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把语言与思维统一起考虑和设计。从人的思维活动去分析听、说、读、写能力的表现,可以找到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检索和组合关系。听和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而在信息的输入或输出中都需要准确迅速地检索和组合。语言信息的检索和组合在人脑中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没有信息的输入当然无从思维,更谈不上信息的输出了。我寻求着运用现代语言的基础结构,亦即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寻求着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这些思维模式的规律,寻求着跟这些思维模式相适应和相联系的思想、知识、情感和语言材料的组合,寻求着符合当前教学条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训练方法,等等。为此我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对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构作了解剖,逐步提炼出了"一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相对严谨的教学序列。
为使这个教学序列的每个训练项目体现训练的单一性和涵的纵横复杂性,我创造了一个具有科学统摄力的词--训练点。每个训练点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因为是教学设计的结构,非自然习得的思维模式,故称"模型"),通过教学训练,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模型就是有所"得"了。训练点之间呈现着"语言——思维模型"之间的联系、渗透、深化、发展的关系,其物质表现就是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若干个训练点组成一个能力训练阶段,"语言——思维模型"就连成单元性网络;若干个训练阶段组成一类能力的训练,单元网络就扩展成为局部网络。整个教学序列共有108个训练点(包括综合复习训练点),依次分成五类能力训练:记叙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说明能力论述能力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完成了五类能力的训练,局部网络就连通而全部网络化了。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而复杂地循序渐进了。这个网络,又可以称之为"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人造的语文教学控制系统,每类能力是其中的子系统,每个训练点则是构成系统的元素了
记叙能力的训练点设置最多,这是因为记叙是基础,认识规律中形象思维先抽象思维,而初中学生总的说还处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地有所发展。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训练点设置较少,这是因为说明是从记叙到论述的过渡,重在说明事物的偏记叙,重在说明事理的又偏论述了。因此在说明能力训练前,设置了认识说明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在论述能力的训练前,则设置了论述与说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论述能力的训练在初中阶段是必要的,是需要加强的,但还不可能是重点。虽然训练体系在记叙文之后即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一些可供论述用的思想资料和语言资料,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评价还是肤浅的和简单的,训练点的设置就适可而止了。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训练是系统中的高层次训练,作品本身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思维特点的,而对作品分析无疑又具有严密的抽象思维特点了。因此,当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中出现古代记叙文的时候,显然是对记叙能力训练的循环加深。这种循环加深一直延伸至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训练中的插学记叙训练;当文学作品能力训练的时候,记叙、说明、论述则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循环加深了。最后的综合复习训练当然是总循环,起重点巩固的作用了。
每个训练点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建立"语言——思维模型"的过程。因而训练点的要求,就是教学的完成目标,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的组合框架。教材的作用,不仅在充实这个框架,而且应该跟与之有关的思想、知识、感情、语言发生尽可能多的联系,使这个"语言--思维模型"不是呈静态的积累,而是呈动态的积累,具有辐射性的势能。是,新模型的建立将不断地触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存,会产生以新模型为中心的聚向综合思维活动。这样,其外在表现必然是读写的直接结合了。这是能力转化的关键时刻!教学不应该抑制这种思维活动,恰恰应该及时地使这种活动更加活跃、清晰、外化,读的收获与启发便促成了写的酝酿与结果,完成训练全程,达到教学目标。
这就使训练点成为一个多线交织的横截面,因而训练点上的"得",对整个108个训练点组成的教学体系说,是单一的;对每个训练点本身说,却是综合的。而根据这个教学体系的设计编选的教材,则必须使文为训练点的要求服务。就是说,文成为完成训练点要求的例子。但是,无论哪篇文章都不是为语文教学写作的。在语文教学无序可循的情况下,语文只能就文论文,选文强调家篇,有了一个训练的序,就必须考虑文章是否适合作系统训练的材料了。即使是家篇,如果跟训练点要求无关,也只能割爱。入选的文还必须考虑给学生以怎样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各种知识的武装。有鉴此,我编选训练记叙能力的教材,是学生所能理解或接触到的人、物、事,训练论述能力的教材是培养学生需要接受和形成的观点,这样就把的多样性,也有计划地寓训练的单一性之中。入选文的语言当然要典范,并注重语言的实用,以当代语言为主,兼顾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此外,入选的文还考虑到满足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以便学生举一反三、激发模仿和创造的欲望,有进行比较、选择、思考的余地。
语言训练教学的单一性微观控制是每个训练点的落实。既然训练的目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言——思维模型",师生关系在堂教学上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是"语言——思维"信息的传送关系。文是信息源。当然教师根据训练点的要求从文取例指导学生训练,就是从信息源过滤、筛选和加工信息,向学生输送定向的信息流,不如此就不可能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和强化既定的"语言——思维模型"。
学生阅读文是直接从信息源获取信息,这就不限具体训练点的要求,不限当时训练教学之一得,而是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已有的能力尽量地获取信息。获取到的信息,也许是跟前面的训练点相联系的,就起了补充和丰富已建立的"语言——思维模型"的作用;也许是跟后面要学的训练点有联系的,就或多或少地起了对将要建立的"语言——思维模型"打自然基础的作用;即使是跟整个训练系统无关的信息,也起了充实。
为使这个教学序列的每个训练项目体现训练的单一性和涵的纵横复杂性,我创造了一个具有科学统摄力的词--训练点。每个训练点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因为是教学设计的结构,非自然习得的思维模式,故称"模型"),通过教学训练,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模型就是有所"得"了。训练点之间呈现着"语言——思维模型"之间的联系、渗透、深化、发展的关系,其物质表现就是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若干个训练点组成一个能力训练阶段,"语言——思维模型"就连成单元性网络;若干个训练阶段组成一类能力的训练,单元网络就扩展成为局部网络。整个教学序列共有108个训练点(包括综合复习训练点),依次分成五类能力训练:记叙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说明能力论述能力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完成了五类能力的训练,局部网络就连通而全部网络化了。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而复杂地循序渐进了。这个网络,又可以称之为"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人造的语文教学控制系统,每类能力是其中的子系统,每个训练点则是构成系统的元素了
记叙能力的训练点设置最多,这是因为记叙是基础,认识规律中形象思维先抽象思维,而初中学生总的说还处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地有所发展。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训练点设置较少,这是因为说明是从记叙到论述的过渡,重在说明事物的偏记叙,重在说明事理的又偏论述了。因此在说明能力训练前,设置了认识说明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在论述能力的训练前,则设置了论述与说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论述能力的训练在初中阶段是必要的,是需要加强的,但还不可能是重点。虽然训练体系在记叙文之后即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一些可供论述用的思想资料和语言资料,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评价还是肤浅的和简单的,训练点的设置就适可而止了。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训练是系统中的高层次训练,作品本身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思维特点的,而对作品分析无疑又具有严密的抽象思维特点了。因此,当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中出现古代记叙文的时候,显然是对记叙能力训练的循环加深。这种循环加深一直延伸至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训练中的插学记叙训练;当文学作品能力训练的时候,记叙、说明、论述则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循环加深了。最后的综合复习训练当然是总循环,起重点巩固的作用了。
每个训练点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建立"语言——思维模型"的过程。因而训练点的要求,就是教学的完成目标,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的组合框架。教材的作用,不仅在充实这个框架,而且应该跟与之有关的思想、知识、感情、语言发生尽可能多的联系,使这个"语言--思维模型"不是呈静态的积累,而是呈动态的积累,具有辐射性的势能。是,新模型的建立将不断地触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存,会产生以新模型为中心的聚向综合思维活动。这样,其外在表现必然是读写的直接结合了。这是能力转化的关键时刻!教学不应该抑制这种思维活动,恰恰应该及时地使这种活动更加活跃、清晰、外化,读的收获与启发便促成了写的酝酿与结果,完成训练全程,达到教学目标。
这就使训练点成为一个多线交织的横截面,因而训练点上的"得",对整个108个训练点组成的教学体系说,是单一的;对每个训练点本身说,却是综合的。而根据这个教学体系的设计编选的教材,则必须使文为训练点的要求服务。就是说,文成为完成训练点要求的例子。但是,无论哪篇文章都不是为语文教学写作的。在语文教学无序可循的情况下,语文只能就文论文,选文强调家篇,有了一个训练的序,就必须考虑文章是否适合作系统训练的材料了。即使是家篇,如果跟训练点要求无关,也只能割爱。入选的文还必须考虑给学生以怎样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各种知识的武装。有鉴此,我编选训练记叙能力的教材,是学生所能理解或接触到的人、物、事,训练论述能力的教材是培养学生需要接受和形成的观点,这样就把的多样性,也有计划地寓训练的单一性之中。入选文的语言当然要典范,并注重语言的实用,以当代语言为主,兼顾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此外,入选的文还考虑到满足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以便学生举一反三、激发模仿和创造的欲望,有进行比较、选择、思考的余地。
语言训练教学的单一性微观控制是每个训练点的落实。既然训练的目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言——思维模型",师生关系在堂教学上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是"语言——思维"信息的传送关系。文是信息源。当然教师根据训练点的要求从文取例指导学生训练,就是从信息源过滤、筛选和加工信息,向学生输送定向的信息流,不如此就不可能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和强化既定的"语言——思维模型"。
学生阅读文是直接从信息源获取信息,这就不限具体训练点的要求,不限当时训练教学之一得,而是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已有的能力尽量地获取信息。获取到的信息,也许是跟前面的训练点相联系的,就起了补充和丰富已建立的"语言——思维模型"的作用;也许是跟后面要学的训练点有联系的,就或多或少地起了对将要建立的"语言——思维模型"打自然基础的作用;即使是跟整个训练系统无关的信息,也起了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