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成功转化“特困生”,让他们顺利地步入健康的学习轨道,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数学素质,是当前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育人;转化;学困生
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成了教育的主旋律。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任何一个教学班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几名“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在接受教育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成功转化“特困生”,让他们顺利地步入健康的学习轨道,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数学素质,是当前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几年来,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摸索了一些做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本人对成功转化“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一、 以情感人、融洽师生关系,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基础
数学“学困生”是指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力、心理特征相对较弱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弱,反应慢,他们常常受到教师的冷眼,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有的甚至被当作“陪课生”,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使学生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满足,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三合小学支教时曾有一个叫杨超的学困生,他不爱说话,不会听课,甚至不懂得笑,怎么办呢?我想,每个学生都喜欢老师表扬,杨超应该也不例外吧。于是,在课间休息时,我主动接近杨超,和他聊天,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在课堂上,我努力寻找杨超的闪光点,发现他偶尔坐得端正的一刹那,微笑着表扬:“杨超坐得最端正了,老师最喜欢认真听课的好孩子。”话音刚落,杨超挺了挺小胸脯,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从此,在我的表扬声中,杨超上课可以较长时间坐正听老师讲课,偶尔也举手回答一些简单的小问题,学习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造移到学生上,由喜欢数学老师到喜欢学习数学。
二、 讲究方法、有的放矢,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其实,学困生的形成并不都是先天的,很多是在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造成的。教师应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学困生生活懒散,做事拖拉,对人、对事都没有激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学习也是如此。对这样的学困生,教师应和家长密切配合,家长在家要求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要讲究效率,讲究质量,要多给孩子接触人事物和锻炼的机会。孩子做对了,家长不要吝啬自己表扬的言语,及时给予鼓励,以此培养孩子的做事能力和自信心。而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学生要采取优先照顾即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优先,让学困生时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其实学困生在心理上也迫切希望自己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却苦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经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良好的复习习惯的培养:复习可以巩固记忆,使知识保持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应针对学困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列出复习提纲,让学困生带着问题,按提纲有针对性地复习基础知识,温故知新,从而学会复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培养: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有的学困生对新知识理解不透彻,马虎粗心,作业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调整心态,先让学生复习巩固新知后再完成作业。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再给予适时、适当的点拨,学生就会乐于及时完成作业,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多数学困生想学,却由于对数学问题的知识结构感知不具体、不精确,往往凭主观想象,做出错误的推理和判断,导致知识上的缺陷多,容易产生厌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学生导致知识缺陷的原因,加强学生接受新知能力的训练。比如在教学几加几等于十几的教学中,学困生吴兴勇学习十分认真,对教师讲解的各种算理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凑十法能够脱口说出几加几等于十,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凑十法计算几加几等于十几,可脱离老师的指导,吴兴勇表现出的是茫然不知所措,一道题也不会算。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吴兴勇对整体的感知性差,对数学问题的知识结构感知不具体、不精确,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忽视数学问题中的内在联系与隐蔽条件,比如计算9 8,吴兴勇知道看见9就去找1,也知道8可以分成1和7,却无法将两者联系起来。尝试其他的算法吧,都不行,吴兴勇只对凑十法感兴趣。怎么办?后来,我准备把掰手指和凑十法结合起来教。即先用手指表示第二个加数8,再看第一个加数9,看见9就想1,去掉一个手指就是17,去掉的手指跑到哪里去了呢,与9凑成10记在心里了。反复几次,吴兴勇掌握了这种算法,很快完成了作业,对我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三、 合理要求,持之以恒,是成功轉化“学困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对学困生的学习要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认识,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的要求。要看到每个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蕴含着学困生的努力和汗水。学困生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学会的知识,明天就忘了,刚刚得到表扬马上又做错事,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不怕麻烦,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耐心地教育和辅导学困生,允许学困生多次反复,也必须及时要求学困生改正错误,减少反复的次数,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总之,在育人为本的今天,转化学困生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但也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顺应客观规律,遵循人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教学,让学困生向好的方向转化,用爱心去感召他们、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步入健康的学习轨道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数学素养,使这些学困生转化成具有健康心理、富有知识与创新的新一代和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代德均.读写算(教师版)[J].素质教育论坛,2015(5).
[2]任云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尝试[J].吉林教育,2010(02).
[3]钟日祥.教师转化后进生的九大技巧[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何光贤,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新添乡庙岗小学。
关键词:育人;转化;学困生
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成了教育的主旋律。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任何一个教学班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几名“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在接受教育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成功转化“特困生”,让他们顺利地步入健康的学习轨道,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数学素质,是当前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几年来,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摸索了一些做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本人对成功转化“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一、 以情感人、融洽师生关系,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基础
数学“学困生”是指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力、心理特征相对较弱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弱,反应慢,他们常常受到教师的冷眼,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有的甚至被当作“陪课生”,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使学生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满足,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三合小学支教时曾有一个叫杨超的学困生,他不爱说话,不会听课,甚至不懂得笑,怎么办呢?我想,每个学生都喜欢老师表扬,杨超应该也不例外吧。于是,在课间休息时,我主动接近杨超,和他聊天,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在课堂上,我努力寻找杨超的闪光点,发现他偶尔坐得端正的一刹那,微笑着表扬:“杨超坐得最端正了,老师最喜欢认真听课的好孩子。”话音刚落,杨超挺了挺小胸脯,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从此,在我的表扬声中,杨超上课可以较长时间坐正听老师讲课,偶尔也举手回答一些简单的小问题,学习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造移到学生上,由喜欢数学老师到喜欢学习数学。
二、 讲究方法、有的放矢,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其实,学困生的形成并不都是先天的,很多是在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造成的。教师应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学困生生活懒散,做事拖拉,对人、对事都没有激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学习也是如此。对这样的学困生,教师应和家长密切配合,家长在家要求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要讲究效率,讲究质量,要多给孩子接触人事物和锻炼的机会。孩子做对了,家长不要吝啬自己表扬的言语,及时给予鼓励,以此培养孩子的做事能力和自信心。而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学生要采取优先照顾即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优先,让学困生时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其实学困生在心理上也迫切希望自己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却苦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经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良好的复习习惯的培养:复习可以巩固记忆,使知识保持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应针对学困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列出复习提纲,让学困生带着问题,按提纲有针对性地复习基础知识,温故知新,从而学会复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培养: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有的学困生对新知识理解不透彻,马虎粗心,作业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调整心态,先让学生复习巩固新知后再完成作业。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再给予适时、适当的点拨,学生就会乐于及时完成作业,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多数学困生想学,却由于对数学问题的知识结构感知不具体、不精确,往往凭主观想象,做出错误的推理和判断,导致知识上的缺陷多,容易产生厌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学生导致知识缺陷的原因,加强学生接受新知能力的训练。比如在教学几加几等于十几的教学中,学困生吴兴勇学习十分认真,对教师讲解的各种算理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凑十法能够脱口说出几加几等于十,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凑十法计算几加几等于十几,可脱离老师的指导,吴兴勇表现出的是茫然不知所措,一道题也不会算。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吴兴勇对整体的感知性差,对数学问题的知识结构感知不具体、不精确,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忽视数学问题中的内在联系与隐蔽条件,比如计算9 8,吴兴勇知道看见9就去找1,也知道8可以分成1和7,却无法将两者联系起来。尝试其他的算法吧,都不行,吴兴勇只对凑十法感兴趣。怎么办?后来,我准备把掰手指和凑十法结合起来教。即先用手指表示第二个加数8,再看第一个加数9,看见9就想1,去掉一个手指就是17,去掉的手指跑到哪里去了呢,与9凑成10记在心里了。反复几次,吴兴勇掌握了这种算法,很快完成了作业,对我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三、 合理要求,持之以恒,是成功轉化“学困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对学困生的学习要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认识,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的要求。要看到每个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蕴含着学困生的努力和汗水。学困生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学会的知识,明天就忘了,刚刚得到表扬马上又做错事,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不怕麻烦,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耐心地教育和辅导学困生,允许学困生多次反复,也必须及时要求学困生改正错误,减少反复的次数,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总之,在育人为本的今天,转化学困生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但也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顺应客观规律,遵循人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教学,让学困生向好的方向转化,用爱心去感召他们、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步入健康的学习轨道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数学素养,使这些学困生转化成具有健康心理、富有知识与创新的新一代和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代德均.读写算(教师版)[J].素质教育论坛,2015(5).
[2]任云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尝试[J].吉林教育,2010(02).
[3]钟日祥.教师转化后进生的九大技巧[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何光贤,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新添乡庙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