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机遇。随着主题教育的走深走实,广大师生普遍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新面貌。作为高校党委书记,应当更好地履行“第一责任人”的政治担当,通过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把宗旨意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全过程,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秉信仰之心,筑健康中国梦
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与政治灵魂,红军长征气吞山河的生命壮举、周恩来精神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都是新时代对信仰之问铿锵有力的回答。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对生命健康的追求”,社会主义的医科大学必须秉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传承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把人民群众的健康装在心中、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落实自身在“健康中国”“健康江苏”中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健康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和实现中国梦的基础,置于党中央治国理政全局。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南京医科大学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把党的初心使命铭刻于心,融于血脉。坚持“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保障人民健康。
汇聚全校26家附属医院的资源,服务国家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树立“大学科”思维和国家“新医科”部署,紧密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理念;依靠学校全球排名前1‰的临床医学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A+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从校内、校际和国际三个层面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打造优势学科群,同筑健康中国梦;通过与兄弟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医工交叉、医药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医(药)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立足智慧医疗和大数据技术,加大基础与临床前后期融合,在临床医疗技术创新和健康应用与服务的推广上取得新突破。
守为民之心,树育人新格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开展主题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把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好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办好中国特色一流大学。要经常地拷问初心使命,牢记“为谁培养人”,在政治思想和价值导向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四个服务”意识,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铭记“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实现伟大中国梦所需的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矢志奋斗的筑梦人才。谨记“如何培养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各项事业提供根本遵循。立足政治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情感育人,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育人全过程,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立足中国大地,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功能,确保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引向深入,健全“三全育人”体系,提高思政育人合力,启动实施“育人能力提升工程”,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探索推进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一体贯通的立体思政育人网络;创新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家长观察员等育人新途径,校领导和名师名医以学生成长导师身份,走进联系班级与学生开展“初心对话”;创建“感动南医”“最具影响力毕业生”等更多文化品牌,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育人全过程,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聚奋斗之心,创发展新高度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开创者。党委书记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既是组织者,也是带头人,既是践行人,更是推动者,理应聚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奋斗之心,凝心聚力,通过新作为开创新高度,做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先锋。
近年来,学校实施多项举措助力“健康江苏”。建成省内首家转化医学研究院,集聚高端人才,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康江苏研究院,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推动校地融合,与江苏省10个地级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深化和拓展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立足校院融合,瞄准健康领域重点关注人群和重大科学问题,加快全省临床专科建设,提升临床优势与特色,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整合优势资源,新建江苏省首家儿科学院,新建精神医学系,大力培养精神医学紧缺人才,成立医学影像学院,抓住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影像等发展机遇,提升新医科建设;新增附属老年医院,整合老年醫学学科与人才,应对老龄化社会重大挑战。学校立足江苏,支援西部、精准扶贫,与祖国边疆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先后赴新疆克州、伊犁州等地开展医疗援疆工作,定点帮扶新疆克州卫生事业发展,在帕米尔高原上谱写了一曲“医疗援疆暖民心,茉莉花香满克州”的赞歌,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挂牌成立国内首家海外教学医院。成立健康江苏研究院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海外合作基地,协同开展健康大数据、健康服务质量、健康公平及卫生健康政策研究,为解决全球健康危机和破解健康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
秉信仰之心,筑健康中国梦
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与政治灵魂,红军长征气吞山河的生命壮举、周恩来精神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都是新时代对信仰之问铿锵有力的回答。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对生命健康的追求”,社会主义的医科大学必须秉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传承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把人民群众的健康装在心中、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落实自身在“健康中国”“健康江苏”中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健康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和实现中国梦的基础,置于党中央治国理政全局。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南京医科大学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把党的初心使命铭刻于心,融于血脉。坚持“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保障人民健康。
汇聚全校26家附属医院的资源,服务国家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树立“大学科”思维和国家“新医科”部署,紧密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理念;依靠学校全球排名前1‰的临床医学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A+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从校内、校际和国际三个层面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打造优势学科群,同筑健康中国梦;通过与兄弟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医工交叉、医药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医(药)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立足智慧医疗和大数据技术,加大基础与临床前后期融合,在临床医疗技术创新和健康应用与服务的推广上取得新突破。
守为民之心,树育人新格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开展主题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把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好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办好中国特色一流大学。要经常地拷问初心使命,牢记“为谁培养人”,在政治思想和价值导向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四个服务”意识,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铭记“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实现伟大中国梦所需的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矢志奋斗的筑梦人才。谨记“如何培养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各项事业提供根本遵循。立足政治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情感育人,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育人全过程,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立足中国大地,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功能,确保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引向深入,健全“三全育人”体系,提高思政育人合力,启动实施“育人能力提升工程”,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探索推进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一体贯通的立体思政育人网络;创新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家长观察员等育人新途径,校领导和名师名医以学生成长导师身份,走进联系班级与学生开展“初心对话”;创建“感动南医”“最具影响力毕业生”等更多文化品牌,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育人全过程,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聚奋斗之心,创发展新高度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开创者。党委书记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既是组织者,也是带头人,既是践行人,更是推动者,理应聚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奋斗之心,凝心聚力,通过新作为开创新高度,做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先锋。
近年来,学校实施多项举措助力“健康江苏”。建成省内首家转化医学研究院,集聚高端人才,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康江苏研究院,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推动校地融合,与江苏省10个地级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深化和拓展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立足校院融合,瞄准健康领域重点关注人群和重大科学问题,加快全省临床专科建设,提升临床优势与特色,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整合优势资源,新建江苏省首家儿科学院,新建精神医学系,大力培养精神医学紧缺人才,成立医学影像学院,抓住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影像等发展机遇,提升新医科建设;新增附属老年医院,整合老年醫学学科与人才,应对老龄化社会重大挑战。学校立足江苏,支援西部、精准扶贫,与祖国边疆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先后赴新疆克州、伊犁州等地开展医疗援疆工作,定点帮扶新疆克州卫生事业发展,在帕米尔高原上谱写了一曲“医疗援疆暖民心,茉莉花香满克州”的赞歌,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挂牌成立国内首家海外教学医院。成立健康江苏研究院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海外合作基地,协同开展健康大数据、健康服务质量、健康公平及卫生健康政策研究,为解决全球健康危机和破解健康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