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宋时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为人类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唐朝开放的思想,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使唐朝文学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宋代文学内容大多是体现自身爱国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唐宋文学;特点;发展环境
作者简介:陈淑娅(1974.6-),女,南阳社旗县人,文学博士,现任职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
唐宋时期对中华民族各方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唐代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第一个高峰时期,当时的政治经济空前繁荣,文化水平高速发展,如今唐朝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唐朝以开阔的历史包容性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既将唐文化传遍世界,又吸收了世界各国的文明精髓,从而推动宋朝时期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强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1]。
一、唐宋文学特色分析
(一)唐代文学特色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高度繁荣的时期之一,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唐宋时期的文人具有开阔的胸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从而为人类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唐代文学的繁荣体现在诗歌、词、散文、小说上,其中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初唐前期唐代诗坛风格以齐梁的宫廷形式为主,主要内容是歌功颂德,具有辞藻华丽的特点。而到了后期,初唐四杰的出现打破了宫廷文学的形式,骆宾王、卢照邻、杨炯、王勃等人的诗歌形式为五律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被称为“沈宋”的沈佺期、宋之问两人的人生遭遇变故之后,所抒写的表达真情实感的诗歌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律诗的兴起。唐代文人陈子昂为诗歌改革做出重要贡献,是倡导诗歌改革的第一人。
由于初唐时期“四杰”、“沈宋”及陈子昂等文人对推动诗歌发展做出的贡献,到了盛唐时期,唐代诗歌发展已经到达巅峰,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也达到了高峰期。盛唐时期诗歌创作已经成熟,其内容越来越丰富,风格越来越多样。除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之外,其他诗人由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思想表达、创作题材等不同,被分为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包括孟浩然、王维等,他们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风格,推动了田园诗领域的发展。田园诗派在艺术上融合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优点,风格比较恬静,追求情境交融、形神兼备的诗歌特色。田园诗派的诗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大都是官场失意或求仕未成之后,受到佛教的感化,生出了退隐的心思,为追求精神上的宁静而过起了清净闲适的田园生活。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岑参、高适等。从美学角度上讲,唐朝的边塞诗歌以大气磅礴为主,有着壮美的风格,其内容丰富且深刻,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体现着气势宏伟的民族精神。唐朝的诗人几乎都写过边塞诗,《唐诗三百首》中也记录着许多边塞诗歌,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杜甫也曾用《后出塞》诗表达了自身的雄心壮志和立志为国奉献的伟大精神。边塞诗大多表达的是为国奉献、立功塞外的雄心壮志,描写的是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同时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谴责了统治者,抒发了戍卒和思妇的离愁闺怨[3]。边塞诗风雄伟奔放,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中唐时期的诗歌减少了浪漫主义色彩,增加了现实主义精神。其中以白居易的为代表的新乐府诗反映了不良政策下人民的悲惨生活,抨击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疾苦的作为。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把“心”当做诗歌创作源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感受,表现自身的心灵,形成奇崛硬险的风格。同时在艺术上追求“新”的变化,开拓了诗歌艺术境界。
由于国势的衰微和社会的动乱,晚唐诗歌在风格面貌上出现了很大变化。以陆龟蒙、杜荀鹤、皮日休等为代表的社会派诗歌继承了中唐新乐府诗派,表现民间疾苦的风格。以李商隐、杜牧为代表的唯美派诗歌大多表现对国家的担忧。例如杜牧的《泊秦淮》一诗,充满了感伤色彩,呈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宋代文学特色:
宋代文学沿袭了中唐的发展方向,是古典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宋代的诗歌题材风格较通俗,着重反映了现实。宋代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词的创作,诗歌和词在唐宋时期分别达到了巅峰状态。此外,戏剧等艺术也在宋代得到了发展,以杂剧、南戏、话本等戏剧样式为主,形成了通俗叙事文学,为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和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4]。戏剧等通俗文艺的兴起,改变人们注重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观念,并在文学创造中增强了叙事的特点。此外,宋代作家对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的响应,使宋代文学成为兼具现实应用和政治功能的文體。
宋朝时期的词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词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由于一句词中的字数有多有少,便于歌唱,又被称为长短句、曲子词、乐章等,到后来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了一种独立文体。词开始于梁代,在唐代形成并发展,兴盛于宋代。宋词包括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婉约派代表人物包括李清照、柳永等,诗词有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侧重描写儿女风情。婉约派诗词音律婉转、语言圆润,风格清新,具有柔美婉转的特点。由于婉约派诗词引领了时代潮流,在宋代兴起的时间较长,所以很多人认为宋词的文学特点是柔美,其风格是以婉约、典雅为主。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诗词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诗词风格具有大气磅礴的特点,豪放派诗词创作多用诗文的手法写就,具有广阔的视野,气势恢弘。一首词一般有上下两段,分为上阙和下阙。
北宋时期文学史上发生的最大的事是诗文革新,诗文革新以欧阳修为代表,主张革除西昆体的浮华奢靡之气,提倡简朴平易的诗文风格。欧阳修是宋代第一个在诗、词、文章三者上都有成就的大家,其中诗歌创作《食糟民》;词曲创作《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文章创作《新五代史》、《醉翁亭记》等,郭绍虞曾评价欧阳修:诗话之体,创自欧阳氏矣[5]。欧阳修的诗歌内容或慨叹人生世态,或表达自身政治见解,或品藻诗歌,或抨击小人当道,或批评时政。欧阳修的词风清新明畅,例如采桑子,描写了西湖的风光美景,仿佛从词句中展示了一幅幅山水画,让人尽情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欧阳修以文章著名,但经常利用柔婉的小词,抒发自身缠绵沉挚的感情。 在南宋时期,由于后来社会环境变化和个人际遇等因素,大多文人开始寄情于山水,或拜访寒潭古寺,以此展示自身真实性情并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南宋后期的诗歌风格偏于淡薄清瘦,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心情。但是由于诗词创作的范围较狭小,经过精心构撰和仔细推敲,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奇的意趣。
二、唐宋文学发展环境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全面繁荣的阶段包括隋、唐、五代、宋辽金等,其中唐宋时期产生了多种文体形态,诗和词的发展更是到达了鼎峰。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动乱的局面,为唐代盛世奠定了基础。从汉魏六朝文学到唐代文学,隋朝文学在其中起到过渡的作用,是连接两个时期文学的桥梁。此外,王通、李愕等人对汉魏六朝骄奢淫靡风气的反对态度,为唐代诗文革新运动造成了极大影响。同时隋朝创作的边塞题材诗文,开创了唐代边塞诗先河。
唐朝是在马背上建立的,唐代既有不同民族的交流,也有巨大的冲突,然而正是在这样社会动荡不堪,战乱不断,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险境中,由于统治者的强势,使得唐朝的文人墨客具有开阔的胸怀和积极进取、为国奉献的精神,才为文学提供了创造力,注入了新的活力[6]。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唐代文学繁荣昌盛的原因有:五代十国阶段,中原多战乱而南唐受到的战乱波及较小。诗词因满足了统治阶级酣歌醉舞的需求而有了发展空间;国家的统一不仅使唐代经济更加繁荣,也使不同文学风格得到了融合,此外,统治阶级对外来文化以及儒、释、道三教的包容,促进了各种艺术的繁荣,建立了各种文学流派和多种文学样式;实行科举制度和均田制度,打破了贵族和宫廷对文学的垄断,为中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劳动人民提供了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和用处。由于他们了解民生疾苦,能更好接受并吸取民间文学,从而扩宽了文学的范围;在思想上不受文学禁锢,能创作各种情感倾向的作品,使文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宋朝时期,国家不重视战争,统治者沉迷于歌舞、酒水的享受中,从而推动婉约派诗词的发展。此外,随着宋代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文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影响,宋代文学内容大多是体现自身爱国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同时反映了人民疾苦的状态;统治阶级的新旧党争,形成注重议论说理的时代文学特征;理学思想统治体系使宋代文学呈现重学问和说教的风格特征;经济的繁荣加大了阶级层次,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唐朝开放的思想,使得各民族之间得到了融合,儒、释、道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唐朝文化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种流派、文体的建立,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使唐朝文学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而在宋代,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使得诗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柔美婉转的诗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此外,社会生产力对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唐朝生产力不足,再加上国家内忧外患的境地,激发了唐朝文人为国为民的精神,使得唐朝文人具有大气磅礴、雄心壮志英勇豪迈的心理。在宋朝文人通过诗词创造谋取仕途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此外,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呈现繁荣昌盛的景象,因此宋朝文学的风格较为柔美。
总结语:
唐代文学的繁荣体现在诗歌、词、散文、小说上,其中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宋代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词的创作,宋代的诗歌题材风格较通俗,着重反映了现实,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
參考文献:
[1]王燕萍.浅析唐宋文学的民族精神[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29-32.
[2]彭艳芳.唐宋文学中的"芭蕉"意象[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8,(5):72.
[3]盘俊春.了解唐宋诗人文学足迹的工具:唐宋文学编年地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8):66-67.
[4]赵海霞.以小见大 ——通过李清照创作风格分析唐宋文学[J].名家名作,2018,(2):134.
[5]王燕萍.浅析唐宋文学的民族精神[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1).
[6]罗新芳.唐宋文学思想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7):4-6,11.
[7]孙晓乐.唐宋文学特点对比及发展背景[J].文学教育(中),2016,(10):120.
[8]谢其泉.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考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2):54-55,61.
关键词:唐宋文学;特点;发展环境
作者简介:陈淑娅(1974.6-),女,南阳社旗县人,文学博士,现任职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
唐宋时期对中华民族各方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唐代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第一个高峰时期,当时的政治经济空前繁荣,文化水平高速发展,如今唐朝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唐朝以开阔的历史包容性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既将唐文化传遍世界,又吸收了世界各国的文明精髓,从而推动宋朝时期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强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1]。
一、唐宋文学特色分析
(一)唐代文学特色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高度繁荣的时期之一,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唐宋时期的文人具有开阔的胸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从而为人类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唐代文学的繁荣体现在诗歌、词、散文、小说上,其中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初唐前期唐代诗坛风格以齐梁的宫廷形式为主,主要内容是歌功颂德,具有辞藻华丽的特点。而到了后期,初唐四杰的出现打破了宫廷文学的形式,骆宾王、卢照邻、杨炯、王勃等人的诗歌形式为五律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被称为“沈宋”的沈佺期、宋之问两人的人生遭遇变故之后,所抒写的表达真情实感的诗歌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律诗的兴起。唐代文人陈子昂为诗歌改革做出重要贡献,是倡导诗歌改革的第一人。
由于初唐时期“四杰”、“沈宋”及陈子昂等文人对推动诗歌发展做出的贡献,到了盛唐时期,唐代诗歌发展已经到达巅峰,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也达到了高峰期。盛唐时期诗歌创作已经成熟,其内容越来越丰富,风格越来越多样。除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之外,其他诗人由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思想表达、创作题材等不同,被分为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包括孟浩然、王维等,他们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风格,推动了田园诗领域的发展。田园诗派在艺术上融合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优点,风格比较恬静,追求情境交融、形神兼备的诗歌特色。田园诗派的诗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大都是官场失意或求仕未成之后,受到佛教的感化,生出了退隐的心思,为追求精神上的宁静而过起了清净闲适的田园生活。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岑参、高适等。从美学角度上讲,唐朝的边塞诗歌以大气磅礴为主,有着壮美的风格,其内容丰富且深刻,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体现着气势宏伟的民族精神。唐朝的诗人几乎都写过边塞诗,《唐诗三百首》中也记录着许多边塞诗歌,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杜甫也曾用《后出塞》诗表达了自身的雄心壮志和立志为国奉献的伟大精神。边塞诗大多表达的是为国奉献、立功塞外的雄心壮志,描写的是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同时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谴责了统治者,抒发了戍卒和思妇的离愁闺怨[3]。边塞诗风雄伟奔放,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中唐时期的诗歌减少了浪漫主义色彩,增加了现实主义精神。其中以白居易的为代表的新乐府诗反映了不良政策下人民的悲惨生活,抨击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疾苦的作为。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把“心”当做诗歌创作源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感受,表现自身的心灵,形成奇崛硬险的风格。同时在艺术上追求“新”的变化,开拓了诗歌艺术境界。
由于国势的衰微和社会的动乱,晚唐诗歌在风格面貌上出现了很大变化。以陆龟蒙、杜荀鹤、皮日休等为代表的社会派诗歌继承了中唐新乐府诗派,表现民间疾苦的风格。以李商隐、杜牧为代表的唯美派诗歌大多表现对国家的担忧。例如杜牧的《泊秦淮》一诗,充满了感伤色彩,呈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宋代文学特色:
宋代文学沿袭了中唐的发展方向,是古典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宋代的诗歌题材风格较通俗,着重反映了现实。宋代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词的创作,诗歌和词在唐宋时期分别达到了巅峰状态。此外,戏剧等艺术也在宋代得到了发展,以杂剧、南戏、话本等戏剧样式为主,形成了通俗叙事文学,为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和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4]。戏剧等通俗文艺的兴起,改变人们注重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观念,并在文学创造中增强了叙事的特点。此外,宋代作家对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的响应,使宋代文学成为兼具现实应用和政治功能的文體。
宋朝时期的词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词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由于一句词中的字数有多有少,便于歌唱,又被称为长短句、曲子词、乐章等,到后来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了一种独立文体。词开始于梁代,在唐代形成并发展,兴盛于宋代。宋词包括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婉约派代表人物包括李清照、柳永等,诗词有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侧重描写儿女风情。婉约派诗词音律婉转、语言圆润,风格清新,具有柔美婉转的特点。由于婉约派诗词引领了时代潮流,在宋代兴起的时间较长,所以很多人认为宋词的文学特点是柔美,其风格是以婉约、典雅为主。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诗词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诗词风格具有大气磅礴的特点,豪放派诗词创作多用诗文的手法写就,具有广阔的视野,气势恢弘。一首词一般有上下两段,分为上阙和下阙。
北宋时期文学史上发生的最大的事是诗文革新,诗文革新以欧阳修为代表,主张革除西昆体的浮华奢靡之气,提倡简朴平易的诗文风格。欧阳修是宋代第一个在诗、词、文章三者上都有成就的大家,其中诗歌创作《食糟民》;词曲创作《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文章创作《新五代史》、《醉翁亭记》等,郭绍虞曾评价欧阳修:诗话之体,创自欧阳氏矣[5]。欧阳修的诗歌内容或慨叹人生世态,或表达自身政治见解,或品藻诗歌,或抨击小人当道,或批评时政。欧阳修的词风清新明畅,例如采桑子,描写了西湖的风光美景,仿佛从词句中展示了一幅幅山水画,让人尽情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欧阳修以文章著名,但经常利用柔婉的小词,抒发自身缠绵沉挚的感情。 在南宋时期,由于后来社会环境变化和个人际遇等因素,大多文人开始寄情于山水,或拜访寒潭古寺,以此展示自身真实性情并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南宋后期的诗歌风格偏于淡薄清瘦,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心情。但是由于诗词创作的范围较狭小,经过精心构撰和仔细推敲,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奇的意趣。
二、唐宋文学发展环境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全面繁荣的阶段包括隋、唐、五代、宋辽金等,其中唐宋时期产生了多种文体形态,诗和词的发展更是到达了鼎峰。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动乱的局面,为唐代盛世奠定了基础。从汉魏六朝文学到唐代文学,隋朝文学在其中起到过渡的作用,是连接两个时期文学的桥梁。此外,王通、李愕等人对汉魏六朝骄奢淫靡风气的反对态度,为唐代诗文革新运动造成了极大影响。同时隋朝创作的边塞题材诗文,开创了唐代边塞诗先河。
唐朝是在马背上建立的,唐代既有不同民族的交流,也有巨大的冲突,然而正是在这样社会动荡不堪,战乱不断,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险境中,由于统治者的强势,使得唐朝的文人墨客具有开阔的胸怀和积极进取、为国奉献的精神,才为文学提供了创造力,注入了新的活力[6]。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唐代文学繁荣昌盛的原因有:五代十国阶段,中原多战乱而南唐受到的战乱波及较小。诗词因满足了统治阶级酣歌醉舞的需求而有了发展空间;国家的统一不仅使唐代经济更加繁荣,也使不同文学风格得到了融合,此外,统治阶级对外来文化以及儒、释、道三教的包容,促进了各种艺术的繁荣,建立了各种文学流派和多种文学样式;实行科举制度和均田制度,打破了贵族和宫廷对文学的垄断,为中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劳动人民提供了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和用处。由于他们了解民生疾苦,能更好接受并吸取民间文学,从而扩宽了文学的范围;在思想上不受文学禁锢,能创作各种情感倾向的作品,使文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宋朝时期,国家不重视战争,统治者沉迷于歌舞、酒水的享受中,从而推动婉约派诗词的发展。此外,随着宋代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文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影响,宋代文学内容大多是体现自身爱国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同时反映了人民疾苦的状态;统治阶级的新旧党争,形成注重议论说理的时代文学特征;理学思想统治体系使宋代文学呈现重学问和说教的风格特征;经济的繁荣加大了阶级层次,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唐朝开放的思想,使得各民族之间得到了融合,儒、释、道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唐朝文化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种流派、文体的建立,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使唐朝文学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而在宋代,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使得诗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柔美婉转的诗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此外,社会生产力对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唐朝生产力不足,再加上国家内忧外患的境地,激发了唐朝文人为国为民的精神,使得唐朝文人具有大气磅礴、雄心壮志英勇豪迈的心理。在宋朝文人通过诗词创造谋取仕途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此外,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呈现繁荣昌盛的景象,因此宋朝文学的风格较为柔美。
总结语:
唐代文学的繁荣体现在诗歌、词、散文、小说上,其中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宋代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词的创作,宋代的诗歌题材风格较通俗,着重反映了现实,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
參考文献:
[1]王燕萍.浅析唐宋文学的民族精神[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29-32.
[2]彭艳芳.唐宋文学中的"芭蕉"意象[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8,(5):72.
[3]盘俊春.了解唐宋诗人文学足迹的工具:唐宋文学编年地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8):66-67.
[4]赵海霞.以小见大 ——通过李清照创作风格分析唐宋文学[J].名家名作,2018,(2):134.
[5]王燕萍.浅析唐宋文学的民族精神[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1).
[6]罗新芳.唐宋文学思想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7):4-6,11.
[7]孙晓乐.唐宋文学特点对比及发展背景[J].文学教育(中),2016,(10):120.
[8]谢其泉.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考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2):54-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