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资源人人会用,但效果各有不同,关键就在于是否了解互联网资源的目的性,侧重于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教师要做的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融合性的知识呈现,引导学生能够提高识字量,从而打开阅读之门。
关键词: 筛选环节;整合资源;挑拣伴奏
网络课程资源到处都有,关键是我们能否从学生的角度看世界,从互联网资源中取舍,适合疫情中自己班学生的“线上教学”,教材内容的延伸、学生情感的助推器都值得我们关注的。面对互联网时代,老师应该有时代感,要跟得上时代;另一方面,老师不用特别担心技术上的事情,“技术上的事情有人会替老师考虑好的”,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一、巧选互联网,识字添砖加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最佳的营养和动力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因此,我在每次写字教学前让学生静坐通过互联网播放两分钟或做扩胸运动的视频,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学生的情绪,放松学生的身体,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入学习。接着讲授生字宝宝离开了它的拼音朋友和词语伙伴,你们还认识它吗?让学生读一读,再让学生给这些生字按照结构来分类;然后指导重难点字的书写,采用直观的小状元指导的小视频来教识字:读生字两遍,接着认读一字组多词,再看图画上的情境用词口头造句;如果要认清生字就是分辨同音字和形近字,采用形式活泼多样巧记方法:熟字换部件、加一加、减一减、编字歌……還拓展延伸带有生字的诗句中来让学生记忆深刻,这样拓宽了学生识字的渠道,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写字。最后,我随机播放《雨的印记》、《秋天的玫瑰》、《爱的迷雾》、《春野》、《安妮的仙境》、《月光下的凤尾竹》、《渔舟唱晚》、《汉宫秋月》等轻音乐或民族音乐,点燃学生识字激情的火花,音乐的节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然而然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识字氛围,让学生体会到认识生字也是一种享受。
二、巧借互联网,童谣绽放光彩。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目前入学前的学生阅读量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每届一年级新生入学,我都迫不及待地调查全班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会认字,结果是令我大吃一惊,认读“天、地、人”仅仅只有6个学生会读的。学前教育在阅读方面普遍存在着两种不良表现形式:一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性低下,缺乏自制力,没有耐心,他们视阅读为苦差,他们之所以阅读,完全是入学前尊父母之命,被迫为之;另一种学生较喜爱读书,但所读的书非常单一,导致学生阅读面狭窄、想象贫乏,创造受抑。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每天布置的作业就是背诵一首《三字童谣》上传到班微信群,到了星期五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走进童谣,赏识童谣,传唱童谣的活动。这样做是对一年级孩子自主阅读的启蒙,我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拿起书,更要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放不下书,打开阅读这扇窗,学生将看到更加精彩的阅读世界,让他们徜徉在阅读的兴趣中。第二周是学生陆陆续续有所觉悟,自愿进行背诵《三字童谣》,然后变更为用喜马拉雅配上音乐朗读,学生更加融入感情,到一个月让孩子们开始学习讲绘本故事配音,在配音中学习优秀超级故事大王的复述故事技巧,在无形中让孩子爱上朗读,爱上阅读。这一系列的变更,为他们以后的习作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基础,这也是在线上教学中不断变更花样,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探索的欲望。
三、巧用互联网,儿歌脑洞大开。
自从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我着力研究在海量阅读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坚持每天让学生背诵《成语儿歌》,但是心中有点落空空的感觉,不知道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这些儿歌,好像停留在表面上,每天只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打着拍子开心地背诵的。面对学生只读有些单调肤浅的实际情况下,我在互联网上密锣紧鼓地搜集《卖报歌伴奏》、《读唐诗伴奏》、《春晓的伴奏》等伴奏音乐,课堂上见缝插针地给学生随着这些音乐伴奏背诵,让学生放松愉悦的心情。结果出乎意料,学生乐不可支地手舞足蹈,兴奋地跳起舞,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启迪了他们的诵读欲望了。有一次,我在学校上《成语儿歌》示范课时,尝试给孩子们观看讲了一个动画故事——《杀鸡取卵》: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鸡,这只鸡给他下了一只金蛋,这个人手里捧着金光闪闪的金蛋,高兴极了。他想:是不是母鸡的肚子里有金块呢?或者是有很多很多的金蛋,要是我把金块、金蛋换成很多很多钱,那我不就成了大富翁了吗?于是,他就拿了一把刀,把鸡杀了,剖开鸡肚子一看,没想到,里面什么都没有,他非常后悔,后悔得都要哭了,后悔再也没有鸡给他下蛋了。这时后悔也已经晚了,这就是第二个成语,谁知道叫什么呀?孩子们很自然地猜出是《杀鸡取卵》。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在此基础上,再出示这节课要学的成语儿歌,孩子们就会较快地投入到《卖报歌伴奏》中的《杀鸡取卵》的朗读中来。这个故事也是对《杀鸡取卵》这首成语儿歌的注解,有利于对成语儿歌的理解。有了朗读的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逐渐掌握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如果把这种规律运用到无声的阅读中去,就可以使书面上的文字变成头脑中一幅幅活动的画面,这些画面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起强烈的情感,加深他们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日久天长,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创新,发展将无从谈起,而创新的源泉就是兴趣,可见兴趣是一切发展、创作的基石。在大数据时代,作为老师,更需要好好利用互联网资源,其实就是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上捷足先登,采用先进的学习手段,使我们的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想学习,减少了学生的课外辅导时间、家长管教的时间,增加了孩子们主动学习时间,课外娱乐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2018年12月上旬第30页。
[2] 《小学语文教师》2019年2月第40、41页。
[3] 《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 筛选环节;整合资源;挑拣伴奏
网络课程资源到处都有,关键是我们能否从学生的角度看世界,从互联网资源中取舍,适合疫情中自己班学生的“线上教学”,教材内容的延伸、学生情感的助推器都值得我们关注的。面对互联网时代,老师应该有时代感,要跟得上时代;另一方面,老师不用特别担心技术上的事情,“技术上的事情有人会替老师考虑好的”,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一、巧选互联网,识字添砖加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最佳的营养和动力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因此,我在每次写字教学前让学生静坐通过互联网播放两分钟或做扩胸运动的视频,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学生的情绪,放松学生的身体,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入学习。接着讲授生字宝宝离开了它的拼音朋友和词语伙伴,你们还认识它吗?让学生读一读,再让学生给这些生字按照结构来分类;然后指导重难点字的书写,采用直观的小状元指导的小视频来教识字:读生字两遍,接着认读一字组多词,再看图画上的情境用词口头造句;如果要认清生字就是分辨同音字和形近字,采用形式活泼多样巧记方法:熟字换部件、加一加、减一减、编字歌……還拓展延伸带有生字的诗句中来让学生记忆深刻,这样拓宽了学生识字的渠道,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写字。最后,我随机播放《雨的印记》、《秋天的玫瑰》、《爱的迷雾》、《春野》、《安妮的仙境》、《月光下的凤尾竹》、《渔舟唱晚》、《汉宫秋月》等轻音乐或民族音乐,点燃学生识字激情的火花,音乐的节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然而然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识字氛围,让学生体会到认识生字也是一种享受。
二、巧借互联网,童谣绽放光彩。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目前入学前的学生阅读量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每届一年级新生入学,我都迫不及待地调查全班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会认字,结果是令我大吃一惊,认读“天、地、人”仅仅只有6个学生会读的。学前教育在阅读方面普遍存在着两种不良表现形式:一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性低下,缺乏自制力,没有耐心,他们视阅读为苦差,他们之所以阅读,完全是入学前尊父母之命,被迫为之;另一种学生较喜爱读书,但所读的书非常单一,导致学生阅读面狭窄、想象贫乏,创造受抑。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每天布置的作业就是背诵一首《三字童谣》上传到班微信群,到了星期五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走进童谣,赏识童谣,传唱童谣的活动。这样做是对一年级孩子自主阅读的启蒙,我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拿起书,更要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放不下书,打开阅读这扇窗,学生将看到更加精彩的阅读世界,让他们徜徉在阅读的兴趣中。第二周是学生陆陆续续有所觉悟,自愿进行背诵《三字童谣》,然后变更为用喜马拉雅配上音乐朗读,学生更加融入感情,到一个月让孩子们开始学习讲绘本故事配音,在配音中学习优秀超级故事大王的复述故事技巧,在无形中让孩子爱上朗读,爱上阅读。这一系列的变更,为他们以后的习作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基础,这也是在线上教学中不断变更花样,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探索的欲望。
三、巧用互联网,儿歌脑洞大开。
自从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我着力研究在海量阅读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坚持每天让学生背诵《成语儿歌》,但是心中有点落空空的感觉,不知道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这些儿歌,好像停留在表面上,每天只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打着拍子开心地背诵的。面对学生只读有些单调肤浅的实际情况下,我在互联网上密锣紧鼓地搜集《卖报歌伴奏》、《读唐诗伴奏》、《春晓的伴奏》等伴奏音乐,课堂上见缝插针地给学生随着这些音乐伴奏背诵,让学生放松愉悦的心情。结果出乎意料,学生乐不可支地手舞足蹈,兴奋地跳起舞,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启迪了他们的诵读欲望了。有一次,我在学校上《成语儿歌》示范课时,尝试给孩子们观看讲了一个动画故事——《杀鸡取卵》: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鸡,这只鸡给他下了一只金蛋,这个人手里捧着金光闪闪的金蛋,高兴极了。他想:是不是母鸡的肚子里有金块呢?或者是有很多很多的金蛋,要是我把金块、金蛋换成很多很多钱,那我不就成了大富翁了吗?于是,他就拿了一把刀,把鸡杀了,剖开鸡肚子一看,没想到,里面什么都没有,他非常后悔,后悔得都要哭了,后悔再也没有鸡给他下蛋了。这时后悔也已经晚了,这就是第二个成语,谁知道叫什么呀?孩子们很自然地猜出是《杀鸡取卵》。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在此基础上,再出示这节课要学的成语儿歌,孩子们就会较快地投入到《卖报歌伴奏》中的《杀鸡取卵》的朗读中来。这个故事也是对《杀鸡取卵》这首成语儿歌的注解,有利于对成语儿歌的理解。有了朗读的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逐渐掌握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如果把这种规律运用到无声的阅读中去,就可以使书面上的文字变成头脑中一幅幅活动的画面,这些画面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起强烈的情感,加深他们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日久天长,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创新,发展将无从谈起,而创新的源泉就是兴趣,可见兴趣是一切发展、创作的基石。在大数据时代,作为老师,更需要好好利用互联网资源,其实就是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上捷足先登,采用先进的学习手段,使我们的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想学习,减少了学生的课外辅导时间、家长管教的时间,增加了孩子们主动学习时间,课外娱乐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2018年12月上旬第30页。
[2] 《小学语文教师》2019年2月第40、41页。
[3] 《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