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只枚举学界两弊,即量化考核及由此派生的“版面费”。
繁琐的量化考核祸莫大焉
任何科学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数学是一切精密科学的基础,却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例如解析人的复杂思想感情,数学就难以有用武之地。与复杂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史学、文学之类,目前数学也难于全方位介入。上世纪90年代,我从一所高校初次听到“量化考核”,说是一些搞数学的人当上人事干部后的最新发明,当时只觉得好笑,并不以为然,不料竟在短期内成铺天盖地之势,迅速向全国几乎所有大学蔓延。
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考核,奖勤罚懒,是天经地义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地考核。依照量化考核发明者的思路,唯有将一切成果予以量化,才是科学的。量化考核的基本套路,就是把各种杂志、出版社等分成三流九等,按等设分,又按人头、单位计分。据说计分的结果之一就是:在一家小出版社出一本专著,所得分数竟不及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一位教师只消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就足以完成全年的考核指标。
如此计分之不科学是显而易见的。论文和专著的质量高下,决不可只依据量化考核规定的各杂志与出版社的“等”来判定。就我所见,被定为“权威”杂志所登载的论文,有一些质量也颇低。人们常说,竞争是学术发展的动力,而量化考核的根本弊病,就是完全取消了各杂志社、出版社之间的自由竞争。反正等级划分已定,各就其位,命该如此,还有什么办好杂志社、出版社的积极性可言?在量化考核的规制下,两篇质量相同的论文,一篇三万字,另一篇五千字,劳动量有差别,其得分可能出现不应有的反差。至于一部小出版社出版的四十万字的专著,与一篇《历史研究》上刊发的两万字论文相比,其差别就更加惊人。这是公平的、科学的竞争吗?
据说将刊物分为三流九等,是为了与所谓国际惯例接轨。这里不谈国际,只就国内而论,最糟糕的现实就是学术腐败的猖獗。一些所谓的学术权威,正是学术腐败的带头人,有他们在,能有公正的学术质量评估吗?我查看过一部由两名所谓名流主编的大书,分明是标准意义上的学术垃圾,而居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量化考核使我联想到明朝科举八股文的创设。八股文设计的初衷,其实也有规范科场、易于考官掌握评判标准之意,但终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祸害。在八股文的规范下,金榜题名虽然荣耀一时,终究属玩弄词藻之流,并无真才实学。量化考核事实上成了一种祸害高校的新八股。
如今一方面是上级热衷此道,对量化考核不断细化,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师穷于应付,苦不堪言。有人自称成了量化考核的奴隶,一切教学科研活动,只是围绕着量化考核团团转,没有任何自主的余地。个人的提升,单位的晋级,全由量化考核的硬指标所主宰,不应付不行。
量化考核最终导致各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现炒现卖可能还算好的,也可能有许多尚未熟稔的夹生产品也赶着出售,容不得较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更有甚者,则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在网上拼贴一篇,顷刻而就。量化考核变成了扼杀学术自由,牺牲学术质量,生产学术垃圾,加剧学术腐败的“凶手”。其实,一些重、大、难的课题尤其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要让教师们有主动权,有时间余地。某年成果多,某年成果少,某年甚至没有,这都属正常。论著也不能以一时的传播率、参考率、网上点击率及一时的轰动效应决高下,定胜负。路遥知马力,有的论著下功夫颇深,但较为专业,故研究者或感兴趣者少,甚至长期传播不广,却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厚积薄发,在当前的形势下也许难以做到,但对一些科研成果作适当的冷处理,是完全必要的。就我个人多次提交给中国宋史研究会年会的论文而言,只有一次是急就篇,其他文章都是存放约一年并不断修改而成的。
考核当然是必需的,但应以是否能真正促进学术文化发展为准绳,不必按年按季甚至按月进行,可以三年或五年一次。目前盛行的将各种刊物、出版社所发表出版作品按等计分的办法,应当完全废除,改为一律平等计分,允许各杂志社、出版社自由竞争。考核理应简单易行,避免繁琐丛脞。每每或闻或见高校教师为了应付上级考核而疲于奔命,耗费宝贵时间和精力,总是感叹不已。这些时间和精力若能用于教学和科研该有多好!我们不是常说要与国际接轨吗?请调查一下,别国的大学教师们,是否也是如此疲于应付考核。
由量化考核衍生出来的“版面费”
孤陋寡闻的我,直到最近才从一位研究生那里得知“版面费”为何物。原来,因为不少高校规定,研究生就读期间必须发表若干篇论文,否则不予毕业。于是,一些按量化考核的规定,本来只能算低分的杂志,一时来稿纷至,颇有僧多粥少、应接不暇之势。一些钱迷心窍者就别出心裁,巧立版面费的名目,向投稿者伸手要钱,不给钱就不予发表,不发表当然就意味着无法毕业。
版面费自然苦了众研究生,特别是其中为数不少的贫困生,他们生计艰窘,欲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尚且有赖学校的有限补助,哪里有余财可供搜刮!但是,只顾将杂志当成摇钱树的人却少有怜贫恤苦之心。去各大学的张贴栏转一圈就可发现一个怪又不怪的现象:所谓的一些“学术杂志”的广告里明码标价,一篇文章或四百元或六百元不等,吸引研究生投稿——所谓投稿无非是电邮文章并汇款过去就予发表。于是有学生感叹说,谁钱多谁就发文章多啊,这句话虽非真理,但足可以看出量化考核在高校研究生中的“冲击波”了。有的杂志还采取一家两制,正刊用于维持学术门面,增刊则专用于搜刮版面费,生产学术垃圾。即使一些知名学术期刊,也早已向“市场经济”靠拢,只要被采用稿件非名人所写,一概收取版面费,因为是知名期刊,版面费当然也要知名——两千元到一万元不等。版面费完全成了新式的学术腐败,其好处只是使妄图以此聚财者得益。
版面费的出现,自然与对研究生的不合理管理有关。一名研究生过去只须在就读期间完成毕业论文即可,现在则须公开发表学术文章数篇,若是为了青年学者入门之初能打下好基础并多读书多写文章,也无可厚非,但这加码的负结果,却是强制高校大批研究生快速生产半生不熟的论文,甚至利用电脑“高效合成”,更有甚者,出钱买“枪手”的文章。这已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业的正常成长,甚至影响着下一代学人的素质。
我的同行、海外的著名学者陈学霖先生负责编撰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他了解到内地的量化考核和版面费之后,对我说,近几年来,他的杂志接到内地的投稿大增,但十有八九质量颇差,徒然浪费编辑们的阅稿时间,这实际上是内地的量化考核和对研究生加码所致。
是对学界的这种不良现象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有必要在此郑重呼吁:必须取消目前繁琐的量化考核,取消对研究生学业的不合理加码,坚决打击学术腐败,取消版面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
繁琐的量化考核祸莫大焉
任何科学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数学是一切精密科学的基础,却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例如解析人的复杂思想感情,数学就难以有用武之地。与复杂的思想感情相关的史学、文学之类,目前数学也难于全方位介入。上世纪90年代,我从一所高校初次听到“量化考核”,说是一些搞数学的人当上人事干部后的最新发明,当时只觉得好笑,并不以为然,不料竟在短期内成铺天盖地之势,迅速向全国几乎所有大学蔓延。
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考核,奖勤罚懒,是天经地义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地考核。依照量化考核发明者的思路,唯有将一切成果予以量化,才是科学的。量化考核的基本套路,就是把各种杂志、出版社等分成三流九等,按等设分,又按人头、单位计分。据说计分的结果之一就是:在一家小出版社出一本专著,所得分数竟不及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一位教师只消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就足以完成全年的考核指标。
如此计分之不科学是显而易见的。论文和专著的质量高下,决不可只依据量化考核规定的各杂志与出版社的“等”来判定。就我所见,被定为“权威”杂志所登载的论文,有一些质量也颇低。人们常说,竞争是学术发展的动力,而量化考核的根本弊病,就是完全取消了各杂志社、出版社之间的自由竞争。反正等级划分已定,各就其位,命该如此,还有什么办好杂志社、出版社的积极性可言?在量化考核的规制下,两篇质量相同的论文,一篇三万字,另一篇五千字,劳动量有差别,其得分可能出现不应有的反差。至于一部小出版社出版的四十万字的专著,与一篇《历史研究》上刊发的两万字论文相比,其差别就更加惊人。这是公平的、科学的竞争吗?
据说将刊物分为三流九等,是为了与所谓国际惯例接轨。这里不谈国际,只就国内而论,最糟糕的现实就是学术腐败的猖獗。一些所谓的学术权威,正是学术腐败的带头人,有他们在,能有公正的学术质量评估吗?我查看过一部由两名所谓名流主编的大书,分明是标准意义上的学术垃圾,而居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量化考核使我联想到明朝科举八股文的创设。八股文设计的初衷,其实也有规范科场、易于考官掌握评判标准之意,但终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祸害。在八股文的规范下,金榜题名虽然荣耀一时,终究属玩弄词藻之流,并无真才实学。量化考核事实上成了一种祸害高校的新八股。
如今一方面是上级热衷此道,对量化考核不断细化,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师穷于应付,苦不堪言。有人自称成了量化考核的奴隶,一切教学科研活动,只是围绕着量化考核团团转,没有任何自主的余地。个人的提升,单位的晋级,全由量化考核的硬指标所主宰,不应付不行。
量化考核最终导致各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现炒现卖可能还算好的,也可能有许多尚未熟稔的夹生产品也赶着出售,容不得较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更有甚者,则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在网上拼贴一篇,顷刻而就。量化考核变成了扼杀学术自由,牺牲学术质量,生产学术垃圾,加剧学术腐败的“凶手”。其实,一些重、大、难的课题尤其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要让教师们有主动权,有时间余地。某年成果多,某年成果少,某年甚至没有,这都属正常。论著也不能以一时的传播率、参考率、网上点击率及一时的轰动效应决高下,定胜负。路遥知马力,有的论著下功夫颇深,但较为专业,故研究者或感兴趣者少,甚至长期传播不广,却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厚积薄发,在当前的形势下也许难以做到,但对一些科研成果作适当的冷处理,是完全必要的。就我个人多次提交给中国宋史研究会年会的论文而言,只有一次是急就篇,其他文章都是存放约一年并不断修改而成的。
考核当然是必需的,但应以是否能真正促进学术文化发展为准绳,不必按年按季甚至按月进行,可以三年或五年一次。目前盛行的将各种刊物、出版社所发表出版作品按等计分的办法,应当完全废除,改为一律平等计分,允许各杂志社、出版社自由竞争。考核理应简单易行,避免繁琐丛脞。每每或闻或见高校教师为了应付上级考核而疲于奔命,耗费宝贵时间和精力,总是感叹不已。这些时间和精力若能用于教学和科研该有多好!我们不是常说要与国际接轨吗?请调查一下,别国的大学教师们,是否也是如此疲于应付考核。
由量化考核衍生出来的“版面费”
孤陋寡闻的我,直到最近才从一位研究生那里得知“版面费”为何物。原来,因为不少高校规定,研究生就读期间必须发表若干篇论文,否则不予毕业。于是,一些按量化考核的规定,本来只能算低分的杂志,一时来稿纷至,颇有僧多粥少、应接不暇之势。一些钱迷心窍者就别出心裁,巧立版面费的名目,向投稿者伸手要钱,不给钱就不予发表,不发表当然就意味着无法毕业。
版面费自然苦了众研究生,特别是其中为数不少的贫困生,他们生计艰窘,欲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尚且有赖学校的有限补助,哪里有余财可供搜刮!但是,只顾将杂志当成摇钱树的人却少有怜贫恤苦之心。去各大学的张贴栏转一圈就可发现一个怪又不怪的现象:所谓的一些“学术杂志”的广告里明码标价,一篇文章或四百元或六百元不等,吸引研究生投稿——所谓投稿无非是电邮文章并汇款过去就予发表。于是有学生感叹说,谁钱多谁就发文章多啊,这句话虽非真理,但足可以看出量化考核在高校研究生中的“冲击波”了。有的杂志还采取一家两制,正刊用于维持学术门面,增刊则专用于搜刮版面费,生产学术垃圾。即使一些知名学术期刊,也早已向“市场经济”靠拢,只要被采用稿件非名人所写,一概收取版面费,因为是知名期刊,版面费当然也要知名——两千元到一万元不等。版面费完全成了新式的学术腐败,其好处只是使妄图以此聚财者得益。
版面费的出现,自然与对研究生的不合理管理有关。一名研究生过去只须在就读期间完成毕业论文即可,现在则须公开发表学术文章数篇,若是为了青年学者入门之初能打下好基础并多读书多写文章,也无可厚非,但这加码的负结果,却是强制高校大批研究生快速生产半生不熟的论文,甚至利用电脑“高效合成”,更有甚者,出钱买“枪手”的文章。这已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业的正常成长,甚至影响着下一代学人的素质。
我的同行、海外的著名学者陈学霖先生负责编撰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他了解到内地的量化考核和版面费之后,对我说,近几年来,他的杂志接到内地的投稿大增,但十有八九质量颇差,徒然浪费编辑们的阅稿时间,这实际上是内地的量化考核和对研究生加码所致。
是对学界的这种不良现象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有必要在此郑重呼吁:必须取消目前繁琐的量化考核,取消对研究生学业的不合理加码,坚决打击学术腐败,取消版面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