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角色唱段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ohu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吟诗人》是威尔第杰出的歌剧作品。在这首作品中,人物形象唱段一直被作为演唱与教学中的范本被后世不断地学习与研究。本文将围绕作品中阿苏切娜作的唱段进行分析,从人物性格到演唱方式,从音乐本体到风格特征,以求管中窥豹的反映出整部歌剧的创作与表达思维。
  关键词:威尔第  《游吟诗人》  女性  阿苏切娜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167-03
   一、《游吟诗人》与阿苏切娜
   (一)背景介绍
   歌剧《游吟诗人》于1853年问世,并在作曲家的亲自指挥下进行首演,取得了极大成功,这也是继歌剧作品《弄臣》之后又一史诗性力作,与其后创作的《茶花女》并称为威尔第“三大歌剧杰作”。在歌剧《游吟诗人》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将当时意大利歌剧以炫耀演唱技巧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极大改革,开始强调歌剧中人物的鲜明性格、戏剧性冲突以及戏剧化的演唱方式,让观众欣赏专注聆听演唱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清晰的辨别出故事发展的方向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让音乐服务于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依托于音乐得以表现的歌剧创作模式得到了极大发展,笔者认为此为该歌剧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部歌剧共分为四幕,每幕都有标题。故事以西班牙的比斯开与阿拉贡两地为背景,讲述了15世纪封建社会中被统治阶级迫害吉普赛人复仇的故事,故事内容相对复杂,以复仇为主题,以爱情为主线并穿插亲情的故事铺述方式构成故事脉络。剧中女中音阿苏切娜作为主线牵引着故事的发展,故事所有的爱恨情仇或多或少的都与其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让故事的内容和表现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让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同时也能够在逻辑上思辨故事所要表现的思想。而作为故事中的“灵魂“阿苏切娜在音乐演唱上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以及叙述。
   (二)阿苏切娜的人物性格
   在这部《游吟诗人》中,对于阿苏切娜人物性格刻画的铺垫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将一些故事情节隐藏于不存在的故事开端中,后续在歌剧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出阿苏切娜具体的人物性格。阿苏切娜由于要为其亲眼目睹惨死的母亲报仇,决定把鲁那伯爵的儿子抱到刑场烧死,但是却在恍惚中错将亲生儿子丢到火堆中,至此在丧母与丧子的双重打击之下阿苏切娜被摧毁,之后阿苏切娜抱着伯爵的儿子回去抚养并坚信这个孩子能够在将来帮她完成复仇。在此期间阿苏切娜的咏叹调《火焰在燃烧》则充分体现出当时阿苏切娜的心理状态以及人物性格。从以上人物的经历所导致的变化来看,阿苏切娜本身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并且也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但是她偏激的性格以及不计后果的做事方式导致她注定是一个悲情人物。而后一系列复杂的情节转换以及意想不到的发展结果也将阿苏切娜这个人物推到了整部歌剧的中心点,同时将阿苏切娜从歌剧人物升华到了歌剧形象的位置上来。当我们了解了阿苏切娜的悲情性格以后在演唱过程中将人物的性格融入到演唱中,以设身处地的方式進行演唱则能够让音乐表达更具感染力,同时也让演唱者表演更加自然、深入。
   (三)阿苏切娜的音乐形象特征
   威尔第的《游吟诗人》不同于其他歌剧一个主线的戏剧发展原则的是,该剧不仅有“爱情”这条主线,更有“亲情”这条主线。而“亲情”这条主线的代表人物阿苏切娜由于带有明显的悲情性格,所以在她的咏叹调中充斥着悲情的色彩,演唱时旋律特征也与人物痛苦,绝望又带有复仇情节相吻合。在《火焰在燃烧》中,附点音乐的节奏型始终充斥于全曲之中,音乐语言简单明了,在咏叹调的终止部分使用了有力而稳定的表情记号并在b1音上以颤音的形式延长十三拍,最后将音乐推至g2音上干脆的结束。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阿苏切娜的音乐形象具有压抑且灰暗的一面,复仇的怒火已经完全充斥了她的内心,这让她的音乐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示。另外一首咏叹调《他双手戴着沉重的枷锁》是一首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女中音作品,在这首咏叹调中主人公阿苏切娜的情感波动较大。这首作品基本节奏速度较快而且强弱变化对比极其明显,所以对演唱者的演唱要求较高,只有自如的运用演唱技巧才能够把这段阿苏切娜愤恨、痛苦绝望以及饱含对孩子深深的爱这种复杂的音乐形象表达清楚,让音乐的整体更加丰满。
   对于阿苏切娜人物性格以及音乐形象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同时也是演唱技巧运用的前提。因为乐谱的乐音是固定客观存在的,如何将这些乐音转化成优美的音色并感染观众,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人物性格以及音乐形象有着明确深刻的认识,在演唱时把自身融入到角色中去才能让技巧发挥更加自如,让戏剧情节更加贴切,让音乐形象更具感染力。
   二、阿苏切娜演唱技巧分析
   (一)音乐旋律
   阿苏切娜的第一首咏叹调《火焰在燃烧》出现在第二幕中,属于叙事性咏叹调。该作品e小调,3/8拍,中板速度,复二部(A+B)曲式结构,旋律进行平稳且流畅。A段部分是单三部曲式(A+B+A),旋律整体一附点切分音的形式进行。这里笔者认为威尔第想通过切分音的节奏型来表现火焰燃烧时的律动感,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主人公阿苏切娜愤怒且有略带颤抖的心理波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首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颤音来突出主人公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最后长达13拍由弱至强的颤音更是将阿苏切娜的愤怒和仇恨推向了顶点,也为后续他的种种表现和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阿苏切娜另外一首独唱咏叹调《她双手戴着沉重的枷锁》也是出现在第二幕,比《火焰在燃烧》篇幅更加长大,作品a小调,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会进行一次节奏上的变化。第一步部分乐曲采用了速度稍快的6/8拍,开始弱起的3拍长音表示了主人公的无奈和心情的沉重,其后的旋律进行主要是以级进上行和跳进下行为,伴随着两音之间的“f-p”或是“f-pp”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阿苏切娜内心起伏不定、充满愤恨的心情。    第二部分节奏转为3/8拍,音乐速度加快,伴随着叙述回忆的歌词让阿苏切娜的情绪上升到了极点。最后一部分节奏变成了很快的2/2拍,这部分采用了《火焰在燃烧》的主旋律,其后音乐伴随着歌词不断的重复“我的孩子,妈妈竟然将你烧死”这句话表现出了阿苏切娜心中承受的痛苦与煎熬,将忧伤、昏暗的气氛渲染到了整个作品中来。
   (二)演唱技术
   当演唱者掌握了阿苏切娜的人物性格以及音乐形象以后则需要使用贴切的演唱技巧来诠释作品。这里指的演唱技巧不仅仅是单纯的发声、咬字以及气息几方面,还要注意到节奏、音量、以及音乐与戏剧结合方面,这样综合在一起才能让作品诠释的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1.音色和气息
   音色和气息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在《火焰在燃烧》开始部分,伴奏带入人声,演唱者的气息要吸的较深一些并保持在胸腔部分,在演唱时通过“以气带声”的方式把音放在高的位置保持共鸣,以便接下来的音始终保持在这个位置上并且持续进行。
   在演唱附点切分音的时候要控制好气息输送的强弱以及灵活性。此外,由于要与戏剧内容相符合,在一些强弱变化比较频繁的地方对于气息的控制更是需要多加练习。值得一提的是最后部分的13拍长音演唱者要将激动的气息牢牢控制在小腹部分,保证嘴部放松以及保持音高的持续、平稳,最終逐渐将主人公激动悲愤的情绪推到顶点。
   2.节奏与音量
   这两首咏叹调整体节奏风格都是三拍子速度较快的规整结构。我们在演唱时要注意的是节奏要与旋律进行以及戏剧发展保持平稳一致,这样才能够表现出阿苏切娜受到打击以后出现的恍惚幻觉,另外也能够表现出诸如模仿火苗律动的场景环境,让单纯的演唱变得更加立体、丰富。
   在音量方面也是需要演唱者多加注意的,在这两首咏叹调中为了表现阿苏切娜起伏不定的情绪变化,威尔第使用了很多对比强烈的表情记号,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于音量的变化与气息的配合更加协调,也要做到强弱对比分明。例如在《火焰在燃烧》中阿苏切娜唱到“一阵阵狂笑,伴随着喊叫”时,前四个小节采用的是f力度,而后四个小节直接转入到pp,通过演唱者对于音量上由大到小的控制使用能够表现出一种落寞的“回声”效果。
   3.演唱与戏剧的配合
   在歌剧中,音乐与戏剧情节是分不开的,相同演唱技巧的运用在不同戏剧情节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差别。所以我们需要对不同情节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应对,以便更加符合剧情需求,让音乐与戏剧情节完美的配合。例如在阿苏切娜错把自己的儿子扔入火堆时连续唱了四句“我的孩子”,笔者认为在演唱这四句时应该在前三句以递进的关系来加深她对失去孩子时的激动、懊恼、愤怒的情绪,演唱时要控制音乐的音量,要使声音是逐渐爆发出来的,到了最后一句可以将演唱的情绪和气息适当渐弱,以便让阿苏切娜在拥有以上情绪之后表现出女人的那份无奈、悲痛。这样才能很好的将演唱者的情绪调动起来,也让观众能够随着演唱的深入更加受到感染。
   (三)演唱风格
   威尔第的《游吟诗人》创作于19世纪,此时女中音在歌剧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曲作者又将女中音特有的宽厚、天鹅绒般的质感充分地开发出来用以表现母爱。另一方面,威尔第又将阿苏切娜定位成悲情角色,这就使得女中音低沉、灰暗的独特音色得到准确的发挥,让戏剧人物更加丰满,真实,让演唱者演唱更具标志性,演唱者在将两者相融合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出女中音特有的音色美更要具有力度美。随着剧情的发展,演唱者还需要完成较多的颤音、华丽的花钱以及美化装饰音等等,这些都需要演唱者有很好的演唱功底才能更好的完成,同事也要理解这些装饰音在作品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和意义。当我们演唱时要注意声音要坚强有力,将胸腔,头像、口鼻喉腔组合协调使用,这样才能让音乐的共鸣带动起戏剧元素的共鸣,增加女中音昏暗、厚重的音色特征,也使得阿苏切娜的艺术形象得以深化。
   在阿苏切娜的两首独唱咏叹调中,笔者人物演唱技巧的运用是整部音乐发展的动力,恰当且有深入的使用演唱技巧并与人物性格,剧情发展相结合才能够让作品表达的更加完整,让音乐因为演唱技巧而鲜活,让演唱技巧因为音乐而生动。
   (四)戏剧化的演唱特征
   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人物性格在剧情发展中所产生的矛盾冲突,这也是歌剧除了音乐之外最具表现力的表达方式之一。对于阿苏切娜的这个人物性格以及剧情变化时时刻刻都在表现出她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正因为繁复的矛盾叠加在她一个人身上才使得这个人物更加生动,感染力更加强烈。首先:阿苏切娜的矛盾集中在她与伯爵之间。看到自己惨死的母亲之后,她希望通过烧死伯爵儿子的方式来报复伯爵以便达成报复的目的。在这种矛盾的驱使下,让她错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丢入火中烧死。在这种矛盾中她唱出的《火焰在燃烧》生动表现了他看到儿子被烧死时的无能为力的那种悲痛、愤恨以及复仇的心理状态。而此时女中音圆润、柔和、丰满的音色则很好的表现了一位母亲丧母丧子的感情色彩。但小调音乐的昏暗、深沉也将阿苏切娜的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其次,阿苏切娜的矛盾在于她发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她亲手扔入火堆之后却又带着伯爵的儿子回去抚养,虽然她带有想利用伯爵儿子帮他复仇的心思,但是曲作者又赋予了她光辉的母爱一面,最终将伯爵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来抚养。长久之后复仇的心理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淡化最终将其视为己出。这种矛盾的产生赋予阿苏切娜高大光辉的一面。最后,阿苏切娜被捕之后,伯爵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绑在柱子上准备火刑的场面,让阿苏切娜与伯爵以及自己的矛盾达到了顶点,一方面他既希望为母报仇,另一方面也对养子曼里科表达出了不舍。阿苏切娜注定是一个悲情的人物,诸多矛盾施于一身也让阿苏切娜的戏剧性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阿苏切娜表现戏剧性音乐元素时,演唱者大多通过抒情风格、戏剧风格以及华丽风格等演唱技巧来诠释作品内容以求更加符合内容需要。在这三种风格使用中演唱的音量要较大,并且要充分发挥出女中音音域宽、爆发力强、富于变化的特征,让演唱的旋律能够与伴奏中柱式和弦丰满的表现力形成高度的统一,最终达到表现作品风格的演唱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威尔第的《游吟诗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最为著名的歌剧作品之一是有其必然性的。其中阿苏切娜作为剧中二号女主人公以其复杂、纠葛的剧情、丰富、悲情的人物性格与极其符合女中音音色特点的演唱特征成为了《游吟诗人》的标志性人物。整部歌剧虽然是“爱情”与“亲情”两条主线来发展剧情,但是我们不难看出阿苏切娜的“亲情线”更加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正是在这种戏剧情节的前提下,注重音乐与戏剧并重的威尔第将阿苏切娜的两首独唱唱段《火焰在燃烧》和《她双手戴着沉重的枷锁》的音乐描绘的充满仇恨、愤怒和母爱。所以,笔者认为在演唱这首作品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阿苏切娜的人物性格以及剧情发展,其次才能将演唱方法很好地融合到人物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够让音乐充满戏剧魅力。在演唱方法运用方面要求演唱者声音丰满、宏大、激情有力,表现出戏剧冲突中的斗争性与仇恨感。在气息方面更要求演唱者要圆润连贯,在平稳的基调下尽量让共鸣集中、明亮以便更好表现出阿苏切娜愤恨、复仇的演唱情绪。
  
  参考文献:
  [1]金雷.歌剧《游吟诗人》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特点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高瞻.爱恨交融的悲歌——对《游吟诗人》中阿苏切娜咏叹调《火焰在燃烧》演唱风格的分析[J].艺术研究,2010(04).
其他文献
摘要:钢琴是一件复调乐器,对于任何钢琴独奏作品而言,若想将其完美演绎,演奏者的复调意识和复调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复调作品是钢琴独奏学习者的必修课,其训练对于独立双手弹奏能力的促进,手指控制能力的发展,提高多声部音乐艺术的立体呈现思维,音乐织体的逻辑结构性、推理能力的锻炼,都具有巨大的直接推进作用。  关键词:钢琴 巴赫 复调 多声部 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少儿舞蹈创作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评定标准。随着少儿舞蹈作品的日益增多,其背后的舞蹈创作如何促进美育功能、怎样促成美育目标的实现越发引起教师与学界关注。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通过梳理历史背景、总结存在矛盾、引出个人观点、提出实践方案等四个方面,形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的逻辑梳理,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的归纳总结。以期通过对北京地区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实践路径的研究,为
期刊
摘要:由李镇、南维德、魏家稔的笛子协奏曲《走西口》被誉为笛子作品当中的“梁祝”,该曲在演奏过程中分别运用到D调曲笛、A调小梆笛、bB调低音大笛、F调小梆笛等四支不同型号、不同调别的笛子,演奏过程中先后五次轮换笛子。随着梆笛、曲笛、低音大笛等笛子种类的换用和把位的变化演奏,笛子的音色也随之变化、各具特色。这些可塑性的笛子音色变化,大大加深了笛子艺术的表现力,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乐曲《走西口》当中跌
期刊
摘要:高校师范生是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教育预备者。在我国民族器乐师范生的培养中,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基于教育的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延续性教育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校古筝类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系统性地探究古筝教学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以此全面提高高校民族器乐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从影片中的“篝火夜歌”入手分析影片,比较《我们的田野》与《牧马人》为代表的谢晋反思电影,探索谢飞《我们的田野》的特性和“二谢”的反思电影共性。进一步从“篝火夜歌”中的“土地与歌”角度看中国当代不同代际的三位导演——谢晋、谢飞、姜文在改革开放后创作中的“变奏”,同时结合背后的文化基因、时代烙印,从而在“文革”青春表达上理解谢飞反思电影《我们的田野》。  关键词:谢飞 《我们的田野》 反思电
期刊
摘要:本文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为研究对象,以其音乐文本为基础,从织体、音型化手法、力度等角度分析该作品中的交响化音乐语言,并结合贝多芬中期的创作特征,力求进一步解析全曲的交响性构思。  关键词:贝多芬 《G大调钢琴奏鳴曲》 交响化音乐语言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25-06 
期刊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不断发展与建立,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受到后现代思想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于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的相关研究愈发增加,这同样也影响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本文基于后现代视角下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而微探其对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关鍵词:后现代主义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少年的你》一改以往国产青春电影市场的颓靡状况,上映之后斩获15亿票房,荣获第39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奖,香港电影导演协会奖的最佳导演奖,2020年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电影以高中校园这一场所开始展开故事,校园是一个本应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以及庇护学子的场所,但其中发生了连锁性的校园霸凌事件。从电影的外延来看,这一反常规青春题材设定,需要反思背后的人物价值观、社会文化成因。从电影本质上看
期刊
摘要:体重控制一直是舞者们关注并且持续投注有效注意的状态。本文分为体成分及其影响因素、控制体制方法及原理和体重控制与药物干预三部分展开讨论。前两部分旨在结合最近5年国内外分子生物学、脑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在已有的舞者体重控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药物干预舞者控制体重部分,在药物动力学、药理学分析基础上,整理出各类常见控体类药物的药物使用、药物副作用等问题,并提出有
期刊
摘要:仡佬族作家王华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的作家,如果说王华之前的生态创作充满了家园忧思和社会批判,那《海雀 海雀》则是对人类保护自然的使命和责任的高度赞扬。无论是批判还是赞扬,王华自始至终有一个很清晰的叙事视角,那就是生态视角,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还有一个非常新颖的生态伦理支撑,那就是对大地母亲“还债”!贯注其间的是关注整个生态系统,体现作家一以贯之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王华 生态意识 生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