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究竟如何进行略读课的教学呢?值得我们探讨和思索。
一、淡化朗读训练,凸显默读、快速浏览
每一篇课文都离不开自读自悟、读悟结合的学习方式,而读是学习语文之根本,在略读教学中的读与精读教学中的读是不同的,应以默读和浏览为主,在无声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就象我们躺在床上投入的读一本心爱的小说,无声中感受主人公的喜悲,或潸然泪下,或欣喜若狂,我们总能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二、借助“读读——找找——划划——写写”,落实自读自悟记得有人说,略读教学就应象散文那样形散而神不散,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最不应当的就是面面俱到,过度牵引,但置身事外时是绝不可以的,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比如: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写一写。口、眼、手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更清晰的抓住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那么,读什么、找什么、划什么、写什么,则需要教师抛砖引玉,比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课时,读过题目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张题签,习题时这样设计的:
1在“我”拿出钞票前后,托德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板看到钞票后又是怎样的态度?
2从他们的态度变化中,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不由自主的与文本进行着不同层次的接触,就象矛盾的“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快速读完,处于高空俯视阶段,学生可以找到第一题的答案,并用词语概括后,记录在段落的空白处;第二遍,浏览品味,处于近一步观察阶段,这一步更需要眼睛与心灵的融合,因为难度较大的问题是需要提炼的,就如同课文是矿石,而答案才是金子,需要在整体中提炼精华,这一步更需要的是思维的灵动;第三遍,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品味。在《金钱的魔力》这课中,重点段落就是细节描写的部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划一划,品一品,使其感悟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有机结合的效果,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在书本相关空白处做整洁、精炼、系统、有效的补白。使学生感受作者写作意图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见地。当学生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就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联结单元主题,与单元训练要点一脉相承在这一点上,精读课与略读课是一致的,每一篇课文的内涵、寓意都因作者的思维角度不同而不同,但做为同一单元的文章,它们的主题是相同的,写作手法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金钱的魔力》,这是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课文,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描写,训练要点是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那我们在教学本课时,确立的目标必须要围绕这个主题。读一读、品一品、学一学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也能写写人物,凸显人物个性。如果在教学中学生真正能把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掌握,并作到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在讲同组的其他课文时,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感,就象数学那样,语文也是触类旁通的。
四、增强教学的宽度,而非厚度,激活课外拓展阅读的动力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就充分说明了略读课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果说精读课适合课堂,那么略读课更贴近生活,它是语文内涵和外延的共同体,课内我们自读自悟,轻松自在;课外我们发散延伸,无限愉快。
如果说,讲读课是我们在教学生捕鱼,那么上略读课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自由撒网。掌握尺度,讲求策略,略读课的教学将是学生汲取营养的另一方天地。
一、淡化朗读训练,凸显默读、快速浏览
每一篇课文都离不开自读自悟、读悟结合的学习方式,而读是学习语文之根本,在略读教学中的读与精读教学中的读是不同的,应以默读和浏览为主,在无声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就象我们躺在床上投入的读一本心爱的小说,无声中感受主人公的喜悲,或潸然泪下,或欣喜若狂,我们总能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二、借助“读读——找找——划划——写写”,落实自读自悟记得有人说,略读教学就应象散文那样形散而神不散,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最不应当的就是面面俱到,过度牵引,但置身事外时是绝不可以的,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比如: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写一写。口、眼、手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更清晰的抓住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那么,读什么、找什么、划什么、写什么,则需要教师抛砖引玉,比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课时,读过题目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张题签,习题时这样设计的:
1在“我”拿出钞票前后,托德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板看到钞票后又是怎样的态度?
2从他们的态度变化中,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不由自主的与文本进行着不同层次的接触,就象矛盾的“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快速读完,处于高空俯视阶段,学生可以找到第一题的答案,并用词语概括后,记录在段落的空白处;第二遍,浏览品味,处于近一步观察阶段,这一步更需要眼睛与心灵的融合,因为难度较大的问题是需要提炼的,就如同课文是矿石,而答案才是金子,需要在整体中提炼精华,这一步更需要的是思维的灵动;第三遍,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品味。在《金钱的魔力》这课中,重点段落就是细节描写的部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划一划,品一品,使其感悟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有机结合的效果,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在书本相关空白处做整洁、精炼、系统、有效的补白。使学生感受作者写作意图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见地。当学生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就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联结单元主题,与单元训练要点一脉相承在这一点上,精读课与略读课是一致的,每一篇课文的内涵、寓意都因作者的思维角度不同而不同,但做为同一单元的文章,它们的主题是相同的,写作手法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金钱的魔力》,这是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课文,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描写,训练要点是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那我们在教学本课时,确立的目标必须要围绕这个主题。读一读、品一品、学一学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也能写写人物,凸显人物个性。如果在教学中学生真正能把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掌握,并作到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在讲同组的其他课文时,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感,就象数学那样,语文也是触类旁通的。
四、增强教学的宽度,而非厚度,激活课外拓展阅读的动力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就充分说明了略读课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果说精读课适合课堂,那么略读课更贴近生活,它是语文内涵和外延的共同体,课内我们自读自悟,轻松自在;课外我们发散延伸,无限愉快。
如果说,讲读课是我们在教学生捕鱼,那么上略读课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自由撒网。掌握尺度,讲求策略,略读课的教学将是学生汲取营养的另一方天地。