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述需要,重新整合语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z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述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教师重视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有的教师则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悦纳与细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内在的结构,以重新整合的方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如调整复述顺序,历练复述思维;改变文本体裁,感知语言风格;置换表达人称,增强自我体验。
  [关键词]复述语言;历练思维;感知风格;增强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67-01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就提出了“复述”课文的要求。很多学生对这些课文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都极感兴趣,但一经教师的教学分析,学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笔者以为,阅读教学可以依托学生爱讲故事的特点,引领学生在感悟、积累语言的基础上,深入把握文本的典范效能,开掘文本中所蕴藏的语用资料,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致、全面的复述,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一、调整复述顺序,历练复述思维
  叙事性作品都是根据作者表达意图,依循着故事发展的整体轨迹进行严谨描述。对这类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的文本进行复述,如果大量地删减文本内容、调整故事情节,就会造成故事情节之间的相互脱节;如果一味地凸显、强化某一个情节,则会导致喧宾夺主的后果。指导学生进行复述,并不是要调整作者的谋篇布局,而是通过复述顺序的调整,为学生深入感知文本的内在脉络、厘清自己复述的条理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完《负荆请罪》这篇剧本之后,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情节的复述时,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剧本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作的,那我们在复述时,是不是可以尝试调整一下复述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将课文《将相和》中的故事与情节补充进来,让听众对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好过程拥有更深入的了解;有的学生则提出,可以将廉颇负荆请罪的情节提到故事的最前端,以倒叙的方式开头,从而唤起听众的疑问:廉颇身为赵国的大将,为什么会如此委屈自己?他和蔺相如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
  学生提出的种种方案,都已经打破了课文原本的叙事情节与表达顺序。这对于学生表达逻辑的历练以及语言组织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改变文本体裁,感知语言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出“语用”教学理念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关注文体”的教学要求。的确,不同的文体其表达的内容、语言的風格、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置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文体的方式进行复述,让学生在结构的重置、语言风格的游走中,获得复述能力的生长。
  《麋鹿》作为一篇典型的说明性文本,学生原本阅读的兴趣就不大,如果教师依照传统的方式提出复述要求,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提出了变换文体的方式,即将原本说明性的文本以记叙文的方式加以复述。教师首先设置了“我是麋鹿,介绍自己”的复述情境。然后引领学生从生长环境、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悲惨遭遇等内容入手,尝试改变说明文理性严谨的风格,以更加有趣、形象的语言加以介绍。这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提升。
  正是这种文体形式的转变,使学生经历了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而后又转换语言、创生语言的过程,可谓一箭双雕。
  三、置换表达人称,增强自我体验
  相同的故事在不同人的视角下,都会衍生出不同的体验感受。而很多的文本,都有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物,这些人物身处于具体的认知情境,对于事件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如果我们在复述时转换人称,借助文本中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观照文本,就能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对于学生语言的调整、故事意蕴的价值阐发,都会形成一定的挑战。
  笔者曾经模仿过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哪吒闹海》一文中的“转述”板块,即改变课文以第三人称进行表达的方式,引领不同小组的学生分别从哪吒和东海龙王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复述,并创设了“向玉帝告状”的情境。笔者在实施过程中,还创生了“龙王与哪吒各持己见、相互辩论”的情节。“哪吒小组”是正义的一方,义正词严,痛斥龙王父子的作恶多端;而“龙王小组”则历数哪吒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的“顽劣”品行……
  整个过程,学生真正将故事复述与分享体验融合在一起,增强了他们在复述过程中的角色感与体验感。
  总之,复述课文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将课文内容和盘托出。高超的复述能力应在基于文本内容和语言的基础上,从自身复述要求和需要出发,在文本内容、语言以及表达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复述的整体效果。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而艺术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验课文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梅花魂》一课,教师要紧扣课文题目,抓住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并通过微课教学,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文章的表达艺术,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积累;运用;题目  [中图分类号] G62
[摘 要]借助整合策略,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教学,便于学生在同中寻异,异中求同。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与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与提升。提出对比框架,在整合中明晰文本脉络;对比细节,在整合中明晰表达技巧;模仿迁移,在整合中强化学以致用,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地发展。  [关键词]明晰脉络;洞察技巧;学以致用;统整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统编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三年级上册就安排了文言文《司马光》,让学生更早接触中国经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遵循“朗读求实,阶梯上升;形式求趣,‘不求甚解’;学法求活,适度渗透”三个准则,开展教学,以实现激趣为先,依学而教的文言文起步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起点;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多是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引导来实现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评判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首先应看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是否有效。教师应以准确的教学提问、丰富的语言情境、启发式的梳理等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积累,形成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语言;团队研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
1929年红军二次入闽路过长汀县涂坊乡,15岁的年轻农民涂通今挤进人群,聆听了毛泽东关于革命的一场演讲,18岁那年成为一名红军。  上级派他去医院报到,学习看护,救治伤员。1934年红九军团从长汀钟屋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涂通今已经过了多次反“围剿”鏖战。险象环牛的长征路上,每到一地,他检查、督促部队的卫生防病工作、为战士烧水,最后一个躺下休息。有一次行军恍惚,他一脚踏空掉下悬崖
[摘 要]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从“悦读”起步,让孩子轻松、愉快地朗读,充满兴趣地乐读,没有心理负担地自由读、自愿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明确目标,通过范读引领、评价激励和分享展示等方式,让儿童在朗读中感受语文、运用语文,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部编教材;一年级;悦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
前天和一位朋友吃饭,提到她的一位朋友。  她的朋友这一年多里陷入婚姻危机,作为全职太太,她对于离婚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惊慌失措的时候,经常会在深更半夜打电话给我朋友,哭诉到两三点,她去睡了,朋友却陷入严重的失眠。上次朋友来深圳,本来要约我吃饭,因为她的电话,赶到她住的城市,去安慰她。  朋友是个善良的人,问我应该怎么帮她才好,我说,这个事情不好帮,从描述来看,她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
[摘 要]有效的写作教学通常都是基于学生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如何精准地明确学生习作问题,并将其确定为写作课程目标,这是微型习作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结合学生起步阶段的三个教学案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关注学生习作困难,微化写作目标,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微型习作;习作问题;微化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85-02
[摘 要]习作指导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可指导学生写民风民俗类习作。笔者从传统节日——端午节入手,引导学生按课前实践,课堂交流,当堂撰写,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写作任务,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贴近生活;实践;激情;交流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94-
[摘 要]课例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以《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经过不断地教学—反思—教学,由最初的教师“把控知识”转向“放手活动”,由最初的“浅尝辄止”转向“体验文化”,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经历真学习的过程。同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专业发展;课例研修;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