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培养过程,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解题能力的主要任务、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一、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任务
21世纪的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信息社会巨大的挑战。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的要求。“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自觉性、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可以为小学生展示自己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当今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力的推动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发展。教师通过对数学的教学,不只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的基本技能,还应该培养他们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意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自己熟悉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在现实社会中数学是被广泛应用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素有很多,下面简单讨论一下。
(一)客观因素
1.问题呈现模式。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如果有利于揭示问题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反之则会给解决问题增加困难
2.问题的直观化和具体化。在其他因素相等的情况下,直观形象的问题较抽象的问题容易解决,具体的问题较笼统的问题容易解决。
(二)主观因素
1.定势。定势是指人心理的一种短暂的准备状态,它在思考活动中表现为一些容易用自己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起积极作用,也有起消极影响。当解决问题的情境不改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更快的解决;当解决问题的情境发生了改变时,定势就制约着学生解决问题,使小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固定化、程式化,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便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干扰学生的思考。
2.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例如,钥匙是开锁用的,箱子是盛东西用的。可是在问题情境中,现有的事物绝不可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样简单的关系。而是需要靠个人的运用思维,去发现事物与问题情境之间的新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不能改变事物本来的功能以此来适应新的需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关键。
三、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目标,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中要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与小学的数学课程的几个领域内容结合起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落实这一目标。
(一)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先决条件。所谓解决数学问题,就是利用已有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问题情境、寻找答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
好的解题策略,是人们长时期解决问题经验的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很有效。
数学问题是变化万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性的。在小学阶段,数学问题的解决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每一个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都不是出身就有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的发展起来的。
四、解決数学问题的策略
在运用归纳推理解答某些数学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在初步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猜想。曾经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52分米,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增加5分米,其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此题按常规解法去思考,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我们不妨引导学生用归纳法解。因为这个长方行的周长是52分米,则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52/2=26(分米)
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25,宽为2,则增加的面积为:
(25+5)×(1+5)-25×1=155;
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24,宽为2,则增加的面积为:
(24+5)×(2+5)-24×2=155
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23,宽为3,则增加的面积为:
(23+5)×(3+5)-23×3=155。
引导学生对上述计算进行观察、分析,并引导他们做出猜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增加5分米后,其面积增加了155平方分米。
紧接着可以在举几个类似上面的例子进行计算,或用别的解题方法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五、结语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解决问题”成功改变丁数学教学以“解答考题”为主要目标的现象,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扬弃传统“训练套路”的基础上,更加受到重视。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能最优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的正确指导下,根据数学学科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思想上进行高度的重视,在行动上实施精心的安排,认真落实优化解决问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一、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任务
21世纪的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信息社会巨大的挑战。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的要求。“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自觉性、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可以为小学生展示自己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当今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力的推动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发展。教师通过对数学的教学,不只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的基本技能,还应该培养他们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意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自己熟悉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在现实社会中数学是被广泛应用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素有很多,下面简单讨论一下。
(一)客观因素
1.问题呈现模式。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如果有利于揭示问题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反之则会给解决问题增加困难
2.问题的直观化和具体化。在其他因素相等的情况下,直观形象的问题较抽象的问题容易解决,具体的问题较笼统的问题容易解决。
(二)主观因素
1.定势。定势是指人心理的一种短暂的准备状态,它在思考活动中表现为一些容易用自己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起积极作用,也有起消极影响。当解决问题的情境不改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更快的解决;当解决问题的情境发生了改变时,定势就制约着学生解决问题,使小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固定化、程式化,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便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干扰学生的思考。
2.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例如,钥匙是开锁用的,箱子是盛东西用的。可是在问题情境中,现有的事物绝不可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样简单的关系。而是需要靠个人的运用思维,去发现事物与问题情境之间的新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不能改变事物本来的功能以此来适应新的需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关键。
三、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目标,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中要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与小学的数学课程的几个领域内容结合起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落实这一目标。
(一)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先决条件。所谓解决数学问题,就是利用已有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问题情境、寻找答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
好的解题策略,是人们长时期解决问题经验的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很有效。
数学问题是变化万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性的。在小学阶段,数学问题的解决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每一个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都不是出身就有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的发展起来的。
四、解決数学问题的策略
在运用归纳推理解答某些数学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在初步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猜想。曾经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52分米,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增加5分米,其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此题按常规解法去思考,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我们不妨引导学生用归纳法解。因为这个长方行的周长是52分米,则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52/2=26(分米)
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25,宽为2,则增加的面积为:
(25+5)×(1+5)-25×1=155;
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24,宽为2,则增加的面积为:
(24+5)×(2+5)-24×2=155
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23,宽为3,则增加的面积为:
(23+5)×(3+5)-23×3=155。
引导学生对上述计算进行观察、分析,并引导他们做出猜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增加5分米后,其面积增加了155平方分米。
紧接着可以在举几个类似上面的例子进行计算,或用别的解题方法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五、结语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解决问题”成功改变丁数学教学以“解答考题”为主要目标的现象,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扬弃传统“训练套路”的基础上,更加受到重视。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能最优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的正确指导下,根据数学学科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思想上进行高度的重视,在行动上实施精心的安排,认真落实优化解决问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