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逐步向知识、信息、智慧枢纽为主的方向转型,“智慧城市”正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南京市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使南京奋力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前列”的新阶段奋斗目标,构建“智慧南京”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途径。按照城市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在此对构建“智慧南京”提出若干思考。
对“智慧城市”的初步认识
2008年12月,IBM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理念,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智慧地球”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预计将远远超过互联网。预期投资于新一代智慧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刺激全球经济复苏,并为美国奠定长期繁荣的基础。在整个“智慧地球”中,“智慧城市”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由于城市集中了各方面优势资源,因此“智慧城市”将担负为“智慧地球”引路的使命,所以“智慧地球”理应从“智慧城市”开始。
“智慧城市”是一座物联城市。城市的每个“细胞”都被传感器和网络所连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手表、钥匙、汽车、楼房……,只要嵌入微型感应芯片,物体就可以“开口说话”,这就是物联网(或称传感网)。如果物联网联上互联网,世界任何地方都可即时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使城市达到“智慧”状态,最终形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被喻为“光速城市”。城市光网将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百万兆)出口”的网络覆盖能力,将宽带上网速度提升50倍。
“智慧城市”是一座“无线城市”。从WLAN到3G,再到4G,无线宽带网将无处不在,每个人都随时随地“在线”。
“智慧城市”更是一个通过“云计算”,能够深度分析和可控制的城市。
归纳起来,“智慧城市”大致具有四大特征:
感知——遍布各处的传感和智能设施对城市运行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完全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创新——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设施之上进行各类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协同——基于智慧型基础设施,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形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在新一轮城市转型发展中,“智慧城市”将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感受、焕发出无穷魅力。
“智慧南京”是新阶段南京发展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江苏省会、长三角重要的副中心和长江沿岸四大都市之一,现代化进程取得显著进展。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70亿元,增长11.5%。按常住人口计算,南京人均GDP已近8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1:45.6:51.3。南京市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既有跨越发展的基础,又有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条件。
无论从人均水平、产业结构还是城市化、信息化发展情况分析,南京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具有工业化后期的明显特征,正向信息化社会转型。南京在思考城市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工业化后期不可跨越的共性特点,也要考虑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路径。因此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构建“智慧南京”已成为南京实现城市和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智慧南京”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南京科教、产业和人才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三网融合”、“两化融合”以及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继续保持制造业信息化在全省、全国领先水平。重点加快金融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智能化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国内率先建成以基础设施先进、产业结构高端、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运转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为主要标志的、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南京”。
主要任务:按照总体目标,“智慧南京”初期要在3个重点领域和5项重点工作(“3+5”计划)实现突破,即:3个重点领域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业、智慧政府;5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快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政务数据中心、智能电网、智慧社区等标志性示范工程。实施“3+5”计划,旨在构筑“智慧南京”的框架雏形。
“智慧南京”3个重点领域:
智慧基础设施支撑“智慧南京”:智慧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以及交通、电网、应急反应等城市基础设施。要加快“三网融合”,让市民充分享受广电、电信、有线、无线宽带网、3G通信网的资源,推进全市基础设施集约化、智能化模式及“无线城市”覆盖。强化各类网络运营商之间业务的融合和综合接入,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让“智慧南京”的基础更扎实。
“智慧南京”的基础还包括平安、生态环境。“平安南京”是“智慧南京”的前提。要建立全方位、智能化的立体应急防护系统。将 110/119/122 报警指挥调度、GPS车辆反劫防盗、远程图像传输、远程智能电话报警及GIS等有机地链结,实现犯罪实施、火灾发生实时连动报警、犯罪现场远程可视化及定位监控、同步指挥调度,实现城市安防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提升“智慧南京”的安全度和市民的安居满意度。
“生态南京”是“智慧南京”依存的环境。在智慧生态建设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持续能源将得到广泛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垃圾分类处理、废弃物循环利用、空气质量控制等将被普遍应用。
智慧产业引领“智慧南京”:南京以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咨询策划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产业格局日益显现。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全力扶持和推动智慧型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快智慧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南京软件研发和产业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京要着力跟踪并力争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跟踪并超前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智慧南京”需要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信息流的高效传递,南京物联网发展要形成产业链。
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经过3年的努力,使南京信息服务业对一、二产业与其它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一批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使南京成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
要抓住南京“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点的机遇,做好“两化融合”试验区规划的实施。依托“无线谷”、“液晶谷”、“医药谷”、“创意谷”等“智慧谷”的带动,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智慧产业群。同时,促进物联网、GIS、空间技术等成果的转化和产业链的形成,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应用工程。
智慧政府服务于“智慧南京”:经过十年的努力,南京电子政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当前,要加快推进政务数据中心和综合政务平台等一批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完善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和应急指挥等与维护城市稳定和确保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信息化工程,使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
完善、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智慧政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南京”公共服务涉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社保、智慧生态、综合应急管理等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使全体市民分享信息化和城市化成果。
此外,通过推进市民卡应用,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智能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能化等一系列惠民的公共服务。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的智慧型人居环境。
5个标志性工程:标志性工程是“智慧南京”重要的形象和示范。初步设想,以下5项工程拟作为“智慧南京”的重要示范和标志:
“智能交通”工程:目前南京城市用地布局已基本确定,在中心城区道路不允许大规模扩建和改造的前提下,唯有依靠智能交通系统(ITS),对城市交通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交通的机动性、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道路资源的效率。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套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是智慧城市的“神经”。南京智能交通工程可以用“一个平台、四大应用”概括:“一个平台”,即南京市综合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四大应用”,即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公交智能监控调度系统、诱导服务系统和不停车收费及年票收费管理系统。
“智慧医疗”工程:“智慧医疗”是一个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跨服务部门基础之上,面向患者的系统工程。“智慧医疗”使“智慧南京”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和利用。从医生角度来说,不论患者身在何处,接诊医生都可以透过“智慧医疗”电子健康档案平台,浏览病人的诊疗记录以及保险等状况,大大节省问诊时间;从患者角度来说,通过个人病况的不断更新,对慢性疾病或疑难病症都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的恶化或者病变的发生,方便有关部门对病人的管理。“智慧医疗”将为南京城市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
政务数据中心工程:为进一步推动南京智慧型政府建设,营造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综合应用的电子政务模式,南京要结合综合政务平台的应用推广,加快全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强化对“智慧南京”的服务。南京政务数据中心旨在打造一个集“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模式。目前方案已初步编制完成。
“智能电网”工程:南京是国内电力自动化研发和装备生产的高地,占据了电力自动化控制设备市场60%的份额,这是智能电网发展的良好基础。南京将智能电网作为新兴智慧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力争到2015年建成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南京要抓住国内首个智能电网产业基地落地江宁的机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江宁基地将为中国智能电网自主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制造、关键产品检测提供强力支撑,并向新能源、新材料等电工电气设备制造的上下游延伸和拓展,逐步形成体系完备、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链,不断放大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效应,推进“智慧产业”的发展。
“智慧社区”示范工程:智慧社区示范工程能够使市民亲身体验“智慧南京”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所带来的便捷和品质的提升。要选择若干有基础和条件的社区进行“智慧社区”的试验,将“智慧南京”元素在“智慧试验社区”先行得以实现。
“智慧社区”提供社区网站、电子商城、远程教学、在线公共服务、数字民主、电子商务等服务,生活在智慧社区的居民能够享受智能化的家庭综合服务。
构建“智慧南京”的保障措施
创新保障。创新为“智慧南京”注入了持续动力,在构建“智慧南京”的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和产业创新、完善创新政策、搭建创新载体、营造创新氛围。
首先,构建一流的创新文化。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敢于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充分尊重市民的首创精神,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其次,完善一流的创新政策。“智慧南京”应当加强政府在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南京已先后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今后还应通过投资、信贷、税收、土地等政策杠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智慧产业规模,提升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
第三,搭建一流的创新载体。我们应积极推进软件园区、工业设计园区、动漫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引导智慧型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智慧产业群。
第四,营造一流的创新环境。要加大对“智慧南京”的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使社会及百姓了解“智慧南京”将为南京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为百姓生活带来便捷和幸福。
组织保障。要强化对构建“智慧南京”的组织领导,确保全市重大战略的实施。建议组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智慧南京”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智慧南京”规划的研究和工作的协调推进。
规划保障。要强化规划的指导、引领作用。要组织力量研究编制“智慧南京”发展战略和规划,成为“智慧南京”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要将科学发展、人文绿都、历史文化名城、和谐社会等全新理念融入“智慧南京”的建设。
技术保障。要重点推进软件、物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与设备、新型光电产品、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与设备、智能交通关键技术与产品、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新型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新型医药等智慧产业和智慧城市核心技术研发,赢得先机。
投入保障。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宽资本准入,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智慧南京”建设。实现市、区(县)、开发区联动,同时整合市、区(县)财政各类专项资金,扩大财政投入,聚焦重点,引导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创新“智慧南京”示范工程投融资体制,推进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的改革。
人才保障。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展示才华的舞台,为构建“智慧南京”提供智慧源泉。支持海内外科技人员以自有成果在宁创业,对贡献突出的创新型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本市人才可授予“智慧市民”称号,外籍人才可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要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发现、引进和使用机制,切实营造“育得精、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
同时,我们要通过有效举措和形式,鼓励市民终身学习,营造学习型城市的良好氛围,树立南京特有的智慧人文的良好形象。要努力挖掘和利用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梳理现实文化资源禀赋,加大“智慧南京”的文化含量,丰富“智慧南京”的内涵。
(作者单位:南京市信息中心)
南京市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使南京奋力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前列”的新阶段奋斗目标,构建“智慧南京”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途径。按照城市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在此对构建“智慧南京”提出若干思考。
对“智慧城市”的初步认识
2008年12月,IBM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理念,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智慧地球”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预计将远远超过互联网。预期投资于新一代智慧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刺激全球经济复苏,并为美国奠定长期繁荣的基础。在整个“智慧地球”中,“智慧城市”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由于城市集中了各方面优势资源,因此“智慧城市”将担负为“智慧地球”引路的使命,所以“智慧地球”理应从“智慧城市”开始。
“智慧城市”是一座物联城市。城市的每个“细胞”都被传感器和网络所连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手表、钥匙、汽车、楼房……,只要嵌入微型感应芯片,物体就可以“开口说话”,这就是物联网(或称传感网)。如果物联网联上互联网,世界任何地方都可即时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使城市达到“智慧”状态,最终形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被喻为“光速城市”。城市光网将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百万兆)出口”的网络覆盖能力,将宽带上网速度提升50倍。
“智慧城市”是一座“无线城市”。从WLAN到3G,再到4G,无线宽带网将无处不在,每个人都随时随地“在线”。
“智慧城市”更是一个通过“云计算”,能够深度分析和可控制的城市。
归纳起来,“智慧城市”大致具有四大特征:
感知——遍布各处的传感和智能设施对城市运行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完全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创新——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设施之上进行各类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协同——基于智慧型基础设施,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形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在新一轮城市转型发展中,“智慧城市”将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感受、焕发出无穷魅力。
“智慧南京”是新阶段南京发展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江苏省会、长三角重要的副中心和长江沿岸四大都市之一,现代化进程取得显著进展。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70亿元,增长11.5%。按常住人口计算,南京人均GDP已近8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1:45.6:51.3。南京市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既有跨越发展的基础,又有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条件。
无论从人均水平、产业结构还是城市化、信息化发展情况分析,南京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具有工业化后期的明显特征,正向信息化社会转型。南京在思考城市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工业化后期不可跨越的共性特点,也要考虑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路径。因此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构建“智慧南京”已成为南京实现城市和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智慧南京”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南京科教、产业和人才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三网融合”、“两化融合”以及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继续保持制造业信息化在全省、全国领先水平。重点加快金融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智能化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国内率先建成以基础设施先进、产业结构高端、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运转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为主要标志的、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南京”。
主要任务:按照总体目标,“智慧南京”初期要在3个重点领域和5项重点工作(“3+5”计划)实现突破,即:3个重点领域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业、智慧政府;5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快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政务数据中心、智能电网、智慧社区等标志性示范工程。实施“3+5”计划,旨在构筑“智慧南京”的框架雏形。
“智慧南京”3个重点领域:
智慧基础设施支撑“智慧南京”:智慧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以及交通、电网、应急反应等城市基础设施。要加快“三网融合”,让市民充分享受广电、电信、有线、无线宽带网、3G通信网的资源,推进全市基础设施集约化、智能化模式及“无线城市”覆盖。强化各类网络运营商之间业务的融合和综合接入,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让“智慧南京”的基础更扎实。
“智慧南京”的基础还包括平安、生态环境。“平安南京”是“智慧南京”的前提。要建立全方位、智能化的立体应急防护系统。将 110/119/122 报警指挥调度、GPS车辆反劫防盗、远程图像传输、远程智能电话报警及GIS等有机地链结,实现犯罪实施、火灾发生实时连动报警、犯罪现场远程可视化及定位监控、同步指挥调度,实现城市安防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提升“智慧南京”的安全度和市民的安居满意度。
“生态南京”是“智慧南京”依存的环境。在智慧生态建设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持续能源将得到广泛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垃圾分类处理、废弃物循环利用、空气质量控制等将被普遍应用。
智慧产业引领“智慧南京”:南京以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咨询策划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产业格局日益显现。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全力扶持和推动智慧型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快智慧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南京软件研发和产业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京要着力跟踪并力争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跟踪并超前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智慧南京”需要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信息流的高效传递,南京物联网发展要形成产业链。
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经过3年的努力,使南京信息服务业对一、二产业与其它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一批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使南京成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
要抓住南京“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点的机遇,做好“两化融合”试验区规划的实施。依托“无线谷”、“液晶谷”、“医药谷”、“创意谷”等“智慧谷”的带动,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智慧产业群。同时,促进物联网、GIS、空间技术等成果的转化和产业链的形成,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应用工程。
智慧政府服务于“智慧南京”:经过十年的努力,南京电子政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当前,要加快推进政务数据中心和综合政务平台等一批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完善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和应急指挥等与维护城市稳定和确保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信息化工程,使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
完善、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智慧政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南京”公共服务涉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社保、智慧生态、综合应急管理等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使全体市民分享信息化和城市化成果。
此外,通过推进市民卡应用,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智能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智能化等一系列惠民的公共服务。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的智慧型人居环境。
5个标志性工程:标志性工程是“智慧南京”重要的形象和示范。初步设想,以下5项工程拟作为“智慧南京”的重要示范和标志:
“智能交通”工程:目前南京城市用地布局已基本确定,在中心城区道路不允许大规模扩建和改造的前提下,唯有依靠智能交通系统(ITS),对城市交通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交通的机动性、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道路资源的效率。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套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是智慧城市的“神经”。南京智能交通工程可以用“一个平台、四大应用”概括:“一个平台”,即南京市综合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四大应用”,即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公交智能监控调度系统、诱导服务系统和不停车收费及年票收费管理系统。
“智慧医疗”工程:“智慧医疗”是一个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跨服务部门基础之上,面向患者的系统工程。“智慧医疗”使“智慧南京”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和利用。从医生角度来说,不论患者身在何处,接诊医生都可以透过“智慧医疗”电子健康档案平台,浏览病人的诊疗记录以及保险等状况,大大节省问诊时间;从患者角度来说,通过个人病况的不断更新,对慢性疾病或疑难病症都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的恶化或者病变的发生,方便有关部门对病人的管理。“智慧医疗”将为南京城市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
政务数据中心工程:为进一步推动南京智慧型政府建设,营造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综合应用的电子政务模式,南京要结合综合政务平台的应用推广,加快全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强化对“智慧南京”的服务。南京政务数据中心旨在打造一个集“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模式。目前方案已初步编制完成。
“智能电网”工程:南京是国内电力自动化研发和装备生产的高地,占据了电力自动化控制设备市场60%的份额,这是智能电网发展的良好基础。南京将智能电网作为新兴智慧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力争到2015年建成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南京要抓住国内首个智能电网产业基地落地江宁的机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江宁基地将为中国智能电网自主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制造、关键产品检测提供强力支撑,并向新能源、新材料等电工电气设备制造的上下游延伸和拓展,逐步形成体系完备、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链,不断放大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效应,推进“智慧产业”的发展。
“智慧社区”示范工程:智慧社区示范工程能够使市民亲身体验“智慧南京”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所带来的便捷和品质的提升。要选择若干有基础和条件的社区进行“智慧社区”的试验,将“智慧南京”元素在“智慧试验社区”先行得以实现。
“智慧社区”提供社区网站、电子商城、远程教学、在线公共服务、数字民主、电子商务等服务,生活在智慧社区的居民能够享受智能化的家庭综合服务。
构建“智慧南京”的保障措施
创新保障。创新为“智慧南京”注入了持续动力,在构建“智慧南京”的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和产业创新、完善创新政策、搭建创新载体、营造创新氛围。
首先,构建一流的创新文化。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敢于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充分尊重市民的首创精神,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其次,完善一流的创新政策。“智慧南京”应当加强政府在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南京已先后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今后还应通过投资、信贷、税收、土地等政策杠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智慧产业规模,提升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
第三,搭建一流的创新载体。我们应积极推进软件园区、工业设计园区、动漫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引导智慧型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智慧产业群。
第四,营造一流的创新环境。要加大对“智慧南京”的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使社会及百姓了解“智慧南京”将为南京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为百姓生活带来便捷和幸福。
组织保障。要强化对构建“智慧南京”的组织领导,确保全市重大战略的实施。建议组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智慧南京”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智慧南京”规划的研究和工作的协调推进。
规划保障。要强化规划的指导、引领作用。要组织力量研究编制“智慧南京”发展战略和规划,成为“智慧南京”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要将科学发展、人文绿都、历史文化名城、和谐社会等全新理念融入“智慧南京”的建设。
技术保障。要重点推进软件、物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与设备、新型光电产品、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与设备、智能交通关键技术与产品、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新型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新型医药等智慧产业和智慧城市核心技术研发,赢得先机。
投入保障。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宽资本准入,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智慧南京”建设。实现市、区(县)、开发区联动,同时整合市、区(县)财政各类专项资金,扩大财政投入,聚焦重点,引导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创新“智慧南京”示范工程投融资体制,推进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的改革。
人才保障。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展示才华的舞台,为构建“智慧南京”提供智慧源泉。支持海内外科技人员以自有成果在宁创业,对贡献突出的创新型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本市人才可授予“智慧市民”称号,外籍人才可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要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发现、引进和使用机制,切实营造“育得精、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
同时,我们要通过有效举措和形式,鼓励市民终身学习,营造学习型城市的良好氛围,树立南京特有的智慧人文的良好形象。要努力挖掘和利用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梳理现实文化资源禀赋,加大“智慧南京”的文化含量,丰富“智慧南京”的内涵。
(作者单位:南京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