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威,这个身高一米六、肌肉发达、小眼睛配上一对“卧蚕”的仙桃男人,曾迷倒了不少女粉丝。相比上一个“全能王”李小双、晚辈滕海滨,他并不帅,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杨威已退役3年,但仍有人笃定地认为,他会再次登上伦敦奥运会赛场,重夺全能金牌。
“李宁、李小双时代,中国国力还比较弱,一枚金牌被国家、人民看得很重。多拿一枚金牌,可能意味着在国际舞台拥有更多话语权;而今国力强了,金牌就是锦上添花了。”杨威说。
难产的全能王
“体操的周期很长,5年打基础,10年才能慢慢出来比赛,15年才可能出成绩。”杨威说。
6月30日,杨威陪同湖北省体操队教练和家长来到了国家体操队。
杨威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个“大个子”17岁少年。孩子来自湖北黄石,身高170厘米左右,有一张偶像剧演员的面孔。从下午1点开始,他就在自由操垫上空不断地旋转、空翻,不时传来一声声饱满而雄浑的落地声。
训练房外,倒计时屏上写着“距离伦敦奥运会还有27天”。下午3点之后,这个场馆将移交参加奥运会的“种子选手”使用,这些国家队的“小兵”,只能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多练两下。
32岁的杨威穿着一件蓝色POLO衫,一条灰细格子中裤。为了方便指导队员,他光着脚坐在场边,盯着台上队员的每一个动作。
他曾经和台上的少年一样,在来京探视的父亲和省队教练的目光下,努力将动作做到最好。但当他成为湖北省体育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时,带家长和教练来看孩子训练,便成了他的日常工作之一。
虽然体操中心的工作目标是“促进运动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但身为前奥运冠军,杨威主要负责的分管工作还是带好湖北省体操队,带队参加国家比赛,同时向国家队输送湖北的体操人才。
6月底,杨威带队赴杭州参加了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但湖北省的成绩一般。杨威说,湖北队现在还处于低谷时期,带孩子们去参赛,首先讲求的是团队精神。
处于低谷的不仅是湖北省体操队。自杨威退役之后,中国体操男队的全能项目前途未卜。比杨威小一岁的李小鹏虽然获得许多世界冠军,但肘伤未愈;滕海滨的发挥虽然稳定,却不拔尖,个人水平难以进入世界八强。
这是一个期待体操金牌的国度。从上世纪80年代的李宁,到90年代的李小双,再到新世纪的杨威,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十年出一位“体操王子”。杨威离开后,还没有一个合格的“全能王”人选出现在大众视野。
因此,即使杨威已经退役三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杨威会在今年赴伦敦参赛。 “虽然我已经退役了,但老百姓不知道这么多,只知道体操队有个杨威。”
对于接班人,杨威认为从目前的选手水平来看,还是滕海滨相对优秀。但滕的能力和技术难度在国际上还是进不了前三,甚至可能在八强之外。
面对国民对于“全能王”的期待,杨威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下一个“全能王”在哪里。
“要说接班人,就是要拿全能金牌的。全能运动员必须‘全能’,很难碰到一个特别好的,小双和我就隔了三届奥运会。目前还没有看到很好的人选,只能靠比赛发现更好的苗子。大家要在伦敦奥运会看到‘全能王’,可能太急了,需要多给男队一些时间。”
如今,三十而立的杨威,有妻儿陪伴,生活平稳富足。然而,杨威的冠军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小时候的身体条件欠佳,到长达6年之久的无缘冠军,这位参加了三届奥运会的老将,直到28岁才拿到自己的全能奥运金牌。
曾经的少年迷茫
1985年,5岁的杨威正在幼儿园上课,表哥彭友平恰在此时过来挑选体操苗子。
彭友平见一个孩子在桌下玩得起劲儿,就一把将他拎上来。经过测量,竟发现孩子臂长比同龄人足足多出4厘米。“臂长支撑得高,做体操动作会很好看。”就这样,杨威机缘巧合地被自己的表哥拎到体操班,至于二人的表兄弟关系,是后来才相互知晓的。
“在体操班的头两年特别开心,那么大的海绵坑,那么多的小朋友,那么多的器材,每天训练特别兴奋。”但两年过去后,入门训练变成了套路练习,“没有头两年那么开心了。”更糟糕的是,楊威的腿形开始引起教练的注意。
上世纪80年代,体操动作相对简单,主要讲究的是美感。杨威的膝盖骨比较大,即使脚尖绷直,膝盖骨还是突出,使腿形看起来总是弯的。这一先天缺陷,使杨威只能下意识地压膝盖,练大膝盖周围的肌肉。
1996年,因教练去了美国,16岁的杨威才正式转入湖北省队。“那一年练得特别苦,比我之前这么多年加起来还要苦。”训练辛苦不是问题所在,真正让杨威有苦难言的,是前途的渺茫。“教练走了,不知道自己前途何在。”
一天,练得“特别特别累”的杨威独自一人呆在体操房,想起未知的前途和补不上的学业,他忍不住嚎啕大哭。
命运流转,几个月之后,杨威正式入选国家队。这一天是1996年12月9日。
体育有点像赌博
杨威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送孩子学芭蕾可以只为“气质”不为“舞蹈家”,学体操却偏要盯准一枚金牌。
在湖北仙桃体育广场,立着四尊汉白玉雕像,他们是四位从仙桃走出的体操冠军——李小双、李大双、郑李辉和杨威。“体操是仙桃最重要的一张名片。”杨威说。
这张名片是被国家承认的。2000年3月,国家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向仙桃赠送了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书写的“中国仙桃体操之乡”牌匾。
杨威告诉《民生周刊》,相对于其他城市,仙桃的父母更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体操。“湖北的孩子在身材比例、身体灵巧性上具有先天优势,特别适合练习技巧性项目,尤其是体操。”
2008年杨威夺冠后,仙桃体操学校的学生暴涨到200人,在门外进不来的更是不可计量。在那个沸腾的炎夏,仙桃上空仿佛飘荡着一个个“冠军梦”。“多数父母送孩子学体操,都是为了拿金牌,但金牌永远只有一枚。”在残酷的竞争面前,“冠军梦”成了易碎品。
杨威小时候的队友,大部分中途离开了体校。文化课的空白,使他们很难重返正规的学校教育,进而影响了未来的人生轨迹。
为了孩子练体操,家长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甚至辞去工作、倾家荡产。孩子如被淘汰,他们的忿懑和难过久久难以排解。
上任以来,许多家长见到杨威,都会涌上去问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前途。“我并不认为‘冠军梦’是错的,但需要引导。”这个月、这个季度、这半年、今年这孩子练得如何,明后年可能会练得怎么样,杨威不厌其烦地定期通报,“我一定会让他知道,孩子成功是怎么来的,失败又是怎么导致的。体育这条路有点像赌博,要对输的原因心知肚明,心服口服。”
站稳是最美妙的感觉
杨威的动作特点是轻盈飘逸、干净利落、节奏韵律好、力量强、空翻高飘。他在自由操上能做出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度;吊环上则能完成后摆上水平十字2秒翻,上接倒十字2秒,接后摆上成倒十字2秒。
这是属于强者的动作。
当杨威获得2008年奥运会体操男子全能冠军时,他朝赛场的四个方向深深鞠躬;朝摄像机秀起了一臂漂亮肌肉;向世界观众竖起了双手大拇指。
这是属于胜利者的动作。
但回头望去,杨威却说:“很回味最后站稳的感觉,世界上最美妙的感觉就是这样了。”
也许,“站稳”才是属于一代“全能王”的标准动作。
“李宁、李小双时代,中国国力还比较弱,一枚金牌被国家、人民看得很重。多拿一枚金牌,可能意味着在国际舞台拥有更多话语权;而今国力强了,金牌就是锦上添花了。”杨威说。
难产的全能王
“体操的周期很长,5年打基础,10年才能慢慢出来比赛,15年才可能出成绩。”杨威说。
6月30日,杨威陪同湖北省体操队教练和家长来到了国家体操队。
杨威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个“大个子”17岁少年。孩子来自湖北黄石,身高170厘米左右,有一张偶像剧演员的面孔。从下午1点开始,他就在自由操垫上空不断地旋转、空翻,不时传来一声声饱满而雄浑的落地声。
训练房外,倒计时屏上写着“距离伦敦奥运会还有27天”。下午3点之后,这个场馆将移交参加奥运会的“种子选手”使用,这些国家队的“小兵”,只能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多练两下。
32岁的杨威穿着一件蓝色POLO衫,一条灰细格子中裤。为了方便指导队员,他光着脚坐在场边,盯着台上队员的每一个动作。
他曾经和台上的少年一样,在来京探视的父亲和省队教练的目光下,努力将动作做到最好。但当他成为湖北省体育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时,带家长和教练来看孩子训练,便成了他的日常工作之一。
虽然体操中心的工作目标是“促进运动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但身为前奥运冠军,杨威主要负责的分管工作还是带好湖北省体操队,带队参加国家比赛,同时向国家队输送湖北的体操人才。
6月底,杨威带队赴杭州参加了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但湖北省的成绩一般。杨威说,湖北队现在还处于低谷时期,带孩子们去参赛,首先讲求的是团队精神。
处于低谷的不仅是湖北省体操队。自杨威退役之后,中国体操男队的全能项目前途未卜。比杨威小一岁的李小鹏虽然获得许多世界冠军,但肘伤未愈;滕海滨的发挥虽然稳定,却不拔尖,个人水平难以进入世界八强。
这是一个期待体操金牌的国度。从上世纪80年代的李宁,到90年代的李小双,再到新世纪的杨威,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十年出一位“体操王子”。杨威离开后,还没有一个合格的“全能王”人选出现在大众视野。
因此,即使杨威已经退役三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杨威会在今年赴伦敦参赛。 “虽然我已经退役了,但老百姓不知道这么多,只知道体操队有个杨威。”
对于接班人,杨威认为从目前的选手水平来看,还是滕海滨相对优秀。但滕的能力和技术难度在国际上还是进不了前三,甚至可能在八强之外。
面对国民对于“全能王”的期待,杨威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下一个“全能王”在哪里。
“要说接班人,就是要拿全能金牌的。全能运动员必须‘全能’,很难碰到一个特别好的,小双和我就隔了三届奥运会。目前还没有看到很好的人选,只能靠比赛发现更好的苗子。大家要在伦敦奥运会看到‘全能王’,可能太急了,需要多给男队一些时间。”
如今,三十而立的杨威,有妻儿陪伴,生活平稳富足。然而,杨威的冠军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小时候的身体条件欠佳,到长达6年之久的无缘冠军,这位参加了三届奥运会的老将,直到28岁才拿到自己的全能奥运金牌。
曾经的少年迷茫
1985年,5岁的杨威正在幼儿园上课,表哥彭友平恰在此时过来挑选体操苗子。
彭友平见一个孩子在桌下玩得起劲儿,就一把将他拎上来。经过测量,竟发现孩子臂长比同龄人足足多出4厘米。“臂长支撑得高,做体操动作会很好看。”就这样,杨威机缘巧合地被自己的表哥拎到体操班,至于二人的表兄弟关系,是后来才相互知晓的。
“在体操班的头两年特别开心,那么大的海绵坑,那么多的小朋友,那么多的器材,每天训练特别兴奋。”但两年过去后,入门训练变成了套路练习,“没有头两年那么开心了。”更糟糕的是,楊威的腿形开始引起教练的注意。
上世纪80年代,体操动作相对简单,主要讲究的是美感。杨威的膝盖骨比较大,即使脚尖绷直,膝盖骨还是突出,使腿形看起来总是弯的。这一先天缺陷,使杨威只能下意识地压膝盖,练大膝盖周围的肌肉。
1996年,因教练去了美国,16岁的杨威才正式转入湖北省队。“那一年练得特别苦,比我之前这么多年加起来还要苦。”训练辛苦不是问题所在,真正让杨威有苦难言的,是前途的渺茫。“教练走了,不知道自己前途何在。”
一天,练得“特别特别累”的杨威独自一人呆在体操房,想起未知的前途和补不上的学业,他忍不住嚎啕大哭。
命运流转,几个月之后,杨威正式入选国家队。这一天是1996年12月9日。
体育有点像赌博
杨威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送孩子学芭蕾可以只为“气质”不为“舞蹈家”,学体操却偏要盯准一枚金牌。
在湖北仙桃体育广场,立着四尊汉白玉雕像,他们是四位从仙桃走出的体操冠军——李小双、李大双、郑李辉和杨威。“体操是仙桃最重要的一张名片。”杨威说。
这张名片是被国家承认的。2000年3月,国家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向仙桃赠送了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书写的“中国仙桃体操之乡”牌匾。
杨威告诉《民生周刊》,相对于其他城市,仙桃的父母更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体操。“湖北的孩子在身材比例、身体灵巧性上具有先天优势,特别适合练习技巧性项目,尤其是体操。”
2008年杨威夺冠后,仙桃体操学校的学生暴涨到200人,在门外进不来的更是不可计量。在那个沸腾的炎夏,仙桃上空仿佛飘荡着一个个“冠军梦”。“多数父母送孩子学体操,都是为了拿金牌,但金牌永远只有一枚。”在残酷的竞争面前,“冠军梦”成了易碎品。
杨威小时候的队友,大部分中途离开了体校。文化课的空白,使他们很难重返正规的学校教育,进而影响了未来的人生轨迹。
为了孩子练体操,家长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甚至辞去工作、倾家荡产。孩子如被淘汰,他们的忿懑和难过久久难以排解。
上任以来,许多家长见到杨威,都会涌上去问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前途。“我并不认为‘冠军梦’是错的,但需要引导。”这个月、这个季度、这半年、今年这孩子练得如何,明后年可能会练得怎么样,杨威不厌其烦地定期通报,“我一定会让他知道,孩子成功是怎么来的,失败又是怎么导致的。体育这条路有点像赌博,要对输的原因心知肚明,心服口服。”
站稳是最美妙的感觉
杨威的动作特点是轻盈飘逸、干净利落、节奏韵律好、力量强、空翻高飘。他在自由操上能做出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度;吊环上则能完成后摆上水平十字2秒翻,上接倒十字2秒,接后摆上成倒十字2秒。
这是属于强者的动作。
当杨威获得2008年奥运会体操男子全能冠军时,他朝赛场的四个方向深深鞠躬;朝摄像机秀起了一臂漂亮肌肉;向世界观众竖起了双手大拇指。
这是属于胜利者的动作。
但回头望去,杨威却说:“很回味最后站稳的感觉,世界上最美妙的感觉就是这样了。”
也许,“站稳”才是属于一代“全能王”的标准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