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课程标准中指出,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共同构成培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交“作业”环节,融入康复训练理念,逐步提升学生的康复技能,从而矫正和补偿培智学生的身心缺陷。
关键词:交作业 康复训练 技能提升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培智學校学生是高度异质而多样化的群体,除智力障碍之外,多数伴有运动、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障碍,其个体间差异及个体内差异较为显著。教育与康复训练的有机结合,能补偿学生身心缺陷,满足其学习与发展需求。将教育与康复训练相融合,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有利于智障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因此,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共同构成培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何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呢?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培智学生入学两三个月后,随着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开始接触书写类作业。教师可以制定相关要求,以交作业为契机,对学生融入多项康复训练。
一、拿作业
教师每天在课前设置交作业时间,发出指令,让学生从书包中拿出指定作业本,并翻到书写页。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得到训练。
1.训练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对于培智低年级学生,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是听懂教师的指令。学生首先要能够理解教师发出的指令的含义,其次要对接收到的语言信息产生适当的反应。教师每天发出“交作业”的指令后,训练学生做出正确的反应,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
2.提高培智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书包里一般会放着两类作业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很多学生初期并不具备分辨能力,只是将书包中的作业本拿出来,并不会考虑这是否为指定学科的作业本。同时,对于教师上次布置的作业是什么,自己是否完成,也没有概念。当他们翻开作业本时,能够对学科有更直接的了解,逐步认识到语文和数学的区别;当他们翻到指定书写页时,能够回忆起自己的行为,了解到这就是老师上次布置的作业,对“作业”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3.锻炼学生精细动作能力。学生从书包中翻找并拿出作业本的同时,锻炼了其手眼协调的能力。随后教师要求翻到书写页,学生在翻阅纸张的过程中,也是进行了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
二、交作业
教师可在教室内设计作业墙,贴上带有学生姓名的作业完成表。当学生拿出作业本后,要求学生来到作业墙边,按先后顺序排队交作业,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感知觉能力。
1.培养规则意识。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经常需要学生排队。培智低年级学生在排队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如插队、掉队、推挤同伴等。教师利用交作业的时机,让学生实践排队的基本方法,一个跟着一个,不能随意插队,在排队时学会等待。逐步让学生养成排队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排队规则,在学生内心埋下规则意识的种子。
2.提升感知觉能力。当教师发出拿好作业本排队的指令后,教师拿着作业完成表格,让学生按照拿取作业本的先后顺序,依次排队站好。学生不仅需要观察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还要和前面一位学生保持成一条直线,同时观察前面学生是如何交作业的,提升学生视觉、听觉、前庭与本体觉等能力。
三、说作业
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作业翻到指定页,并手指作业内容,与教师对视,表述“我的作业写完了”,训练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和思维能力。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智力障碍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主要依靠感觉和知觉动作来认识世界。他们的思维与动作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动作停止则思维停止。因此,要想训练他们的思维,必须让他们辅以相应的动作。当他们的手指指到相关内容时,他们才可能知道老师布置的是什么作业;当他们的眼睛和老师对视时,才可能知道作业完成后,需要交流的对象是谁;当他们口述“我的作业写完了”,才可能知道书写页中的内容就是教师所说的“作业”,且按照老师要求已经完成了。培智学生通过手、眼、脑的协调训练,加上正确的语言表达,增强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
四、评作业
完成上述环节后,教师让学生从作业完成表中找到自己的姓名,并告诉老师:“我想要一颗五角星(小红花)”,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
1.加强自我认知能力,感知汉字特点。“认识自我”是培智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前提。由于培智低年级学生书写能力弱,往往不能通过书写让学生记忆自己的姓名。教师可以在交作业的环节中,让学生从表格中找出自己的姓名,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反复记忆自己姓名的字形,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不断了解祖国汉字的特点。学生大声读出自己的姓名,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感受自己和家庭的关联。
2.训练沟通与交往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是培智学生需要长期训练的一项技能。教师可以利用交作业的时机,和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当学生按照要求,找到并读出自己的姓名后,教师会提问:“你想要什么奖励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用正确的语句描述自己的需求,“我想要……”;无口语能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五角星或小红花实物中指出一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在作业完成表中画上对应的奖励物。
鉴于学生个体差异大,对于以上几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可提供肢体辅助、口语提示或动作提示等策略,支持能力弱的学生完成相关要求,以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这项活动进行适合自己的康复训练。
培智学生的康复训练,如果仅限于学校和课堂,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环境上,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也难以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任课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因素,把训练融入到日常活动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林桂玲,代珊,申承林.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培智学校学生认识“独特的我”[J].现代特殊教育,2019(12):37.
关键词:交作业 康复训练 技能提升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培智學校学生是高度异质而多样化的群体,除智力障碍之外,多数伴有运动、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障碍,其个体间差异及个体内差异较为显著。教育与康复训练的有机结合,能补偿学生身心缺陷,满足其学习与发展需求。将教育与康复训练相融合,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有利于智障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因此,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共同构成培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何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呢?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培智学生入学两三个月后,随着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开始接触书写类作业。教师可以制定相关要求,以交作业为契机,对学生融入多项康复训练。
一、拿作业
教师每天在课前设置交作业时间,发出指令,让学生从书包中拿出指定作业本,并翻到书写页。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得到训练。
1.训练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对于培智低年级学生,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是听懂教师的指令。学生首先要能够理解教师发出的指令的含义,其次要对接收到的语言信息产生适当的反应。教师每天发出“交作业”的指令后,训练学生做出正确的反应,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
2.提高培智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书包里一般会放着两类作业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很多学生初期并不具备分辨能力,只是将书包中的作业本拿出来,并不会考虑这是否为指定学科的作业本。同时,对于教师上次布置的作业是什么,自己是否完成,也没有概念。当他们翻开作业本时,能够对学科有更直接的了解,逐步认识到语文和数学的区别;当他们翻到指定书写页时,能够回忆起自己的行为,了解到这就是老师上次布置的作业,对“作业”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3.锻炼学生精细动作能力。学生从书包中翻找并拿出作业本的同时,锻炼了其手眼协调的能力。随后教师要求翻到书写页,学生在翻阅纸张的过程中,也是进行了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
二、交作业
教师可在教室内设计作业墙,贴上带有学生姓名的作业完成表。当学生拿出作业本后,要求学生来到作业墙边,按先后顺序排队交作业,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感知觉能力。
1.培养规则意识。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经常需要学生排队。培智低年级学生在排队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如插队、掉队、推挤同伴等。教师利用交作业的时机,让学生实践排队的基本方法,一个跟着一个,不能随意插队,在排队时学会等待。逐步让学生养成排队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排队规则,在学生内心埋下规则意识的种子。
2.提升感知觉能力。当教师发出拿好作业本排队的指令后,教师拿着作业完成表格,让学生按照拿取作业本的先后顺序,依次排队站好。学生不仅需要观察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还要和前面一位学生保持成一条直线,同时观察前面学生是如何交作业的,提升学生视觉、听觉、前庭与本体觉等能力。
三、说作业
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作业翻到指定页,并手指作业内容,与教师对视,表述“我的作业写完了”,训练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和思维能力。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智力障碍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主要依靠感觉和知觉动作来认识世界。他们的思维与动作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动作停止则思维停止。因此,要想训练他们的思维,必须让他们辅以相应的动作。当他们的手指指到相关内容时,他们才可能知道老师布置的是什么作业;当他们的眼睛和老师对视时,才可能知道作业完成后,需要交流的对象是谁;当他们口述“我的作业写完了”,才可能知道书写页中的内容就是教师所说的“作业”,且按照老师要求已经完成了。培智学生通过手、眼、脑的协调训练,加上正确的语言表达,增强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
四、评作业
完成上述环节后,教师让学生从作业完成表中找到自己的姓名,并告诉老师:“我想要一颗五角星(小红花)”,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
1.加强自我认知能力,感知汉字特点。“认识自我”是培智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前提。由于培智低年级学生书写能力弱,往往不能通过书写让学生记忆自己的姓名。教师可以在交作业的环节中,让学生从表格中找出自己的姓名,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反复记忆自己姓名的字形,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不断了解祖国汉字的特点。学生大声读出自己的姓名,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感受自己和家庭的关联。
2.训练沟通与交往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是培智学生需要长期训练的一项技能。教师可以利用交作业的时机,和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当学生按照要求,找到并读出自己的姓名后,教师会提问:“你想要什么奖励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用正确的语句描述自己的需求,“我想要……”;无口语能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五角星或小红花实物中指出一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在作业完成表中画上对应的奖励物。
鉴于学生个体差异大,对于以上几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可提供肢体辅助、口语提示或动作提示等策略,支持能力弱的学生完成相关要求,以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这项活动进行适合自己的康复训练。
培智学生的康复训练,如果仅限于学校和课堂,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环境上,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也难以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任课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因素,把训练融入到日常活动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林桂玲,代珊,申承林.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培智学校学生认识“独特的我”[J].现代特殊教育,2019(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