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将模糊词分为自身表意模糊的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笔者认为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为客观对象的模糊性、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差异性、词语数量的有限性和词义的概括性等。
关键词 模糊词 词义模糊 特定语境
词义的模糊性是汉语的重要属性。本文对模糊词进行有序的分类,从现实对象的客观性、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及差异性等各个角度探究汉语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一、模糊词的类别
(一)自身表意不清的模糊词
1、表示事物性状的词
在汉语里反映事物性状的词有许多,但这一类词中的模糊词数量有限,仅限于“一些对事物作两项对立划分的词”,例如:“大—小”、“清—浊”。这些词的意义程度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且在不同的人看来其意义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词义呈现出模糊性。例如“清—浊”,“清”是相对于“浊”而言,没有“浊”就没有“清”。长江水相对于黄河水是“清”的,但相对于趵突泉是“浊”。
2、表示颜色的词
汉语里表示颜色的词,其模糊性十分明显,人们能很容易地区别“红—紫”,但对介于红和紫之间的颜色却很难分开。一般来说,一条光谱上有许多种色彩,可是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一般只有几十个,并且他们所划分的颜色边界部分存在着难以计算的分不清楚的过渡颜色。例如“红—橙”、“青—蓝”之间的边缘部分就存在大量不同程度的过渡色,让人难以对其进行分类。
3、表示时间的词
汉语对时间的划分多种多样,例如“早晨、上午、中午”等。但对时间划分的细致并不意味着时间词不存在模糊性。例如早晨: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有时从午夜十二点到中午十二点以前都算是早晨。上午:指从半夜十二点到午夜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
由此,我们看出,“早晨”和“上午”的起始时间和其延续的时间段都没有确切的标准,并且“早晨”和“上午”两者之间还有交叉。
4、表示人生理阶段的词
“一般认为,正如春夏秋冬一样,由于实际上人的生理变化过程是渐进的,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这些反映人的生理阶段的词的界限是不明的,词义是模糊的”。例如“少年、青年”所反映的人生各阶段的界限是不明确的,因此这两个词是模糊的,不容易区分。“少年”的定义是“人十岁左右到十三岁左右的阶段”,而“青年”的定义是“十六七到二十三四岁”。两个词的解释都是模糊的,我们无法判断“十四五岁”属于哪个人生阶段。
(二)在特定语境中的模糊词
汉语中的精确词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它的对立面模糊词转化,而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于数词的使用中。在汉语的运用过程中,表示明确数字意义的词常常被用来表示模糊意义,例如“百、万”等词一般都表示精确的数字意义,但是其在“百变女郎”、“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等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都虚化了,表示的都是模糊意义。“百变女郎”的意思是这位女士的风格善于变化,而不是指女士的风格仅有一百种变化。同理,我们可知“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的意思是祝福长辈长寿,而不是希望长辈仅仅活一百岁或活一万年。
二、汉语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对象的边界不清
词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按照其自身规律不断运动发展,所以人类无法找到精确的切割点对现实现象进行切割,从而导致词义的范围不清晰。例如“黑—灰—白”所反映的三种颜色本身界限不清晰,无法相互区别。这种客观现实中的不明确性反映到汉语中就表现为词义的模糊性。
(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限
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有限性,使人类无法对客观对象作精确的切割,导致产生词义的模糊性。虽然人类的认识能力经历了数世纪的磨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人类目前还无法精确地认识客观对象的每一特性,这使得人类对客观现实难以做出非此即彼的划分。例如“可能”、“大概”等词的模糊性就部分源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三)词语数量的有限性和词义的概括性
“词是指称一般事物的,不可能对世间每个个体、每种性质状态、每个动作简单点说就是每个具体情况,都有一个指称或描述”。所以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形成词义,这就产生词义的概括性。由于受到词义概括性的影响,语言符号的数量有限。所以,我们在用数量有限并且概括性极强的词语表达某一具体意思时,词义的边界就显得模糊不清。例如人们只用“清新”二字表达空气的质量状况,由于“清新”一词概括性很强,我们不能据此知道空气质量的具体信息。
(四)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对同一个客观对象,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使用同一个语言的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标准,标准的界限不完全一样。使用汉语的人对汉语里的某些词抱有不同的理解就是最好的证明。例如,唐朝“以胖为美”,而现代人则以瘦为美。这就表明了人们认识的差异性导致了“美”的词义具有模糊性。
(五)人们语言交际的迫切要求
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环境的需要或受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制约,人们使用的词语必须具有模糊性。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发现有人睡觉时不是点出某人的名字,而是用模糊词语“某同学”,“某”表意不清,但睡觉的同学知道说的是自己。这样老师使用了模糊词遵循了礼貌原则,没有伤害到被指同学的自尊心。如果我们用精确性原则抹去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汉语就会失去其丰富的表现力,使它的交际作用受到巨大的摧残。
三、结语
词义的模糊性是汉语的重要属性,并广泛存在于不同类别的词语中。本文较为细致地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关于汉语词义的模糊性的研究将在以后的汉语研究中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夏玉宝,李万勇.刍议汉语词义的模糊性[J].岱宗学刊,2006,10(3):6-7.
[2]曹有鹏.词义的模糊性初探[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9(1):116-120.
[3]刘颖.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3(3):24-29.
(作者单位:曲阜師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模糊词 词义模糊 特定语境
词义的模糊性是汉语的重要属性。本文对模糊词进行有序的分类,从现实对象的客观性、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及差异性等各个角度探究汉语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一、模糊词的类别
(一)自身表意不清的模糊词
1、表示事物性状的词
在汉语里反映事物性状的词有许多,但这一类词中的模糊词数量有限,仅限于“一些对事物作两项对立划分的词”,例如:“大—小”、“清—浊”。这些词的意义程度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且在不同的人看来其意义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词义呈现出模糊性。例如“清—浊”,“清”是相对于“浊”而言,没有“浊”就没有“清”。长江水相对于黄河水是“清”的,但相对于趵突泉是“浊”。
2、表示颜色的词
汉语里表示颜色的词,其模糊性十分明显,人们能很容易地区别“红—紫”,但对介于红和紫之间的颜色却很难分开。一般来说,一条光谱上有许多种色彩,可是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一般只有几十个,并且他们所划分的颜色边界部分存在着难以计算的分不清楚的过渡颜色。例如“红—橙”、“青—蓝”之间的边缘部分就存在大量不同程度的过渡色,让人难以对其进行分类。
3、表示时间的词
汉语对时间的划分多种多样,例如“早晨、上午、中午”等。但对时间划分的细致并不意味着时间词不存在模糊性。例如早晨: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有时从午夜十二点到中午十二点以前都算是早晨。上午:指从半夜十二点到午夜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
由此,我们看出,“早晨”和“上午”的起始时间和其延续的时间段都没有确切的标准,并且“早晨”和“上午”两者之间还有交叉。
4、表示人生理阶段的词
“一般认为,正如春夏秋冬一样,由于实际上人的生理变化过程是渐进的,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这些反映人的生理阶段的词的界限是不明的,词义是模糊的”。例如“少年、青年”所反映的人生各阶段的界限是不明确的,因此这两个词是模糊的,不容易区分。“少年”的定义是“人十岁左右到十三岁左右的阶段”,而“青年”的定义是“十六七到二十三四岁”。两个词的解释都是模糊的,我们无法判断“十四五岁”属于哪个人生阶段。
(二)在特定语境中的模糊词
汉语中的精确词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它的对立面模糊词转化,而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于数词的使用中。在汉语的运用过程中,表示明确数字意义的词常常被用来表示模糊意义,例如“百、万”等词一般都表示精确的数字意义,但是其在“百变女郎”、“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等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都虚化了,表示的都是模糊意义。“百变女郎”的意思是这位女士的风格善于变化,而不是指女士的风格仅有一百种变化。同理,我们可知“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的意思是祝福长辈长寿,而不是希望长辈仅仅活一百岁或活一万年。
二、汉语词义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对象的边界不清
词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按照其自身规律不断运动发展,所以人类无法找到精确的切割点对现实现象进行切割,从而导致词义的范围不清晰。例如“黑—灰—白”所反映的三种颜色本身界限不清晰,无法相互区别。这种客观现实中的不明确性反映到汉语中就表现为词义的模糊性。
(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限
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有限性,使人类无法对客观对象作精确的切割,导致产生词义的模糊性。虽然人类的认识能力经历了数世纪的磨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人类目前还无法精确地认识客观对象的每一特性,这使得人类对客观现实难以做出非此即彼的划分。例如“可能”、“大概”等词的模糊性就部分源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三)词语数量的有限性和词义的概括性
“词是指称一般事物的,不可能对世间每个个体、每种性质状态、每个动作简单点说就是每个具体情况,都有一个指称或描述”。所以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形成词义,这就产生词义的概括性。由于受到词义概括性的影响,语言符号的数量有限。所以,我们在用数量有限并且概括性极强的词语表达某一具体意思时,词义的边界就显得模糊不清。例如人们只用“清新”二字表达空气的质量状况,由于“清新”一词概括性很强,我们不能据此知道空气质量的具体信息。
(四)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对同一个客观对象,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使用同一个语言的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标准,标准的界限不完全一样。使用汉语的人对汉语里的某些词抱有不同的理解就是最好的证明。例如,唐朝“以胖为美”,而现代人则以瘦为美。这就表明了人们认识的差异性导致了“美”的词义具有模糊性。
(五)人们语言交际的迫切要求
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环境的需要或受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制约,人们使用的词语必须具有模糊性。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发现有人睡觉时不是点出某人的名字,而是用模糊词语“某同学”,“某”表意不清,但睡觉的同学知道说的是自己。这样老师使用了模糊词遵循了礼貌原则,没有伤害到被指同学的自尊心。如果我们用精确性原则抹去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汉语就会失去其丰富的表现力,使它的交际作用受到巨大的摧残。
三、结语
词义的模糊性是汉语的重要属性,并广泛存在于不同类别的词语中。本文较为细致地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关于汉语词义的模糊性的研究将在以后的汉语研究中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夏玉宝,李万勇.刍议汉语词义的模糊性[J].岱宗学刊,2006,10(3):6-7.
[2]曹有鹏.词义的模糊性初探[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9(1):116-120.
[3]刘颖.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3(3):24-29.
(作者单位:曲阜師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