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奠定学生语文基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阵地。本文从有效开发和利用教材,强化语文情境表演,加强学生朗读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等方面就如何加强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趣;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是传授知识、交流情感、培养智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能否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取决于教师的授课能否做到与文本的有机结合。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好课文内容,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倡导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最容易开发的教学资源就是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点在于教师首先要钻研、理解好文本内容,理清文本内容的来龙去脉,明确“三维”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挖掘文本当中培养學生能力的各种因素,有效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如果自身对文本吃得不透,不能充分了解文章的编写意图,教学“三维”目标制定得不够充分,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甚至偏离文本主题,便很难做到开发和利用好教科书,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堂上冒似一问一答的热闹场面,其实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一定足够深入,课堂教学深度容易停留在浅表,缺乏必要的挖掘,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每备一篇新的课文,都应当先认真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标出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对学生便于理解这些词语提前作好准备。为了做好阅读示范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教师应事先将课文认真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的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标上重点号,备课时将学习方法写入教案,便于在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使用教学参考书的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将每段的段意详细的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应先写在课本上,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看教案进行执教,但却不能脱离教科书上课。一堂好的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怎样的模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用一定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但是否开发利用好手头的教学资源却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
二、培养学生语文兴趣,调动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小学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出发,教师可设计一些能够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乐此不疲。如:在教学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三个小板凳》一课时,可分别给学生准备“三个小板凳”的头饰,然后分小组以“三个小板凳”故事自述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样将课文内容结合在孩子们感兴趣的表演中,激发了语文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充分激发起来,教学内容才会像面包一样被学生吸收和吞食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一因素,把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有机地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当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才能得以高效发挥,语文综合能力才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真正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三、强化朗读指导,多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
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蜻蜓点水,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正如一代名家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让学生在阅读中设身处地的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通过读不但能够了解作者在说些什么,而且还能与文章作者的心灵保持相通”。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得以充分提升。让学生在这样的书声氛围中,逐渐融入情景,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和文字内蕴的意味深长,只有在学生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才能真正达到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学生想象和分析能力,促进语文阅读分析能力的形成。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经常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興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意识和探究动机。如在执教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昆虫世界》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事先给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式完成。如:昆虫世界里边都包括哪些动物?昆虫与人类有哪些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同学们是根据平时的知识能力完成不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已亲自查阅资料才能完成,这样有效培养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查资料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程教学中的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改进教法,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多给学生创设便于参与的问题及情境,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突出朗读教学,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阅读理解,落实好“三维”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淮清舒.新课改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10).
[2] 唐亚丽.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8,(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趣;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是传授知识、交流情感、培养智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能否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取决于教师的授课能否做到与文本的有机结合。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好课文内容,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倡导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最容易开发的教学资源就是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点在于教师首先要钻研、理解好文本内容,理清文本内容的来龙去脉,明确“三维”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挖掘文本当中培养學生能力的各种因素,有效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如果自身对文本吃得不透,不能充分了解文章的编写意图,教学“三维”目标制定得不够充分,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甚至偏离文本主题,便很难做到开发和利用好教科书,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堂上冒似一问一答的热闹场面,其实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一定足够深入,课堂教学深度容易停留在浅表,缺乏必要的挖掘,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每备一篇新的课文,都应当先认真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标出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对学生便于理解这些词语提前作好准备。为了做好阅读示范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教师应事先将课文认真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的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标上重点号,备课时将学习方法写入教案,便于在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使用教学参考书的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将每段的段意详细的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应先写在课本上,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看教案进行执教,但却不能脱离教科书上课。一堂好的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怎样的模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用一定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但是否开发利用好手头的教学资源却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
二、培养学生语文兴趣,调动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小学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出发,教师可设计一些能够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乐此不疲。如:在教学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三个小板凳》一课时,可分别给学生准备“三个小板凳”的头饰,然后分小组以“三个小板凳”故事自述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样将课文内容结合在孩子们感兴趣的表演中,激发了语文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充分激发起来,教学内容才会像面包一样被学生吸收和吞食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一因素,把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有机地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当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才能得以高效发挥,语文综合能力才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真正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三、强化朗读指导,多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
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蜻蜓点水,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正如一代名家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让学生在阅读中设身处地的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通过读不但能够了解作者在说些什么,而且还能与文章作者的心灵保持相通”。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得以充分提升。让学生在这样的书声氛围中,逐渐融入情景,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和文字内蕴的意味深长,只有在学生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才能真正达到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学生想象和分析能力,促进语文阅读分析能力的形成。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经常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興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意识和探究动机。如在执教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昆虫世界》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事先给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式完成。如:昆虫世界里边都包括哪些动物?昆虫与人类有哪些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同学们是根据平时的知识能力完成不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已亲自查阅资料才能完成,这样有效培养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查资料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程教学中的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改进教法,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多给学生创设便于参与的问题及情境,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突出朗读教学,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阅读理解,落实好“三维”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淮清舒.新课改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10).
[2] 唐亚丽.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