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式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ong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文本大多饱含着深厚感情,如果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阅读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学生如果没有被文中情感所熏陶,也就不能产生深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融入于文本的情境中,体验作者的欢乐与悲苦,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境界中,得到心灵的洗礼,使其身心健康成长。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呢?
  一.植根文本诵读,激发学生情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学习中的传统经验,“诵”能表现语气、语调、语速,对文本的情感渗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摒弃教师喋喋不体地灌输式讲解,将静静的文字转换成声音,是让学生用带有感情的声音与文字碰撞、融合,借此走进文本。教师首先要指导诵读策略,可以进行一些经典名家诵读,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都是朗读示范的经典篇目。再配上经典的音乐,必将引领学生走进春色,走进济南的温和中。学生与文本心神相通,可以尽情诵读,再次加深体验。另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如停顿的节奏,调整语速,读出欢快,缓慢深沉。还有就是进入文本角色中去,换位体验喜怒哀乐,如我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找学生读老大臣的话:“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老大臣的心虚、害怕、紧张,并通过压低嗓子,更符合大臣的身份,通过角色转换变自己为文中人物,学生融入于文本,物我两忘,能够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二.借用文史资料,引发学生共鸣
  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文本,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而这些作品,不可避免烙上时代的烙印。如何能让中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文本,深刻体验文本的精神?阅读教学经常采用的策略之一就是借助文史资料,如教学人教版课文《紫藤萝瀑布》时,这篇文章意蕴极其深远。作者宗璞面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由花儿的由衰及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对于刚刚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些理解难度的。如,“它带走了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作者为何焦虑、悲痛?生死谜、手足情又有何指?面对这些困惑,就必须借助文史资料来解答。此文章写于1982年5月,此时宗璞的弟弟己身患绝症。宗璞与其姐弟情深,想到自己将失去至亲手足,作者自然悲从中来,焦虑、悲痛抑郁于胸。而文本中的“那时”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宗璞一家深受迫害,文革结束后,花儿终于迎来了春天,国家和民族也逐渐走向繁荣富强,根据文史提供的背景,学生就会理解紫藤萝的命运,正是国家民族命运的写照,作者通过回顾花和人的命运,领悟到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其压倒,要永存坚定的信念。由此学生也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并能够从内心里感受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要忘记悲痛,努力探索。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开放语文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其充满活力,所以在阅读课堂上,就不能仅仅被语文课本束缚脚步,而要积极大胆地选取一些更有利于教学的文史资料,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能够多角度体验阅读文本,最终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写作拓展练习,强化学生体验
  语文学习本身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过程,很多教师误将其生硬地割裂为几大板块,其中包括阅读专题训练和写作专题训练。实际上,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中也离不开阅读的根基。当学生和文本发生了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适时抓住时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或者写作训练,可以仿写、改写、续写、评写等,让学生以文字的方式拓展阅读效果,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强化学生体验。
  如在学习纪伯伦的《浪之歌》《雨之歌》时,我避免滔滔不绝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之后,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写出像《风之歌》《雪之歌》的模拟练习,在仿写过程中,自然就细心体会琢磨了纪伯伦诗歌语言的特点,不知不觉发展了写作能力。再如续写《皇帝的新装》中,我让学生想象皇帝回到皇宫后的所作所为所想,藉此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童话题材的内涵。
  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是丰富的,不管教师采用何种体验方式,都是让学生能够从中感悟到语文的文字美,人文之美,而这些目标的达到,都必须要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基础。
  刘艳丽,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什么是审美,什么是审美形象创造?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什么是审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根据百度整理)  什么是审美形象创造?
国外学校对于互动式教学研究比国内起步早,国内的大部分理论都是在国外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但是光有理论不去实践,就无法知道这些理论是否适合学生,所以国内对于初中生的互动式教育没有形成经验性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提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建构式生态课堂”。  “建构式生态课堂”在操作上拥有“三案、六模块”,三案是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模块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质疑、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特色学校评比的开展,选修课的开发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语文教师不论是迫于领导压力,还是出于个人喜好,也不甘示弱,大有热闹非凡轰轰烈烈之势。笔者收集到的语文选修课程,就有四五十种之多。但静心读下来,发现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令人忧心:身为语文老师,开设的选修课是“怎样打毛衣”“跟我学烹饪”“乒乓的技巧”,诸如此类的名曰兴趣类课程。语文老师固然可以开兴趣类选修课程,但不能离开提升学
阅读权聆的这篇小说,就像穿越一条幽深的隧道,它不是实打实地依赖地心引力贴着地面行进,而是奇异地像蝙蝠一样在黑暗中飞舞了起来,凭借那独特的超声波系统最终准确无误地穿过了这段旅程,抵达下一个光明之地。当然,小说的“超声波系统”不是蝙蝠式的本能,而是来自它极强的形式主义实验——由陌生化与互文性营造出来的疏离感。糅合了诸多古典元素与更多西方元素的文本曾让初读者摸不着头脑,分不清这究竟是一篇原创小说,还是一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话教学,而对话的前提是问题的提出,所以,需要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话教学中问题情境主要有两种:教师教学前的预设质疑情境和教学对话中即兴生成的问题情境。无论哪一种问题情境的对话,都应是为学生的“学”而创设的,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  一.预设质疑,以问导学  与传统的“问题预设”不同,这里的预设质疑情境是指教师以“学伴”,即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习,以问题的预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
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如一夜春风,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机械式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理念和实践相统一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实施呢?“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连云港市推行了“建构式生态课堂”新模式,就是从各个角度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建构中,充分交流展示自学的成果?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精彩的交流须有充分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  学生的交流展示要有的放矢,就如同放风筝。不管风筝飞多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开展探究性阅读则成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什么是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有哪些特点?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对探究性阅读特点的把握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学生课外有时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哪些书可读,不知道哪些书读起来有意思,处于一种盲目的读书状态,因此这个时候语文老师向他们推荐合适的书就显得很必要了。其实,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就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而且也推荐了一些文学作品,当然《课程标准》只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的作品,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来推荐。  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喜欢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