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苹果褐斑病的田间危害特点和病害发生规律,总结出一套以早期预防为核心,以果树健康管理为根本,辅以生态调控的苹果褐斑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苹果褐斑病的高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苹果褐斑病;特点;防控
目前,我国的苹果栽植面积和產量居全球首位,特别是在陕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产区,苹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果农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褐斑病在全国果区普遍发生,成为影响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病害主要危害果树叶片,影响其光合作用,还会导致叶片提前凋落,果树养分积累减少,最终致使树势衰弱,抗性下降,加速腐烂病等其他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苹果的品质和产量。因此,苹果褐斑病的高效防控至关重要。
1 苹果褐斑病的田间危害特点
苹果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发展成以下3种病斑类型:①同心轮纹型。病斑圆形,中间暗褐色,四周呈黄色,病斑表面附着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大量小黑点。②针芒型。病斑错乱,呈现针芒状向外扩展,病斑小而多。③混合型。兼具上述两种症状,病斑偏大,暗褐色,病斑表面散生有大量小黑点,边缘呈褐色针芒状,后期叶片变黄,病斑中心成灰白色。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果区褐斑病菌菌源基数较高,如果夏季高温多雨,苹果叶片表面会出现大量黑色小点,但叶片组织无褪绿等症状。该症状类型早期不易发现,容易导致病害错失关键防控时期。田间菌源量较大时,病菌还可以侵染果实。果实受害表面产生黑褐色小的近圆形病斑,表面有黑色小点凸起,病部果肉组织疏松,呈褐色。
2 苹果褐斑病发病规律
苹果褐斑病属于真菌病害,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或子囊壳在病残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成为初侵染源,直接入侵叶片导致发病。因此,如果4~6月份雨水偏多,可提前加速褐斑病菌的繁衍与扩散。7~8月份当日平均气温为25℃左右,平均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褐斑病进入发病盛期,病害迅速扩展,出现大量落叶。通常情况下,果树的树冠下层和内膛叶片先发病,需做好田间监测工作。
3 苹果褐斑病综合防控技术
3.1 早期监测,清除菌源
果园病落叶是苹果褐斑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为此,果实采摘后应将病落叶集中清理堆放,并喷施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或进行其他无害化处理。翌年春季,全园喷施一次化学药剂进行春季清园。同时,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根据天气情况,监测果树内膛和树冠下层叶片的发病情况,提前预防褐斑病发生。
3.2 科学施药,精准预防
根据往年果园病害发生情况以及本年的降雨量,确定首次喷药时间。花后至幼果期,视温度和降水情况(温度超过15℃,连续2天阴雨),可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每隔15天喷1次;套袋后可喷施1~2次波尔多液以保护叶片,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病害发生初期,当果树内膛病叶率1%以下,喷施1~2次内吸性杀菌剂,如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或QoI类杀菌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混配保护性杀菌剂效果更佳。病害盛发期,结合雨量交替使用多种内吸性杀菌剂如戊唑醇、甲硫·腈菌唑、吡唑醚菌酯·异菌脲等。值得注意的是,褐斑病的防控要以预防为主,当病叶率达到3%以上再进行药剂防控时,效果较差,通常不到60%。
喷药过程中,要合理选用喷雾器械,保证喷液量。结合天气情况(主要是降雨)进行防治,坚持雨多多喷药,干旱少喷药的原则。同时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建议多种药剂交替使用,才能真正做到防治效果最佳。
3.3 加强管理,增强树势
增强树势是防控褐斑病的根本措施。采用“地上喷施诱抗剂 地下增施生物菌肥/有机肥”的技术激活树体抗病力。即落花后至幼果期全园喷施1~2次赤·哚乙·芸苔、氨基寡糖素、寡糖·链蛋白或壳寡糖等植物诱抗剂激活树体抗病力;萌芽期增施生物菌肥、秋施基肥、增施有机肥等增强树势。常规管理果园配套该技术可使果树对褐斑病的防效提升10%~15%。同时,做好均衡施肥、科学修剪、合理负载,保证果园通风透光以及排涝降湿等常规措施。
3.4 环境调控,生态防病
果园生态环境对褐斑病的发生影响很大,可以利用地表覆盖技术调控果园生态系统。具体可以通过在果园中铺地布、铺草帘、生草或地膜压秸秆覆盖等,间接调控土壤水分和地温。利用生态技术可有效控制褐斑病的暴发流行,与精耕果园相比,采取此措施的果园褐斑病防效能够提升5%~15%。
课题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苹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16YFD0201100)。
作者简介:贺艳婷,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苹果褐斑病;特点;防控
目前,我国的苹果栽植面积和產量居全球首位,特别是在陕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产区,苹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果农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褐斑病在全国果区普遍发生,成为影响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病害主要危害果树叶片,影响其光合作用,还会导致叶片提前凋落,果树养分积累减少,最终致使树势衰弱,抗性下降,加速腐烂病等其他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苹果的品质和产量。因此,苹果褐斑病的高效防控至关重要。
1 苹果褐斑病的田间危害特点
苹果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发展成以下3种病斑类型:①同心轮纹型。病斑圆形,中间暗褐色,四周呈黄色,病斑表面附着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大量小黑点。②针芒型。病斑错乱,呈现针芒状向外扩展,病斑小而多。③混合型。兼具上述两种症状,病斑偏大,暗褐色,病斑表面散生有大量小黑点,边缘呈褐色针芒状,后期叶片变黄,病斑中心成灰白色。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果区褐斑病菌菌源基数较高,如果夏季高温多雨,苹果叶片表面会出现大量黑色小点,但叶片组织无褪绿等症状。该症状类型早期不易发现,容易导致病害错失关键防控时期。田间菌源量较大时,病菌还可以侵染果实。果实受害表面产生黑褐色小的近圆形病斑,表面有黑色小点凸起,病部果肉组织疏松,呈褐色。
2 苹果褐斑病发病规律
苹果褐斑病属于真菌病害,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或子囊壳在病残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成为初侵染源,直接入侵叶片导致发病。因此,如果4~6月份雨水偏多,可提前加速褐斑病菌的繁衍与扩散。7~8月份当日平均气温为25℃左右,平均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褐斑病进入发病盛期,病害迅速扩展,出现大量落叶。通常情况下,果树的树冠下层和内膛叶片先发病,需做好田间监测工作。
3 苹果褐斑病综合防控技术
3.1 早期监测,清除菌源
果园病落叶是苹果褐斑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为此,果实采摘后应将病落叶集中清理堆放,并喷施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或进行其他无害化处理。翌年春季,全园喷施一次化学药剂进行春季清园。同时,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根据天气情况,监测果树内膛和树冠下层叶片的发病情况,提前预防褐斑病发生。
3.2 科学施药,精准预防
根据往年果园病害发生情况以及本年的降雨量,确定首次喷药时间。花后至幼果期,视温度和降水情况(温度超过15℃,连续2天阴雨),可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每隔15天喷1次;套袋后可喷施1~2次波尔多液以保护叶片,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病害发生初期,当果树内膛病叶率1%以下,喷施1~2次内吸性杀菌剂,如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或QoI类杀菌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混配保护性杀菌剂效果更佳。病害盛发期,结合雨量交替使用多种内吸性杀菌剂如戊唑醇、甲硫·腈菌唑、吡唑醚菌酯·异菌脲等。值得注意的是,褐斑病的防控要以预防为主,当病叶率达到3%以上再进行药剂防控时,效果较差,通常不到60%。
喷药过程中,要合理选用喷雾器械,保证喷液量。结合天气情况(主要是降雨)进行防治,坚持雨多多喷药,干旱少喷药的原则。同时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建议多种药剂交替使用,才能真正做到防治效果最佳。
3.3 加强管理,增强树势
增强树势是防控褐斑病的根本措施。采用“地上喷施诱抗剂 地下增施生物菌肥/有机肥”的技术激活树体抗病力。即落花后至幼果期全园喷施1~2次赤·哚乙·芸苔、氨基寡糖素、寡糖·链蛋白或壳寡糖等植物诱抗剂激活树体抗病力;萌芽期增施生物菌肥、秋施基肥、增施有机肥等增强树势。常规管理果园配套该技术可使果树对褐斑病的防效提升10%~15%。同时,做好均衡施肥、科学修剪、合理负载,保证果园通风透光以及排涝降湿等常规措施。
3.4 环境调控,生态防病
果园生态环境对褐斑病的发生影响很大,可以利用地表覆盖技术调控果园生态系统。具体可以通过在果园中铺地布、铺草帘、生草或地膜压秸秆覆盖等,间接调控土壤水分和地温。利用生态技术可有效控制褐斑病的暴发流行,与精耕果园相比,采取此措施的果园褐斑病防效能够提升5%~15%。
课题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苹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16YFD0201100)。
作者简介:贺艳婷,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