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在大陆的高山族1/10分布在福建,而地处漳州市西北部的华安县則是大陆高山族聚居最多的县份。
从1953年起,先后有7名台籍高山族老兵定居华安,再加上之前因为两岸通婚而落户华安的一户阿美人家庭,华安在建国初期一共有8户高山族家庭。经过数十年的繁衍,如今华安共有高山族46户135人,是大陆高山族聚居最多的县份。
当年选择到华安定居的这7名老兵分别是高文贵(原名古蚋锡,台东人,阿美人)、林忠富(原名乌冒无,屏东人,排湾人)、严谷长(原名苦劳,屏东人,排湾人)、范金华(原名卡知度斯,屏东人,排湾人)、黄清发(原名阿拉由甫,台东人,阿美人)、田大作(原名武郎,台东人,卑南人)和林富(原名马哈山,高雄人,布农人)。
高文贵的长子高建设说,他父亲当年是在被“抓兵”后送到了内战战场。林忠富等人則是“被骗过来的”。
离开台湾的时候,高文贵才19岁;林忠富当时22岁,已经和一个名叫阿雅的排湾人姑娘订婚;范金华已在家乡娶妻并育有三个女儿。
从1947年1月起,他们陆续接受了改编,加入了解放军,并在经过简短训练后随部队转战各地。1950年冬,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的农村广泛展开,随军南下的高文贵又加入了福建龙溪地区的土改大队,并在“土改”完成后转业到漳州市华安县,开始担任华安县四区的区委组织委员一职。
朝鲜战争爆发后,林忠富、黄清发、田大作等人陆续被编入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战后他们陆续定居华安。如今黄清发的小儿子黄国金还保留着他父亲留下的兵役证,上面显示黄清发在1951年1月成为24军212团重炮连的一名战士,此后又在24军212团重炮连和24军72师独立高炮营三连担任副炮长。
在高建设的印象里,聚会在一起时是这些老兵最高兴的时候,高建设说:“最少每年春节聚一次,今天去你家,明天去他家,喝了酒就开始唱歌、跳舞。”
单纯从外表上来看,这些高山族老兵在定居华安后已经和当地人没什么不同,都是一身在那个年代常见的中山装,但是他们原住民的性格依然很明显。“豪放,耿直,有话直说”,这是当地村民对他们的印象。
刚到华安时,因为说不好普通话和闽南话,他们每个人也都有本族语言,不能相通,于是这几个高山族老兵在一起的时候就说“日语式汉语”。对此高建设说,那就是把他们的本族语言、普通话、日语还有闽南话混杂使用,这种语言只有他们自己能听懂。
1990年后,林富、范金华和林忠富三人陆续返台定居,但林忠富在不久后又返回华安;高文贵、严谷长始终没有返台定居;田大作和黄清发則分别于1975年和1989年病故,始终没有看到返乡探亲的机会。
2010年初,林忠富去世后,当年定居华安的高山族老兵就只剩下已经返台定居的林富了,但是由于老年痴呆症,他已不能回忆往事。
从2011年10月起,“为了让后代能够知道自己的家族史”,高文贵的长子高建设开始编修家谱。
在高文贵的身后,华安的高家已经成为一个小型的家族,目前共有15户43人。高建设用这样一段话来为他所修的《高氏家谱》做开头:
“高氏家族,系高文贵(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抓壮兵到大陆)一九五零年随部队南下,1953年在(华安仙都送坑村)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家族逐步壮大,事业有成。
本人回忆收集后,执笔修谱,使后代子孙知先祖、先辈创业艰辛和丰硕伟绩,收敬宗睦族、敦宗念祖、喻示后辈、思乡爱族之效。为联络寻根谒祖提供依据,做高氏家族裔孙之纽带。”
从1953年起,先后有7名台籍高山族老兵定居华安,再加上之前因为两岸通婚而落户华安的一户阿美人家庭,华安在建国初期一共有8户高山族家庭。经过数十年的繁衍,如今华安共有高山族46户135人,是大陆高山族聚居最多的县份。
当年选择到华安定居的这7名老兵分别是高文贵(原名古蚋锡,台东人,阿美人)、林忠富(原名乌冒无,屏东人,排湾人)、严谷长(原名苦劳,屏东人,排湾人)、范金华(原名卡知度斯,屏东人,排湾人)、黄清发(原名阿拉由甫,台东人,阿美人)、田大作(原名武郎,台东人,卑南人)和林富(原名马哈山,高雄人,布农人)。
高文贵的长子高建设说,他父亲当年是在被“抓兵”后送到了内战战场。林忠富等人則是“被骗过来的”。
离开台湾的时候,高文贵才19岁;林忠富当时22岁,已经和一个名叫阿雅的排湾人姑娘订婚;范金华已在家乡娶妻并育有三个女儿。
从1947年1月起,他们陆续接受了改编,加入了解放军,并在经过简短训练后随部队转战各地。1950年冬,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的农村广泛展开,随军南下的高文贵又加入了福建龙溪地区的土改大队,并在“土改”完成后转业到漳州市华安县,开始担任华安县四区的区委组织委员一职。
朝鲜战争爆发后,林忠富、黄清发、田大作等人陆续被编入志愿军,开赴朝鲜作战。战后他们陆续定居华安。如今黄清发的小儿子黄国金还保留着他父亲留下的兵役证,上面显示黄清发在1951年1月成为24军212团重炮连的一名战士,此后又在24军212团重炮连和24军72师独立高炮营三连担任副炮长。
在高建设的印象里,聚会在一起时是这些老兵最高兴的时候,高建设说:“最少每年春节聚一次,今天去你家,明天去他家,喝了酒就开始唱歌、跳舞。”
单纯从外表上来看,这些高山族老兵在定居华安后已经和当地人没什么不同,都是一身在那个年代常见的中山装,但是他们原住民的性格依然很明显。“豪放,耿直,有话直说”,这是当地村民对他们的印象。
刚到华安时,因为说不好普通话和闽南话,他们每个人也都有本族语言,不能相通,于是这几个高山族老兵在一起的时候就说“日语式汉语”。对此高建设说,那就是把他们的本族语言、普通话、日语还有闽南话混杂使用,这种语言只有他们自己能听懂。
1990年后,林富、范金华和林忠富三人陆续返台定居,但林忠富在不久后又返回华安;高文贵、严谷长始终没有返台定居;田大作和黄清发則分别于1975年和1989年病故,始终没有看到返乡探亲的机会。
2010年初,林忠富去世后,当年定居华安的高山族老兵就只剩下已经返台定居的林富了,但是由于老年痴呆症,他已不能回忆往事。
从2011年10月起,“为了让后代能够知道自己的家族史”,高文贵的长子高建设开始编修家谱。
在高文贵的身后,华安的高家已经成为一个小型的家族,目前共有15户43人。高建设用这样一段话来为他所修的《高氏家谱》做开头:
“高氏家族,系高文贵(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抓壮兵到大陆)一九五零年随部队南下,1953年在(华安仙都送坑村)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家族逐步壮大,事业有成。
本人回忆收集后,执笔修谱,使后代子孙知先祖、先辈创业艰辛和丰硕伟绩,收敬宗睦族、敦宗念祖、喻示后辈、思乡爱族之效。为联络寻根谒祖提供依据,做高氏家族裔孙之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