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课不感兴趣。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分学生"学不得法"而造成的。作为历史课教师不能只教知识,而且还应该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好了学习方法,就会如鱼得水,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有了,越学越有劲。何愁提不高历史课教学历史呢?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常说,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不但能够学习,而且必须是会学习的人。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历史课教学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笔者认为,历史的学法可分为四步:
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教材,熟悉教材。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贻"考场如战场,但不管试题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因此,熟知教材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充分尊重教材,全面接受教材所选择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的基本结论。历史的枯燥性往往会在这最初的步骤中出现。我们会发现历史教材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知识构成的体系;一是历史史实;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历史史实所得出的历史结论。历史学习过程也因此分解为:历史史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历史结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强调的问题是:熟知教材,不等同于死记硬背这些历史知识,因为背的再多,也只是书本知识,而是要抛开本本主义,接受你所理解的东西,不理解的,则要大胆质疑,求教查证直至理解,却不能盲从于节本结论,通过质疑,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教材,达到掌握并巩固历史知识的目的。
第二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
如上所说,质疑是理解的需要,是进一步熟知教材,深挖历史内涵的需要。事实上,任何学问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进一步解释"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对于史实的品评,只看书本上的结论而不经思索,就都不折不扣地死记硬背是懒惰的思维。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思考问题,有问题才真正掌握。对于历史学习来说,只有持有这种批评精神,才能深刻理解史论立论的依据。
第三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的知识体系。
如果说熟知教材、大胆质疑更多的是关注历史知识点的突破,那么构建知识体系强调的则是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板块,比起孤立、零散的知识来说,理解记忆起来容易很多。历史事实中蕴涵着大量可资比较、鉴别的事物,应尽可能连贯、细致、准确地将历史事实梳理清楚,建立历史事实的因果联系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之中的相关知识有序地加以聚合、整理。这样,我们学到的就不单单是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结构化了的历史科学知识体系。
要做到构建知识体系应注意三点:一是要把人类历史看作以时间为序列的总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二要把每个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一幅时代政治、时代经济、时代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三要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看作是可以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链条。这种"构建"决不是对所有知识的累加、罗列,关键是捕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阶段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节点",形成知识链。这种"构建"不是停留在知识上,而应扩展到历史分析法上,形成历史的思维模式,因为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必须形成相对稳定的视角、立场和方法。
第四步,引导学生辩证性学习。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曾说,他著《史记》的目的是"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通变作为自己研究历史的动机,其实,我们同样应把通变作为学习历史的动机之一。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渐进的发展过程,通过学习把握这个过程,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横向比较,弄清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找出"损益"之处,归纳其特征,分析其变动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探索和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不仅仅属于"过去",它还属于现在和未来。因此,历史科学要培养的是: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升华为历史思维的形成。历史思维指的是人在认识和理解具体历史现象时运用的方法论知识、智力活动方式和思维定势等内容的统一。这种思维,有助于学生在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时,具有一种历史眼光、历史素养和历史意识,从而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升华为哲理性的方法论,把历史的智慧和谋略升华为自己的智慧和谋略,用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过去的历史和当代社会,以明确在未来生活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善于捕捉时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得成功。
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科学、辩证去理解,去学习好历史课。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好历史学习方法也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作为历史课教师一定要在历史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素质教育观认为,历史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学习的主人、自觉、动力的作用。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其在历史学习中养成自学习惯。
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教材,熟悉教材。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贻"考场如战场,但不管试题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因此,熟知教材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充分尊重教材,全面接受教材所选择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的基本结论。历史的枯燥性往往会在这最初的步骤中出现。我们会发现历史教材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知识构成的体系;一是历史史实;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历史史实所得出的历史结论。历史学习过程也因此分解为:历史史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历史结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强调的问题是:熟知教材,不等同于死记硬背这些历史知识,因为背的再多,也只是书本知识,而是要抛开本本主义,接受你所理解的东西,不理解的,则要大胆质疑,求教查证直至理解,却不能盲从于节本结论,通过质疑,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教材,达到掌握并巩固历史知识的目的。
第二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
如上所说,质疑是理解的需要,是进一步熟知教材,深挖历史内涵的需要。事实上,任何学问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质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进一步解释"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对于史实的品评,只看书本上的结论而不经思索,就都不折不扣地死记硬背是懒惰的思维。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思考问题,有问题才真正掌握。对于历史学习来说,只有持有这种批评精神,才能深刻理解史论立论的依据。
第三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的知识体系。
如果说熟知教材、大胆质疑更多的是关注历史知识点的突破,那么构建知识体系强调的则是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板块,比起孤立、零散的知识来说,理解记忆起来容易很多。历史事实中蕴涵着大量可资比较、鉴别的事物,应尽可能连贯、细致、准确地将历史事实梳理清楚,建立历史事实的因果联系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之中的相关知识有序地加以聚合、整理。这样,我们学到的就不单单是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结构化了的历史科学知识体系。
要做到构建知识体系应注意三点:一是要把人类历史看作以时间为序列的总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二要把每个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一幅时代政治、时代经济、时代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三要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看作是可以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链条。这种"构建"决不是对所有知识的累加、罗列,关键是捕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阶段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节点",形成知识链。这种"构建"不是停留在知识上,而应扩展到历史分析法上,形成历史的思维模式,因为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必须形成相对稳定的视角、立场和方法。
第四步,引导学生辩证性学习。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曾说,他著《史记》的目的是"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通变作为自己研究历史的动机,其实,我们同样应把通变作为学习历史的动机之一。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渐进的发展过程,通过学习把握这个过程,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横向比较,弄清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找出"损益"之处,归纳其特征,分析其变动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探索和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不仅仅属于"过去",它还属于现在和未来。因此,历史科学要培养的是: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升华为历史思维的形成。历史思维指的是人在认识和理解具体历史现象时运用的方法论知识、智力活动方式和思维定势等内容的统一。这种思维,有助于学生在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时,具有一种历史眼光、历史素养和历史意识,从而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升华为哲理性的方法论,把历史的智慧和谋略升华为自己的智慧和谋略,用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过去的历史和当代社会,以明确在未来生活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善于捕捉时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得成功。
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科学、辩证去理解,去学习好历史课。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好历史学习方法也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作为历史课教师一定要在历史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素质教育观认为,历史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学习的主人、自觉、动力的作用。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其在历史学习中养成自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