软件。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软件是实施学分制的基本保障。学分制给传统的管理手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分制的实施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工作量骤然增加,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软件真正的学分制难以推行。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学校使用的管理软件不尽相同,有的是学校自己开发的,功能不完善,有的是从外地公司购置的,费用很高且不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缺少标准统一的教学管理软件。
2中职学校具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需要调整。中职教师大多数应为大学本科学历,就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深度而言,为中职学生教授理论知识不应当存在问题。但由于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产品换代速度加快,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必然会出现老化。教授过时的知识无异于无效劳动,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是必需的。另外,社会需要中职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操作技能型人才,而我们的教师本身缺乏这样的能力,因此,需要做能力的补充和能力结构的调整,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限制性措施的负面影响。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保证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稳定,通常采取诸如统考、抽考以及在教学计划中对基础文化课的课时进行限定等措施,使得各中职学校只得围绕统考、抽考去教学,选修课和技能训练课的课时相应减少,使与学分制相互依赖的选修课制度受到限制,实行学分制所要达到的弹性学制、工学交替、分层教学等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2.3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受目前我国高考制度、不同学历人群工作报酬的差别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大多倾向于让子女升高中、进大学,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原有教学班与建制班的班级管理本来就存在相当的难度,如果实行学分制,学生自选课程,就必然形成建制班与教学班的分离,使学校在考勤、课堂秩序等方面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2.4教学管理复杂化。教学班与建制班的分离、重组和交叉,使得学生成绩的核算、登记,教室、机房的安排等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量成倍地增加;由于工学交替、分层教学而造成的补学分、课程替代的确认、技能证书与学分的折算以及排课等工作元素的增加,使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幅度提高。
2.5教学成本提高。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专业类别多,总体规模小(在校生2000~3000人已经是比较大的)的特点,实施学分制,在学生自选课模式下,必然造成教学班级数量增多而班级人数减少、教师及课时增多的情况,从而使得教学的投入增加,教学成本提高。
3中职学校对学分制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的对策
尽管在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必须实行学分制,进而实现弹性学制、工学交替、分层教学的目的。这种合理的教学制度取代传统的教学制度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当然,实行学分制不可盲目,更不能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3.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学分制的实施扫清认识上的障碍。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职业学校学分制试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观念的转变在于人们对学分制的深刻理解,对于学分制运行过程中形势的正确判断和问题的及时处理。学分制的试行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学校自身的事情,而且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涉及到学生和家长。因此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的观念。学分制的试行涉及方方面面的政策规定。有些涉及教育内部政策的变化,如学籍管理问题、学习年限问题、课程重读问题等等。有些涉及教育外部政策的变化,如教育部门与物价部门之间的相关的政策规定,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相关的政策规定,等等。只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对学分制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制定出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带领大家与相关部门共同探讨有关政策规定的变化。其次,转变校长、教师的观念。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作息时间、学生的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学分制的试行决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情,它涉及职业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全校所有的工作部门,如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等,涉及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校长去协调和解决。教师是学分制试点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教师全神贯注的参与,学分制试点工作将寸步难行。教师的责任在于改变教学中与学分制试点所不相容的一切,主要还在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熟悉的课程、熟悉的内容、熟悉的授课方法。第三,转变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可以部分地选择课程、专业和教师。但是这些客观条件需要学生去充分理解并加以应用才能变成现实。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还缺少享用这些条件的能力,他们可以部分地选择专业,但他们不知道该专业的特点和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可以部分地选择课程,但他们对该课程的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缺乏必要的了解;他们可以部分地选择教师,但他们还不十分了解一个好教师的客观标准。在学分制的条件下,课程层次有高有低、学习时间有长有短,作为学生的家长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既不能放任自己的孩子,无所事事;也不能过高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将一些实际上不可能做到的要求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学生的家长要和学校的教师的密切配合,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共同塑造学生的发展。学分制的试点工作涉及的人员较广,只有各方面的人员认识提高了,真正理解学分制的本质,才能确保学分制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们的认识,转变观念。一是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到学分制试点搞的比较好的先进地区进行学习,二是请专家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能充分地理解学分制的本质;三是通过在职业学校开展关于学分制试点的大讨论的方式,促进教师的自觉学习与思考,不断提高他们认识水平;四是通过举办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关于学分制的说明会,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学分制的认识,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充分利用学分制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的选择空间。
3.2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逐步扩大学分制的试点范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更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取代现行的、与基础教育类似的统考手段。应给各中职学校根据生源情况、教学资源情况、社会需求与学生本身的要求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更大的自由空间,以便实现推行学分制所要达到的弹性学制、工学交替、分层教学的目。衡量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最根本的标准是其毕业生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以此为核心内容。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分制的试点工作纳入自己的工作任务,省里要通过评估、督导、资金支持等手段,引导、促进各市学分制试点工作的进行;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制定在本地区逐步推行学分制试点的工作方案,各地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职业学校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指导,通过各种教研活动,与学校教师共同总结实施学分制的经验,探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学校自身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学分制的试点工作。
3.3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学分制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大面积推行学分制的根本保障。一是确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提供方便;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与物价部门进行协调,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收费制度,按学分收取学费,为辅修和重修课程提供收费依据;三是采取按大类专业招生,为学生提供更广的选择空间;四是确立学分互认的统一标准,为转学转专业、跨校选修课程等提供条件。
3.4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以我省为例,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把有关职业教育的经费逐项落实,省人大要定期督察各级政府落实职教经费的情况,并把落实情况与干部的任用、奖惩挂钩,纳入干部年度考核指标。同时要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的方式向商业银行贷款,改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加强实验室、专业室的建设,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3.5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学分制的实施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还不能完全满足学分制的试点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一是对教师进行有关学分制教学制度的培训,使教师对学分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二是要通过各种培训措施和教师自身不断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随着学分制试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选择权会不断地扩大,从选择课程逐渐向选课程、选教师过渡,如果不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学分制的条件下许多教师会逐渐被淘汰。在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不调,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较少,实习实训教师尤其缺乏,能够胜任大量选修课的教师明显不足,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职业教育改革深入。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的现实,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最大限度予以提高和改进。“走出去”就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习、考察、培训,不断学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打造成“双师型”教师、多面手的教师。“请进来”就是定期聘请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到校授课、举办讲座、聘请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带动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工作,促进职教教师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毫无疑问,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那么职业教育学自然有别于普通教育学。因此,从探寻职业教育自身特定规律的角度,加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更多的希望还是寄托在国家和政府身上,期待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力量开展关于职业教育学的专项研究,开发专门针对职教师资培训与培养的相关课程、教材及培训方案,以确保职教教师在具备通用教学论及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与普通教育不同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和教学论知识。
3.6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由于实行学分制给学生管理增加了难度,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生遵章守纪的教育。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尽快适应建制班与教学班相分离的上课方式,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在确定选修课范围、类型及难易程度时,要进行调查研究,既要考虑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对每门选修课,都要向学生介绍其特点和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等内容,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自觉学习情况下,课堂秩序及出勤等问题自然会减少。作为对课堂秩序和出勤等纪律问题的补充控制手段,可以将教学班的学生以建制班为基础分为若干组,各组设组长,记录本组出勤及课堂纪律情况,对建制班的班主任负责,以实现班主任对本建制班学生的有效管理。还应考虑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应降低期中、期末考试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取消以往每学期若干次占用完整课时的课堂测验,代之以每次课或隔次课的随堂小测验。测验内容为课上讲授的重点核心问题;测验题目应比较简单,只要听课了,就能回答;测验时间宜短,一般在每次课下课前10分钟左右;作为平时成绩,不得补考。这样,学生不上课或不听课,都将不能得到这部分成绩,而这部分成绩对能否取得本课程的学分又是至关重要的。这就促使学生必须上课又必须听课。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时,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必然会减少。虽然这样的措施带有强制性,但对于那些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显然是必要的。
3.7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规范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导致的教学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与复杂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制订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程序与详细的工作计划。这样,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有条不紊从容地予以解决。职业学校可建立起学校、专业年级两级选课管理运行机制,建立选课中心,实行网络化垂直管理。根据课程类别进行选课分工,将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所有课程(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号、任课教师、学时学分、授课时间及地点等)输入计算机中。学生凭学生卡在一学期结束前到“选课中心”去选下学期的课程。应允许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有一定的自主权,要正确处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一律实行网上选课,这样,选课的效度将会大大提高。另外,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学分制应用软件进行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以及学生成绩处理、排课等都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由于该软件具有标准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和适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因而其应用将使学分制教学管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分制在职业学校的推行是大势所趋,灵活的方式,弹性的学制可以更好的调动师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监督教师的教学,把素质教育的道路更好的拓展开。中等专业学校实行学分制,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尽管学分制的实施目前尚不完善,无论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一定能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让学生能更主动、更有兴趣地进行学习,让学分制更加深入学生,取得成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中等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洲.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2007(31):42~46
2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0(4):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