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现在社会发展形态,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得不重新认识。随着素质教育的一步步深化,初中语文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整个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语文考试中更是一出“重头戏”。可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成与败的关键之一。多年来,我们听到过许多感叹,什么大学生写的文章病句百出,学生作文滑坡现象日趋严重等等;学生当中,一问起语文学习,最头疼的首先是作文——不管家长买了多少作文辅导书,老师讲了多少写作“技法”,也无济于事;语文教师更是苦不堪言:每天埋头作文本中,精批细改,每次布置数篇作文,强化训练,每周抽出几个课时,专题讲座,结果仍然是出力不讨好,在作文这片土地上,屡屡“广种薄收”。
写作能力作为一个综合运用能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关键要看如何重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语文作为一门零碎庞杂却又极具综合性和衔接性的学科,四种能力相互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单纯把写的能力独立起来,就写作而讲写作,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往今来,多少人文人墨客在写作上探索出的道路就可说明这一点。古人认为,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不是老师教得好,而是他杂七杂八地从课外书中看来的。于涟也说,多积累,多观察生活才可写出好文章等等,虽不一而足,却都说明了写作不能独立起来,进行纯技巧讲解。我认为,在培养学生阅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的同时,从课文讲析中渗透作文的导引,融授课、阅读、写作于一炉,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割裂开作文,抽出专门时间大讲写作技法的效果更好。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太善于观察生活,因此写的文章干枯单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特意把第二段精心研析,等学生领悟后,我问:“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太美了,谁能把自己见过的美丽景色描述一番?”有个同学上讲台描述,可是显得单调。我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只是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看看鲁迅先生,能把‘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也写得趣味横生,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能不引起我们的学习吗?”这时,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我于是趁机指导他们描述教室里最平凡的物件,训练观察能力,又要求他们下来后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的导引和训练,虽然仅占去十几分钟,但学生的收益往往很大。
有时候,学生对平凡、普通的素材看不上眼,总想着从大处落笔却又写不成功。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课时,我说:“反映两代人代沟和纷争的事例举不胜举,为什么作者单写一个普通的木雕呢?”看到学生思考的样子,我引入正题,讲到:“如果有一个作文,要求大家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现在有三个题目可供选择:《人类与地球》、《环境保护》、《一颗小树的遭遇》,同学们说一说哪个题目更容易写好?”学生纷纷回答是第三个,我于是说:“《人类与地球》是地球学家研究的课题,《环境保护》是环保专家解决的问题,只有《一颗小树的遭遇》可以通过小树由翠绿到枯萎,反映出当前环境污染的刻不容缓,指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从而呼吁人类要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样写看似角度小,挖掘的主题却很深刻,以点带面,留给读者更深的思索,并且容易把握......”学生的思路活了起来,纷纷举手发表对《羚羊木雕》写作角度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这篇文章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显示了两代人的所思所感和分歧,反映了一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一叶落知天下秋”,可见写文章不必总是重大素材,从小处落笔,刻画好细微的事物,往往更能显现出“全豹”的风采来。
总之,在对初中生进行写作教学时,我们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自身发展特点。让学生发挥出自己身上的光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欣赏、独立感悟的能力。也是为他们学好语文这门课打下坚实基礎。
写作能力作为一个综合运用能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关键要看如何重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语文作为一门零碎庞杂却又极具综合性和衔接性的学科,四种能力相互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单纯把写的能力独立起来,就写作而讲写作,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往今来,多少人文人墨客在写作上探索出的道路就可说明这一点。古人认为,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不是老师教得好,而是他杂七杂八地从课外书中看来的。于涟也说,多积累,多观察生活才可写出好文章等等,虽不一而足,却都说明了写作不能独立起来,进行纯技巧讲解。我认为,在培养学生阅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的同时,从课文讲析中渗透作文的导引,融授课、阅读、写作于一炉,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割裂开作文,抽出专门时间大讲写作技法的效果更好。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太善于观察生活,因此写的文章干枯单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特意把第二段精心研析,等学生领悟后,我问:“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太美了,谁能把自己见过的美丽景色描述一番?”有个同学上讲台描述,可是显得单调。我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只是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看看鲁迅先生,能把‘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也写得趣味横生,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能不引起我们的学习吗?”这时,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我于是趁机指导他们描述教室里最平凡的物件,训练观察能力,又要求他们下来后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的导引和训练,虽然仅占去十几分钟,但学生的收益往往很大。
有时候,学生对平凡、普通的素材看不上眼,总想着从大处落笔却又写不成功。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课时,我说:“反映两代人代沟和纷争的事例举不胜举,为什么作者单写一个普通的木雕呢?”看到学生思考的样子,我引入正题,讲到:“如果有一个作文,要求大家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现在有三个题目可供选择:《人类与地球》、《环境保护》、《一颗小树的遭遇》,同学们说一说哪个题目更容易写好?”学生纷纷回答是第三个,我于是说:“《人类与地球》是地球学家研究的课题,《环境保护》是环保专家解决的问题,只有《一颗小树的遭遇》可以通过小树由翠绿到枯萎,反映出当前环境污染的刻不容缓,指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从而呼吁人类要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样写看似角度小,挖掘的主题却很深刻,以点带面,留给读者更深的思索,并且容易把握......”学生的思路活了起来,纷纷举手发表对《羚羊木雕》写作角度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这篇文章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显示了两代人的所思所感和分歧,反映了一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一叶落知天下秋”,可见写文章不必总是重大素材,从小处落笔,刻画好细微的事物,往往更能显现出“全豹”的风采来。
总之,在对初中生进行写作教学时,我们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自身发展特点。让学生发挥出自己身上的光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欣赏、独立感悟的能力。也是为他们学好语文这门课打下坚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