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倾诉人:高山
这大半年,我和太太、儿子的交流方式,一直都是通过视频和微信。我们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至少问候对方一次。想想看,自从我和太太两地分居以来,这条规定坚持得不错。即使是她孕前各种不舒服、生产后坐月子期间,我们依旧能通过网络,保持密切的沟通。
后来每次视频,我都用软件录下来,存进手机。在公寓里吃饭的时候,我就把手机立在桌子上看回放。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也看,躺在床上插上耳机,耳朵里都是我太太的声音,不知不觉也就睡着了。
有了儿子之后,这种思念好像一下子就更沉重了。每当想到那个肉乎乎的小家伙,是不是又长高了、又偷吃甜食了,我的心就像被割成了一块一块的碎片,我在他身边的时间真的太少了。
可是为什么,每当相聚的日子来临,甚至是我在赶赴机场的路上,这种期待与思念就忽然转变成了忧虑。起初我不以为然,还在心里笑话自己,一个理工男怎么还学会多愁善感了,没想到现在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面对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的太太和儿子,我竟然感到手足无措。
两地分居多年
两年前,我被公司外派来美国工作。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真的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要知道公司中层都要有海外工作的背景,这就说明我还有上升空间;忧的是我的太太,好像从上学那时候起,我们就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本来以为工作之后就会改善,谁想到离得越来越远。
最让我悔恨的是,儿子出生时,我竟然没有陪在太太的身边。那是我来到美国4个月之后的事情,我知道太太有孕在身,却还要远走他乡,生产那几天也没有回来。唉,我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
—直以来,我总是把工作忙当做借口。读博士时,我去了上海,太太留在天津工作,我们俩每天只能通过打电话来寄托相思。
事实上,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里。早晨8点进去,晚上8点出来,风雨无阻。我这个人做事就有点一根筋。后来这成了我的惯性:决定要进入某个领域,就会逼着自己做出点名堂来。在别人眼里,整天呆在实验室里的人是粗糙乏味的。可在我眼里,这不仅仅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乐趣所在。
我太太曾说,我身上的这份专注很吸引人。不知道现在,她会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当时我们俩是研究生院同学,我对她是一见钟情,她总是温婉似水,说话的语调里有一股化不开的柔情,就好像西湖上长年散不掉的雾霭。我当时直愣愣地对她说,想和她交往。她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竟然点头答应了。我看着她温柔似水的笑容,分不清现实还是虚幻。
确定了关系后,我头也不回扎进了实验室。太太是搞理论的,相对而言没有我这么忙碌。于是她自告奋勇,成为了我的贤内助。帮我打饭、洗衣服,有时候还提醒我给家里打个电话。我不是个浪漫的人,可有一次吃着她打来的饭,穿着她熨好的衣服,我偷偷地抹了眼泪。
我不知道如何报答她。我爸妈都是普通工人,我从小就不敢和别人拼家境。知道我读书努力,全家人都把希望全都放在了我身上。背着这份期待,我咬着牙一路考到了博士,如今冲出了国门。在我心里,待在实验室里,其实是最清净的——这个地方,最能公平地体现我的价值,也最能让我得到心灵上的补偿。我在用尽一切努力成才成功并有所成就,实现全家的期望。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多年,这似乎也成為我的人生信念。即使我在研究生毕业前和太太说,我要继续读博,她依然选择嫁给我。当时我的想法是,我对事业的坚持感动了她,让她觉得我能够依靠。
感情日渐疏离
我为妻子孩子提供了物质基础,却不知道如何与他们相处,我总是感觉特别陌生。这其实也是我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今年上半年,我休了年假回来和他们团聚。太太开车接我回家,一进门,只感觉似曾相识。喝了一杯茶,我才发现墙纸换成新的了,地毯好像也是新的。我脚上的拖鞋,是太太从储藏间拿出来的,而衣柜里我的衣物也被整齐地归纳到了一个小箱子里。太太说:“儿子的东西越来越多,咱家面积不大,你也不经常回来,我就把平时用不着的东西拾起来了。”听了这句话,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进门时儿子正睡午觉。我轻手轻脚走到小床前,看着他的小模样就想给他额头一吻。没想到动作太大,撞到了床脚,儿子醒了。看到我来了,他的第一反应好像不是兴奋,而是小心翼翼地看了我一眼,就瞟到其他地方去了。
我以为亲情这种东西就是片芒草,再长时间的分离都不要紧,只要能见面,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可事实上,每次见面之后,这种落差就会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最后变成了见面之前的我的纠结。这种纠结是不足以与外人道的,我不能去和别人说,我和太太好像习惯了两地分居的模式,相聚时分不再是浓情,而是为了掩盖尴尬而刻意装出来的默契。我也不能去和别人说,我和孩子似乎在两地分居的模式中,对于亲情的渴望才能得以伸张,相聚时刻并非是尽可能地黏在一起,而是发现,打破了安全距离,两个人都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这个事实,对我而言是残酷的。我一次次地总结自己,觉得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一个人时间太长,是不是性格变得古怪了?还是小知识分子身上的通病——骄傲底下藏着的自卑自负自私?后来我发现,除了我性格上的问题,还有就是时间。
这种悔恨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等你决定做出改变的时候,为时已晚。我在美国可能还要工作两年,我无能为力,只好接受。
考虑到孩子太小,太太只能留在了中国。还没有来得及亲亲儿子的小脸,我和他又成为视频镜头前面的亲人。
(摘自《每日新报》2017年8月7日)
这大半年,我和太太、儿子的交流方式,一直都是通过视频和微信。我们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至少问候对方一次。想想看,自从我和太太两地分居以来,这条规定坚持得不错。即使是她孕前各种不舒服、生产后坐月子期间,我们依旧能通过网络,保持密切的沟通。
后来每次视频,我都用软件录下来,存进手机。在公寓里吃饭的时候,我就把手机立在桌子上看回放。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也看,躺在床上插上耳机,耳朵里都是我太太的声音,不知不觉也就睡着了。
有了儿子之后,这种思念好像一下子就更沉重了。每当想到那个肉乎乎的小家伙,是不是又长高了、又偷吃甜食了,我的心就像被割成了一块一块的碎片,我在他身边的时间真的太少了。
可是为什么,每当相聚的日子来临,甚至是我在赶赴机场的路上,这种期待与思念就忽然转变成了忧虑。起初我不以为然,还在心里笑话自己,一个理工男怎么还学会多愁善感了,没想到现在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面对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的太太和儿子,我竟然感到手足无措。
两地分居多年
两年前,我被公司外派来美国工作。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真的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要知道公司中层都要有海外工作的背景,这就说明我还有上升空间;忧的是我的太太,好像从上学那时候起,我们就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本来以为工作之后就会改善,谁想到离得越来越远。
最让我悔恨的是,儿子出生时,我竟然没有陪在太太的身边。那是我来到美国4个月之后的事情,我知道太太有孕在身,却还要远走他乡,生产那几天也没有回来。唉,我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
—直以来,我总是把工作忙当做借口。读博士时,我去了上海,太太留在天津工作,我们俩每天只能通过打电话来寄托相思。
事实上,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里。早晨8点进去,晚上8点出来,风雨无阻。我这个人做事就有点一根筋。后来这成了我的惯性:决定要进入某个领域,就会逼着自己做出点名堂来。在别人眼里,整天呆在实验室里的人是粗糙乏味的。可在我眼里,这不仅仅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乐趣所在。
我太太曾说,我身上的这份专注很吸引人。不知道现在,她会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当时我们俩是研究生院同学,我对她是一见钟情,她总是温婉似水,说话的语调里有一股化不开的柔情,就好像西湖上长年散不掉的雾霭。我当时直愣愣地对她说,想和她交往。她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竟然点头答应了。我看着她温柔似水的笑容,分不清现实还是虚幻。
确定了关系后,我头也不回扎进了实验室。太太是搞理论的,相对而言没有我这么忙碌。于是她自告奋勇,成为了我的贤内助。帮我打饭、洗衣服,有时候还提醒我给家里打个电话。我不是个浪漫的人,可有一次吃着她打来的饭,穿着她熨好的衣服,我偷偷地抹了眼泪。
我不知道如何报答她。我爸妈都是普通工人,我从小就不敢和别人拼家境。知道我读书努力,全家人都把希望全都放在了我身上。背着这份期待,我咬着牙一路考到了博士,如今冲出了国门。在我心里,待在实验室里,其实是最清净的——这个地方,最能公平地体现我的价值,也最能让我得到心灵上的补偿。我在用尽一切努力成才成功并有所成就,实现全家的期望。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多年,这似乎也成為我的人生信念。即使我在研究生毕业前和太太说,我要继续读博,她依然选择嫁给我。当时我的想法是,我对事业的坚持感动了她,让她觉得我能够依靠。
感情日渐疏离
我为妻子孩子提供了物质基础,却不知道如何与他们相处,我总是感觉特别陌生。这其实也是我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今年上半年,我休了年假回来和他们团聚。太太开车接我回家,一进门,只感觉似曾相识。喝了一杯茶,我才发现墙纸换成新的了,地毯好像也是新的。我脚上的拖鞋,是太太从储藏间拿出来的,而衣柜里我的衣物也被整齐地归纳到了一个小箱子里。太太说:“儿子的东西越来越多,咱家面积不大,你也不经常回来,我就把平时用不着的东西拾起来了。”听了这句话,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进门时儿子正睡午觉。我轻手轻脚走到小床前,看着他的小模样就想给他额头一吻。没想到动作太大,撞到了床脚,儿子醒了。看到我来了,他的第一反应好像不是兴奋,而是小心翼翼地看了我一眼,就瞟到其他地方去了。
我以为亲情这种东西就是片芒草,再长时间的分离都不要紧,只要能见面,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可事实上,每次见面之后,这种落差就会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最后变成了见面之前的我的纠结。这种纠结是不足以与外人道的,我不能去和别人说,我和太太好像习惯了两地分居的模式,相聚时分不再是浓情,而是为了掩盖尴尬而刻意装出来的默契。我也不能去和别人说,我和孩子似乎在两地分居的模式中,对于亲情的渴望才能得以伸张,相聚时刻并非是尽可能地黏在一起,而是发现,打破了安全距离,两个人都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这个事实,对我而言是残酷的。我一次次地总结自己,觉得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一个人时间太长,是不是性格变得古怪了?还是小知识分子身上的通病——骄傲底下藏着的自卑自负自私?后来我发现,除了我性格上的问题,还有就是时间。
这种悔恨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等你决定做出改变的时候,为时已晚。我在美国可能还要工作两年,我无能为力,只好接受。
考虑到孩子太小,太太只能留在了中国。还没有来得及亲亲儿子的小脸,我和他又成为视频镜头前面的亲人。
(摘自《每日新报》2017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